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中國以后,我黨就當時的社會國情,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怎么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進行探索得出來的結論,是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社會具體國情結合的科學理論成果。黨的十九大,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組織就政治、經濟、文化等具體國情,提出了我國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政治判斷,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的創新,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豐富我國社會主義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指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對我黨組織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梳理了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和主要矛盾轉化的意義,對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6-0291-02
作者簡介:李婷(1986-),女,漢族,陜西西安人,本科,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講師。
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市召開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進入新時代。這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人,對中國的社會發展和國際形勢作出的科學預判,準確概況了我黨自十八大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領域取得的成就,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的變化,反映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變化,以及我黨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變化[1]。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關系的變化,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與新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供給側改革不平衡經濟特點統一起來,辯證地看待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意義
時代是不同歷史社會時期、不同社會形態形成的,是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依據,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發揮著主導、支配的作用,必須貫穿到社會各個領域。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基礎性問題,是衡量一個時代是否進步的重要變量,我黨的工作重心、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的確定都是根據主要矛盾確立的,因此主要矛盾的確立關系到我黨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制定[2]。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轉變探索歷史
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路線和方針也有一定的差異。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解放戰爭,革命戰爭,新中國一窮二白、百業俱興,工業水平落后,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科技、工業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認為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農業國和建立先進工業國家的矛盾。國家大力發展工業,農村進行土地改革,激發了老百姓的勞動積極性,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從而確立我黨工作重心以經濟建設為重心的建設思想。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工業、農業、商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出現了工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國家提出了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戰略目標。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從物質文化擴展到政治、經濟、生態環境等各個領域。根據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探索,可以發現社會主義矛盾的判斷對我黨的工作至關重要。中共十九大的召開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提供了理論指導,讓我黨上下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從而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為我黨基本路線和政策方針的制定指明了方向[3]。
如何正確理解十九大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對我黨開展工作至關重要。
(一)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矛盾的轉變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世界矚目,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社會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根據馬洛斯的需求理論,人類的需求根據不同生活層次和經濟水平,其需求也有一定的差異。當前我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家沒有發生重大戰爭,人民從過去追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發展到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目標追求,人民的精神層次更加立體、全面,導致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要變化。但是我國的生產與供給側結構卻無法滿足人民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生活需求,無法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在理解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必須用唯物論中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不能孤立地看待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足,實際經濟水平有待提高。這都是社會主義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具體表現。唯物辯證要求我們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實際和歷史,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脫離中國社會這個大環境孤立地看待一個問題,這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個領域。
(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
唯物辯證法認為人類社會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發展的實質就是事務不斷上升變化,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說明我國生產力已經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社會在不斷發展,主要矛盾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主要矛盾的內容隨著社會變化而不斷變化。中國經濟從過去欠發達到如今出現產能過剩,中國已經擺脫落后生產力的面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甚至已經趕超國外發達國家。比如中國支付寶、共享單車、高鐵、網購等新四大發明,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影響到國外。在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時候,不能再以過去的眼光看待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而是與時俱進,以發展的眼光辯證看待中國社會國情,中國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深刻認識到這些變化,才能在實踐工作中,立足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工作,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綜上所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我黨對當前中國具體國情作出的預判,為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工作路線和方針指明了方向?;鶎狱h組織和地方各級政府必須正確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轉化的內涵,用辯證唯物論歷史發展觀去看待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才能抓住工作的中心。
[ 參 考 文 獻 ]
[1]衛興華.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一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18(4):22-29.
[2]張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8,18(4):5-9.
[3]趙書昭,杜楊,宋新宇,等.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中諸多“變化”的分析與思考[J].新視野,2018(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