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摘要】我國現如今非常重視素質教育,特別是在“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環境下,如何有效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困境,對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首先對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困境進行了分析,然后探究了其解決路徑,以期幫助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擺脫教育質量困境。
【關鍵詞】農村學校;素質教育;教育精準扶貧;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引言
一方面,計劃生育政策在我國農村地區初具成效,讓農村家庭年輕一代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近乎徹底的改變;另一方面,農村青壯勞動力異地務工且其子女隨遷就讀越來越普遍,使得我國農村學校的生源數量越來越有限。學校辦學規模變得越來越小后,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教育質量越來越難以提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現象也越來越明顯。所以,探尋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困境的解決路徑,不僅對農村教育質量的提升有積極意義,而且能助推農村城鎮化建設,為我國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獻計獻策。
二、當前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面臨的教育質量困境
導致農村學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小的原因來自多方面,而當前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面臨的教育質量困境確實存在,且通常表現在經費、教師編制及素質等諸多方面。為此,下面先對當前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面臨的教育質量兩大困境進行介紹。
(一)辦學經費缺口不斷增大,導致工作效率持續偏低
當前,我國學校經費的配置是以理想學校規模為依據。由于農村小規模學校和理想學校的規模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劃撥給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經費總量總是不足[1]。一旦學校的經費缺口持續增大,勢必會影響學校教師的工作效率,繼而影響學校的教育質量。
例如,甲乙兩所學校都有六個年級,每個年級都只有一個班,而甲學校每個班平均45人,乙學校每個班平均15人,按照人頭數劃撥生均經費以后,假如每個人頭劃撥的生均經費是800元/年,那么甲學校獲得的生均經費是45×6×800=216 000元,而乙學校獲得的生均經費只有甲學校的三分之一,即72 000元。倘若甲乙兩所學校需要進行校舍維修等項目,顯然乙學校經費明顯不足,而甲學校富余程度比較明顯。這樣一來,乙學校以獎勵性工資兌現的經費總量明顯不足,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致使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難以提升。
(二)學校教師在崗編制嚴重超額,整體素質與教育要求存在差距
教師是決定一所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其整體素質如何決定了學校是否具備快速提高質量的條件[2]。總的來說,學校教師在農村學校教育質量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師在崗編制數量和整體素質兩個方面。
首先,在崗編制教師的數量一般是根據國家師生比進行配置的,通常會存在超編現象。盡管小規模學校的學生人數不多,但是所開設的年級和課程需要與理想學校一樣,如果根據師生比進行配置,從數面上看會超編,但從實際工作來看這樣的教師數量仍然不足。
其次,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教育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師范生畢業之后會首選到大中城市學校就職,中小城市學校次之,鄉鎮學校和農村學校通常放在最后。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一般很難留住師范生,導致農村學校長期由老教師堅持。盡管老教師在教學經驗方面比較豐富,但在教學創新等方面嚴重不足,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解決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困境的主要途徑
(一)拓寬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經費渠道,確保充足的資金支持
農村小規模學校盡管辦學規模比較小,在校學生總人數比較少,但教學過程中應落實的工作不能因此缺少[3]。例如,農村小規模學校和其他學校一樣要經過上級主管部門的例行檢查,安全管理等工作照樣要落實到位……所以,根據學生的人數配置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育經費非常不合理。相關管理部門應該積極拓寬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經費渠道,從而確保充足的資金支持。本文認為在計算和劃撥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經費時,應該重點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學校方面。不能因為學校的規模小,接待費等經費就縮減。所以,這方面應該和其他學校一樣,即這部分經費其他學校劃撥多少,小規模學校也劃撥多少。
第二,班級方面。班級數量不會因人數少而縮減,即使一個班只有一個學生,仍需開設一個班級。那么這樣的班級日常開支和其他學校一樣,如教師用書、設備維修、粉筆耗費品等,都需要按照其他學校一樣計算和劃撥。
第三,學生方面。學生人數不同,那么有些經費數量也會不同,如實驗器材、上機操作等,相對應的器材損耗會不一樣。所以,這部分費用應該根據學生的人頭數計算和劃撥。
總之,上級主管部門應合理計算和劃撥教育經費,讓學校日常運行不受阻,讓學校教師能安下心來教學。
(二)合理配置教師編制數量,嘗試“走教”或“支教”政策
