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廣勝 侯琳
摘 要: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加強司法管理,對于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國內外學者一直眾說紛紜。共同侵權行為中“共同性”的界定是實施共同侵權法律規范的難點,本文對共同侵權行為進行了介紹,并對當前社會中對“共同性”界定的幾種主流觀點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幫助有關人士提升對有關法律條文的認識,保證我國司法行為的順利施行。
關鍵詞:共同侵權行為;“共同性”界定;連帶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260-01
作者簡介:于廣勝(1965-),男,山東即墨人,本科,畢業于黑龍江大學,雞西市梨樹區人民法院,一級法官。
隨著我國法律常識的逐漸普及,法律條文在社會中的規范作用變得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我國的各類法律規范和法律條文也在逐漸細化,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政策方針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各項事業的的蓬勃發展,為了全面保護人民權益不被侵害,對共同侵權行為中的“共同性”進行界定有助于提升法律的嚴謹性和可實施性。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八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例如某制假生產廠家冒充正品生產廠家生產了虛假產品,而他人對該批虛假產品進行了經銷,這一行為就構成了共同侵權。在共同侵權行為中,將過錯作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條件,而過錯則由故意和過失構成,因此在共同侵權行為中加害人在故意的條件下產生了過失,最終損害了受害者的權益。由共同侵權行為中的“共同”二字可知,共同侵權行為的加害人并非單一個體,因此在判定共同侵權行為責任時,界定“共同性”也就成為了法律判決的重點。就我國的法律條例的實施來看,我國法律已經具有較高的約束力和執行力,但是在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性”界定上還存在一定的分歧,“共同性”的界定是當前《侵權責任法》中的重點研究課題。
(一)主觀上關于“共同性”的界定
主觀上關于“共同性”的界定在學術界被稱為主觀共同說,也稱為共同意思說,這種對共同侵權行為中“共同性”的界定主要以構成侵權行為的多個加害人之間具有主觀意識聯絡為主要界定依據。對主觀共同說進行細化又可分為共同故意說和共同過錯說,以下對這兩種主觀共同說分別進行分析:第一,共同故意說。對于共同侵權行為的這種界定方法,是以同個侵權案件中多個加害人之間具有通謀和共同認識進行判定的,主要建立在多個加害人之間具有共同實施侵權行為的意識的基礎上,國內的伍再陽和溫文科的相關學術言論也支持了共同故意說對公共侵權行為的界定;第二,共同過錯說。這種界定方式主要是以判定加害人之間是否存在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行為進行的,共同故意是指在同個侵權案件中,多個加害人之間存在通謀行為,而共同過失則是指加害人在實施侵權行為之前對可能產生的侵權結果具有共同的預判性,并最終指向同一結果[1]。
(二)客觀上關于“共同性”的界定
客觀上關于“共同性”的界定被稱為客觀共同說,這種界定“共同性”的理論通常是指同一侵權案件中的多個加害人具有客觀的加害行為,這種界定方式也在我國的學術言論中被細化為兩類,第一類界定方式中不以通謀和意思聯絡作為界定依據,而是依靠侵權結果進行認定,即在同一侵權案件中各加害人的不法行為共同產生了同一損害后果,存在共同過失就構成了共同侵權行為;第二類客觀共同說的界定方式則主張各加害人在事實行為上產生了同一損害后果,不論是否有共同故意和共同過失都認定為構成了共同侵權行為。
(三)我國關于界定“共同性”方式的應用
就當前社會中對共同侵權行為中“共同性”的界定情況來看,使用較多的界定理論是主觀共同說中的共同過錯說,該學說經過王利明教授的弘揚逐漸成為了我國界定“共同性”的主流學說。而客觀共同說則被我國有關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條文引用,說明了當前階段客觀共同說的可應用性。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在界定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性”上,應將主觀共同說和客觀共同說兩者結合應用,以明確判定責任[2]。因此,在現今階段中關于共同侵權行為中“共同性”的界定還未有明確的定論,這三種界定“共同性”的學說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我國有關司法人員還應持續加強司法力度,細化法律規定,以全面保證人民的權益不受侵害。
綜上所述,共同侵權行為損害了被害人的權益,而法律是人民維護自身權益的有力武器,不管是主觀共同說、客觀共同說還是結合兩種共同說觀點對“共同性”的界定都是以保證人民權益,維護人民利益為目的進行的,具有相同的出發點,盡管如此,上述學說仍有不完善之處,還需我國相關人員對其進行持續探討,以明確“共同性”的界定方式。
[ 參 考 文 獻 ]
[1]陳志佳.淺析共同侵權行為的法律特征[N].江蘇經濟報,2019-05-15(B03).
[2]彭珩.論共同侵權行為中“共同性”界定[J].法制博覽,2019(13):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