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鼎申 姬靜怡 趙玲



摘 要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此背景下的公共危機也引起了學界高度的重視,近年來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不斷增多。本文以2013-2018年CSSCI來源期刊中116篇文獻為基礎,從年度發文量、高產作者與關鍵詞頻進行分析,并對他們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進行梳理并加以評述,提出了應從加強跨機構合作、采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與增加研究對象的建議以提高該領域的研究質量,豐富其研究內容。
關鍵詞 大數據 公共危機 CSSCI來源期刊 文獻分析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73
Review?and?Prospect?of?Public?Crisis?Research?in?the?Age?of?Big?Data
——Analysis?of?CSSCI?Literature?based?on?2013-2018
LIU?Dingshen,?JI?Jingyi,?ZHAO?Ling
(Shanghai?Ocean?University,?Shanghai?201306)
Abstract With?the?arrival?of?the?era?of?big?data,?the?public?crisis?in?this?context?has?also?attracted?great?attention?from?academia.?In?recent?years,?the?research?results?in?this?field?have?been?increasing.?Based?on?116?articles?in?CSSCI?source?journals?from?2013?to?2018,?this?paper?analyses?the?annual?volume?of?publications,?high-yielding?authors?and?keyword?frequency,?combs?and?comments?on?their?research?topics,?research?methods?and?research?contents,?and?puts?forward?that?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inter-agency?cooperation,?adopt?diversified?research?methods?and?increase?research?objects?to?improve?the?quality?of?research?in?this?field?and?enrich?its?research?content.
Keywords big?data;?public?crisis;?CSSCI?source?periodical;?literature?analysis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呈現出了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特點,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在大數據背景下,基于對數據全新的獲取方式和全面分析,極大得幫助公共部門準確的得到信息并及時處理問題,大數據已成為了現代化的政府管理工具。與此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研究公共危機也逐漸成為了近年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方向,并在過去的六年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立足于當前的研究現狀,呈現出該領域的研究趨勢與研究內容。
1?研究方法與樣本選取
主要用到的軟件有Bibexcel和NoteExpress。其中NoteExpress用于對所搜集到的文獻數據進行整理、查重和導出,完成數據準備工作。使用Bibexcel進行數據分析,得出作者發文量、年度研究趨勢、關鍵詞共現分析等方面內容。
本文的文獻數據選取于CSSCI來源期刊,在CSSCI收錄文獻中大數據時代公共危機研究的第一篇發文是2013年發文的,因此本文包含2013-2018年所發表的大數據背景下公共危機研究的相關文獻。本文以關鍵詞進行檢索,將第一關鍵詞設置為“大數據”并且第二關鍵詞分別為“危機”、“安全”、“風險”、“問題”、“公共衛生”、“緊急”、“疾病”、“災害”、“輿論”、?“突發事件”,從主題相關性方面進行篩選,最終選取有效文獻116篇。
2?國內基于大數據背景下公共危機的研究現狀
2.1?大數據背景下公共危機研究的年度發文趨勢
從圖1可見,在2013至2018的6年間在CSSCI來源期刊的發文量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在CSSCI所收錄的文獻中,關于大數據時代下公共危機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13年,在此之前沒有搜索到學者對此作出相關的論文研究。在2014年時對該領域的研究也同樣鳳毛麟角,但在2015年時隨著大數據市場的迅猛發展,該領域的論文發文量也呈現了大幅度的上漲,并在2017年時達到峰值。總體來看,大數據時代下公共危機的研究成為學者們越發重視的研究領域。
2.2?高產作者及其研究機構
由CSSCI來源期刊的作者論文發表量排名可知(見表1),發文量最多的達到4篇。李陽與李綱合作完成了四篇,周芳檢與何振也合作完成了四篇發文。其次是蔣潔的三篇發文與劉春年、郭路生兩人合作的三篇發文。大多數學者都為兩篇或僅有一篇發文。
由高產作者來源的研究機構可以看到,對于大數時代公共危機的研究發文量較多的機構主要有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昌大學、湘潭大學及湖南科技學院。從高產作者所在機構類型來看,高等學校是研究該領域的主力,其他研究機構對該領域貢獻率相對較低。但就合作發文的情況來看,跨機構合作的發文數量較為匱乏,多數合作者來自同一機構。
