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 近年來,“熊孩子”一詞頻頻出現在社會公共議題中,作為教育者,要客觀認識“熊孩子”現象,了解“熊孩子”的行為受發展特點、家庭教養態度、幼兒園以及社會環境多重因素影響,并對幼兒適當教育。
關鍵詞 熊孩子 幼兒 社會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67
Are?"Wild?Kids"?Wild?
——Discuss?the?social?development?of?preschool?children?from?the?phenomenon?of?"Wild?kids"
ZHANG?Juan
(Hunan?Normal?University,?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Changsha,?Hunan?410000)
Abstract In?recent?years,?the?term?"Wild?kids"?has?appeared?frequently.?As?an?educator,?it?is?necessary?to?objectively?understand?the?phenomenon?of?"Wild?kids"?and?the?behaviors?of?"Wild?kids"?are?influenced?by?family?education,?kindergarten?and?social?environment?etc.?Also,?it?is?imperative?to?provide?appropriate?methods?to?instruct?preschool?children.
Keywords wild?kids;?preschool?children;?social?development
近年來,“熊孩子”一詞常常出現在社會議題中,隨著媒體的發酵,漸漸有兩種趨勢出現,一是將“熊孩子”這個詞標簽化、擴大化。似乎許多不被成年人理解的行為都是屬于“熊孩子”的行為。但事實是有些行為是幼兒處于其年齡階段的特點,教育者應理解并及時給予引導。二是對待幼兒刻薄化、厭童化,甚至有些人談“孩”色變。這兩種對于幼兒的認識曲解了大多數幼兒的行為。要分辨“熊孩子”到底“熊不熊”,首先應了解幼兒的特質以及“熊孩子”的含義,而非簡單地以成人的思維思考幼兒行為的意義。其次,在分辨幼兒是否出現一些不良行為之后,對有不良社會行為出現的幼兒及時引導,促進其社會性行為發展。
1幼兒的特質
在了解“熊孩子”的界定之前,首先要對幼兒的特質有一定理解。盧梭曾提出:“兒童不是小成人。”只有深刻地認識到幼兒的特質,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真正意義上地理解幼兒。
1.1?充滿好奇心,渴望探索世界
幼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福祿貝爾在其著作《人的教育》也清楚地指出了幼兒充滿好奇心的原因:“凡進入幼兒尚顯得狹小的視野的和使他尚顯得狹小的世界得以擴大的東西,都使他喜歡,對他來說,即使是最小的東西也是一種新發現。”所以幼兒常常表現出一種成人無法理解的好奇心,他們似乎對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心。“幼兒自己也希望懂得,為什么這些東西使他感到喜歡,他希望了解事物的一切特性和最內在的本質。因而兒童從各方面對物體進行檢驗和觀察,因而他把它撕破、打碎。因而他把它放到嘴里,把它咬碎,至少嘗試去咬碎它。”幼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因為他們所習得經驗有限,所以他們時常要借助自己的雙手去感受世界,通過觸摸等操作來認識世界。
1.2?以自我為中心
幼兒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展規律,教育者要理解他們的發展規律并且結合幼兒的個性特點對幼兒進行教育。
依照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2-6歲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他們的認知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去認識和感知世界。所以幼兒表現出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外部行為的時候,教育者應充分理解幼兒的行為。但除了理解幼兒的行為之外,教育者也應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化,根據幼兒的具體行為進行引導與教育。
2?什么是“熊孩子”
“熊孩子”一詞起源于俗語,多為長者對晚輩的愛稱。而后“熊孩子”指淘氣、偶爾會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舉止的孩子。他們有時可能會做一些成年人無法理解或者規矩以外的事,但“熊孩子”與行為問題兒童不同。“行為問題兒童是指經常不遵守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或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的兒童。”本文暫不討論行為問題兒童。
“‘熊孩子多是外顯的社會性行為表現不良,情感方面無異常,仍屬于正常兒童的范疇。”但如果“熊孩子”的某些行為太過激而造成他人傷害,則可能轉化成行為問題兒童。
所以教育者應正確分辨幼兒的行為是否屬于正常的行為,如果出現了一些不良社會性行為應及時引導,而不應放任其自由。但如果幼兒的行為僅僅是因為其年齡特征而出現的行為,教育者應充分理解其行為,并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學前社會教育與引導。
3?影響“熊孩子”的各類因素
教育者在發現幼兒偶爾社會性行為表現不良的時候,要分析出現此類行為的原因,并且及時給予引導。社會性不良行為的出現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3.1?幼兒自身的年齡特征與發展特點
幼兒大多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并且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有時無法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無法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違反了規則,而這些可能是大多數幼兒的年齡特征與發展特點,所以這時他們需要教育者的合理引導。
3.2?家庭教養態度
一般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可分為: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種類型。
在專制型家庭中成長的幼兒被要求絕對服從家長的意愿;在溺愛型家庭中家長會無原則地滿足幼兒所有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長對幼兒不聞不問;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長一般能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幼兒,家長能給予幼兒較多的鼓勵和教導,在面對幼兒的錯誤以及缺點的時候,家長也不會放縱,而是能恰當地批評指正。前三種類型的教養態度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所以一般建議家長多采用民主型的教養態度。
3.3?幼兒園環境
幼兒園對幼兒的發展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幼兒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幼兒園渡過。倘若幼兒園不重視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可能會使得幼兒對部分社會規則認知模糊,從而在不自知狀態下呈現不當行為。而部分幼兒教師可能對于班里那些極少數淘氣的幼兒關注不多,未對其“頑皮行為”進行合理的教育引導,僅靠懲罰制止或者干脆忽視,這樣并不能使這些行為減少,甚至會適得其反。幼兒園社會性教育的缺乏和幼兒教師的不當引導可能致使部分幼兒可能會出現一些“熊孩子”行為,不利于他們的發展。