我國在分配學校教師時,通常是以理想學校的規模為參考設定統一師生比,師生比確定之后就確定了學校的教師編制數量[4]。但是這種配置教師編制數量的方法只有當學校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才適用,如果學校的規模沒有達到理想學校的規模,那么勢必會造成師資匹配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農村小規模學校,盡管學生人數不多,但教學任務和其他學校一樣,并未因此減少,同樣需要教師去完成。如果教師編制配置不夠合理,那么學校教育相關活動將無法開展。針對當前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編制超額或不足的問題,本文建議可以讓教師嘗試“走教”。
首先,如果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編制超額,那么上級主管部門可以鼓勵他們到其他編制缺少的學校“支教”,并且在獎勵性績效工資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補助,甚至縣級以上財政局可以為他們繳納一部分住房公積金,或者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為這部分教師解決食宿問題。總之,讓“走教”或“支教”教師發揮協助作用,并且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為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奉獻更多力量。
其次,如果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編制匹配不足,那么編制超額學校的教師應該到這些學校進行“走教”或“支教”,相關的福利待遇同上。
總之,學校之間的教師編制可以通過“走教”或“支教”政策進行相互調劑,從而一方面讓各學校的教師編制數量趨于合理,另一方面幫助小規模學校擺脫教育質量低下的困境。
(三)重視教師素質,嘗試“以縣為主”的教育人才引入政策
教師素質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在農村小規模學校面臨的教育質量困境方面也具有一定影響[5]。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教育質量上,而且體現在教育差異上,特別是城鄉之間的教育質量差異。所以,要想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育質量,重視并提高學校教師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解決途徑。而要實現這一點,本文建議可以嘗試“以縣為主”的教育人才引入政策。
首先,縣政府牽頭、教育局配合在每屆初中畢業生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招收定向師范生,要求學生與當地教育局、政府簽協議,待他們畢業之后由教育局分配到相應學校中就職。這種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已經在我國多個地區得到了應用,并且收獲的效果非常明顯。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匹配問題可以采用這種途徑加以解決,但是需給簽協議的畢業生提供較充足的福利保障,讓他們能夠安下心來工作。
其次,由縣政府牽頭、教育局配合每年組織一次教育人才引進會,招聘廣大教育工作者加入教育行業,為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問題獻計獻策。當然,人才引進后縣政府和教育局要加大相關投入,讓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再次,對于在農村學校或農村小規模學校堅持就職的教師給予獎勵,在評職稱、獲榮譽等方面要向這部分教師傾斜,確保他們的積極奉獻得到相應的尊重和肯定。
最后,對于農村小規模教師的培訓問題,教育主管部門要幫助協調好人事安排,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給自己充電,從而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作用,為提高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作出相應貢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造成農村學校辦學規模逐漸縮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給學生和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教育質量難以提升。為此,縣政府和教育局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要拓寬經費渠道,讓小規模學校經費配置更合理,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教師編制數量,讓相關工作能有序開展,最后要重視教師素質的提高。如此,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方可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趙丹,閆曉靜.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資源的現實困境與均衡配置策略——基于河南西部山區兩所小學的個案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5(03):61-66.
[2]趙忠平,秦玉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師資建設困境與治理思路[J].教師教育研究,2015,27(06):34-38.
[3]張旭.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效與困境——基于全國1032名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調查[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2):85-92.
[4]李洋帆.利用MOOCs平臺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試論MOOCs幫助農村小規模學校擺脫師資困境的可能[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09):103-104.
[5]譚俊英.“后撤點并校”時代農村小規模學校生存困境研究——基于西部A省的調研[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