摘 要:《武警法》為武警部隊處置劫持事件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支持,同時對武警行為進行了法律規范,通過探索《武警法》在反劫持行動各階段的合理運用,使反劫持行動有法可依。
關鍵詞:武警法;反劫持;合理運用
中圖分類號:D922.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255-01
作者簡介:曾鐳(1988-),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武警工程大學研究生大隊一隊,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武警內衛指揮。
《武警法》是專門針對武警部隊這個特殊群體而制定的,主要是為武警部隊在執行國家賦予的安全保衛任務時提供法律保障,規范武警部隊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具有軍事性、特殊性和專業性等特點[1],按照該法規定,反劫持行動既是武警部隊應盡的法律義務,更是法律賦予的一項神圣職責,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分為:準備、實施和善后階段,這三個階段的法律運用環環相扣,從而在法律上支撐起一次完整的反劫持行動。
要確保合法用兵。《武警法》的公布施行為武警部隊履行職責使命提供了法律依據[2],第七條規定:武警部隊有參與處置嚴重暴力性犯罪事件的權利。而“嚴重暴力性犯罪事件”本身包含著爆炸事件、襲擊事件和劫持事件等,同時根據國家反恐工作相關規定:在平時,武警部隊主要是配合公安機關處置小規模的恐怖事件和帶有恐怖色彩的刑事案件;而遇到大規模劫持人質事件時,中心區的武力突擊任務由武警部隊擔負,這些都對武警部隊反劫持行動從法律角度進行了保障。
(一)充分行使偵察權
在行動實施階段,處置部隊可以充分行使偵察權,及時高效收集情報。第十條規定:武警部隊可以根據執行任務的需要,向相關單位和人員了解有關情況或者在現場實施必要的偵察。《武警法》規定的偵察權是部隊運用各種偵察手段進行偵察的前提條件,在實際處置行動中,部隊可針對不同類型的劫持事件或同一劫持事件中不同階段的特點妥善加以運用。
(二)有效實施法律攻心
談判仍是處置劫持事件的重要方法,其可以感化罪犯,同樣可以爭取時間,為武力處置做好各項準備。針對劫持者的特點,反劫持中的法律攻心主要還是一種柔性的攻心,主要對劫持者進行勸導式的攻心,而不是恫嚇式的。
(三)正確行使使用警械武器權
使用武力強行解救,是反劫持行動的最后一個環節。一旦使用武力,人質或者重要目標的安全就會有風險,慎用武力是處置劫持事件的一個基本原則。所以,在進行武力解救時要嚴格按照《武警法》的要求,正確行使使用警械武器權,合理用好手中的警械和武器。濫用或者使用不當,會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3]。一是要準確使用武器。《武警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武裝警察執行安全保衛任務使用警械和武器,依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該條款賦予了武警部隊使用警械武器的權利。對于武器的使用,《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三章規定,當犯罪行為嚴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安全,或者執行任務的警察的人身安全時,可以使用武器。二是要充分利用警械。警械是不具有殺傷力的,在進行武力解救時應當充分發揮警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維護劫持者和被劫持者的生命權益。
(一)對誤死誤傷人員的國家賠償
反劫持行動是一項高風險的戰斗行動。在不同的劫持現場,不同的射擊條件下,可能發生一些意外情況。比如,沒有能夠一槍擊斃劫匪,反而激怒了劫匪,劫匪將人質殺害。或者狙擊手本來瞄準的是劫匪,但是由于一些意外的原因,子彈打到了人質或者圍觀群眾,或者處置不及時導致人質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通常由國家負責賠償。《國家賠償法》規定: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因違法濫用武器警械或使用過度而導致公民傷亡,受害人有權取得賠償。這里的違法使用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是沒有得到授權許可就使用警械武器,造成公民傷亡的;還有一種是得到授權許可使用警械武器,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意外,造成公民傷亡。
(二)對被征用人的行政補償
《武警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因執行安全保衛任務的需要,在特別緊急情況下,經現場最高指揮員出示人民武裝警察證件,可以臨時使用有關單位或者個人的設備、設施、場地、交通工具以及其他物資,使用后應當及時返還,并支付適當費用;造成損失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補償,這一條說的是武警部隊有緊急征用的權利。在反劫持行動中,因部隊開進、偵察、隱蔽、偽裝等需要,有時會需要緊急征用他人物資,應在任務完成后予以歸還,并對損壞物資進行合理補償。
(三)對參與處置官兵的褒獎
《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第二章對于獎勵已有明確的規定,當然,如果官兵在處置劫持事件時發生自身傷亡,可以依法享受撫恤優待,這里主要是按照《武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武警部隊由于執行任務而導致傷亡的,可以按照《軍人撫恤優待條例》規定給予撫恤優待。
武警遂行任務的法制化有利于實現“能打勝仗”的目標[4],反劫持行動既是一個軍事行動,也是一項法律活動,隨著對于武警部隊參與處置劫持事件各階段擔負任務的法律界定,《武警法》將在以后反劫持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馬若瑾.淺談武警法研究現狀[J].法制博覽,2015,01(中):181.
[2]楊銘,丁兆貴,吳海濤.新形勢下加強武警法運用的幾點思考[J].知與行,2015,02:113.
[3]趙亞楠,卜慶鑫.淺談武警部隊警械武器使用權限[J].法制與社會,2016,07(下):251.
[4]管建強,周健.軍事法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