3.4?社會環境
由于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開始接觸上網和使用電子設備的年齡越來越小,但是網絡安全以及網絡信息的規范性不一定能夠得到保障。一些不良行為可能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其他方式影響幼兒,而部分幼兒可能會因為好奇心模仿,并在幼兒園或其他地方重現,這也是幼兒出現一些不良社會性行為的原因之一。
4從“熊孩子”現象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探討
4.1?“對癥下藥”——從幼兒自身角度來分析
教育者必須要了解幼兒的特質,從他們自身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等發展特點入手,并對他們的不同的行為表現進行具體分析然后采取相應措施,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以幼兒的認知水平為基礎,幫助其了解社會規則和行為規范。“只有當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與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匹配,幼兒才會接受并積極適應社會規則。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助長幼兒的厭惡和逆反心理。”
第二,利用適宜的方法加強幼兒的道德情感培養。教育者可借助講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他人感受。從而逐漸去自我中心,這比單純的道德觀念灌輸更有效。
4.2?“家和萬事興”——從家庭角度分析
家庭是幼兒接受社會性教育不可忽略的又一關鍵場所,父母應做好榜樣,對幼兒進行合理教育。
第一,盡量采用民主型教養態度。家長應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幼兒,創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民主型的家庭有利于幼兒培養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從而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第二,父母要與時俱進,運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教導幼兒。父母應主動學習,比如閱讀相關育兒書籍、參加“家長學校”等,從而了解幼兒的整體年齡特征以及發展特點,并結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制定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第三,好模仿是幼兒的年齡特征之一,他們極易受成年人示范的影響,而父母作為幼兒最親近的成年人,應以身作則,給予幼兒正確示范。“幼兒的模仿傾向驅使他們觀察、復制父母的言行舉止,如果父母行為舉止表現良好就會給孩子提供好的榜樣,反之則提供負面的榜樣。”父母親身示范良好社會行為,幼兒效仿,這樣的身教能給幼兒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4.3?“專業的教育者”——從幼兒園角度分析
幼兒園是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幼兒園也應從幼兒園社會活動組織與幼兒園教師隊伍兩方面來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第一,設計幼兒園社會課程并且落到實處。《3-6歲兒童與發展指南》中詳細描述了幼兒園組織社會教育的要求,“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幼兒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幼兒園應有計劃地在一日生活活動和游戲中滲透社會教育。并且要按計劃實施所制定有關社會領域的活動,以便更加系統性地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除此之外,由于社會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在組織社會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幼兒的親身體驗,盡量不要以說教為主,注重合理使用社會教育的各種教學方法等。
第二,發揮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尊重愛護每一位幼兒,讓他們體會到愛,從而促進其良好的社會品質發展。其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并且作為專業教育者,應了解幼兒各年齡階段的發展特征,結合不同幼兒的特點,因材施教。此外,環境對于幼兒的教育作用也不容忽視,教師要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社交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比如教師可以在各個區域角或者活動室的空白墻面上張貼規則示意圖等幫助幼兒了解不同的規則。
4.4?“不容忽視的環境”——從社會環境分析
環境是看不見的“手”,對幼兒的教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育者有義務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生活環境以幫助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第一,教育者要強調和諧正確的價值觀并滲透到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不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其他地方,都要弘揚友愛、善良等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電視等大眾媒體普及可以幫助幼兒開拓視野,從而使他們了解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習得社會技能。但與此同時,幼兒可能會受到網絡上不加過濾出現的一些有關暴力等少兒不宜的內容的影響,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等。所以教育者要合理利用電視網絡等工具,幫助幼兒選擇一些適宜他們年齡特征以及發展的特點節目觀看。
參考文獻
[1] 福祿貝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 夏巍,楊行.幼兒自我控制力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6(11):86-88.
[4] 張慧靜.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與培養[J].學理論,2013(6):196-198.
[5] 張福娟,江琴娣.問題兒童不良行為矯正的案例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8):50-53.
[6] 李陽,曾彬.從“熊孩子”現象看學前幼兒的社會化教育[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4(01):91-94.
[7] 王乃正,王冬蘭,張小永.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