2.3?關鍵詞頻次分析
由表2關鍵詞詞頻排序可見,應急管理、信息安全、突發事件是大數據時代公共危機研究中的高頻詞,也是該領域的聚焦熱點。體現出了大數據在應急管理與信息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在大數據時代到來后將大數據技術首先得以應用的相關領域。另外,對“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網絡安全”等方面也都有相對較多的涉及,這也為想要進行大數據時代下公共危機研究的學者們提供了可參考的研究方向。總體而言,從116篇文獻的關鍵詞頻來看,并沒有出現一個或多個大規模集中出現的關鍵詞,也說明了在目前階段對該領域的研究方向比較分散,類型較多。
3?大數據時代公共危機研究的內容分析
3.1?研究方法
從研究的方法角度分析搜集的116篇文獻,有86篇文獻采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法,占了總量的74.1%,定量研究的文獻有30篇,占文獻總數的25.9%。在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獻中,使用思辨法進行分析的最多,有54篇,其次為歷史研究法與概念分析法,分別為14篇與12篇,另有6篇文章運用中外現狀對比的比較研究法進行分析,可見在定性研究方法中,思辨法還是大多數學者偏愛運用的研究方法。在30篇定量研究的文獻中,有21篇運用了模型建構分析的方法進行分析,有9篇運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對相關領域的研究作出分析。
從整體趨勢可以看出,雖然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學者們仍以定性研究、理論研究為主,但大數據時代公共危機的研究已經呈現出從定性研究轉為更多的定量研究的趨勢。許多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和視角進行模型建構對其進行分析,由于定量研究在研究該領域時更為標準化、精確化,并且使研究結果更為科學客觀,因此定量研究的方法也在近三年為更多的學者采納與運用。然而定量研究的方法體系還不成熟,需要在日后的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
3.2?研究主題
從文獻的研究主題進行分析,在這116篇文獻中,主要涵蓋了大數據時代的公共危機中十一個方面的研究,分別是信息安全、國家安全與政府服務、應急管理、公共安全危機、金融稅收風險、社會風險、應急情報工程、災害治理、突發事件、輿情風險和網絡安全。其中為學者研究最多的主題是信息安全,有18篇,其次為15篇的應急管理與12篇的網絡安全。由發文量可以看出在目前階段學者們十分關心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危機與治理,這代表信息安全問題是在大數據時代到來后最易顯現出的問題,也成為了學者們重點關注的方面。同時也反映出大數據對于政府應急管理與網絡安全的重大影響。城市公共安全危機、應急決策情報工程和輿情風險方面的研究也正成為逐漸受到重視的領域,可以預期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這些方面的研究將會呈現增長的趨勢。但我國在大數據時代關于公共衛生和生產安全方面暫時沒有相關性的研究,處于學術空白狀態。
目前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多是關于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層面,其中陳仕偉和黃欣榮的文章是對大數據時代隱私保護的倫理治理的研究,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會致使人格尊嚴的缺失,并以此為出發點,從責任倫理、制度倫理和功利倫理各個視角對隱私保護進行倫理治理。從大數據時代的特點論證了大數據時代是隱私難以保護的時代,并指出其背后暴露的是人性危機,進而表明了倫理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終提出了倫理治理的手段:(1)責任倫理方面:?搜集利用者負責;(2)制度倫理方面:?守住倫理底線;(3)功利倫理方面:?追求功利最大化。此外,田海平和劉程的文章也是關于大數據時代下隱私倫理的研究,以隱私倫理的論域拓展作為切入點,立足于大數據時代到來對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帶來挑戰的現狀,提出了大數據背景下隱私倫理的基本問題:利益關切與道德規范,最后指出大數據時代下把個人隱私訴求寫入計算機算法體系是很難以實現的,而大數據時代下其面臨的基本問題是人們必須關注和思考的。可見,這幾位學者關于隱私倫理方面的研究是有不同側重點的,前者研究了大數據背景下隱私保護倫理層面的問題并提出粗解決手段,后者側重隱私倫理的論域在大數據時代下拓展的研究,并引發利益關切與道德規范這一基本問題引人深思。
目前關于應急管理方面的發文主要聚焦于政府應急管理體制和城市應急管理等方面,其中曾宇航文章研究了大數據背景下政府應急管理協同機制的構建,提出了:(1)協同是建立在應急信息共享的基礎上;(2)協同以應急資源整合為手段;(3)協同以應急組織協同為目標。并由此分別了指出了大數據時代下應急信息協同機制、應急資源協同機制、應急組織協同機制如何運行。此外,曾宇航還認為政府應當實現信息共享,從而使政府應急管理協同機制能夠更良好運行。吳志敏文章研究了城市應急管理在大數據背景下的發展態勢,首先依據現狀提出了其面臨的挑戰,并指出傳統的應急管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由此研究了大數據時代下對城市應急管理機制提出的新要求:(1)深化城市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的研究層次;(2)提高城市應急管理機制的大數據適應性;(3)構建城市應急管理大數據綜合平臺。綜上,這兩位學者是從應急管理的不同主體出發進行研究,前者是政府角度,構建政府應急管理協同機制,后者通過分析傳統的應急管理機制難以適應時代需要,進而提出新的要求,構建新的應急管理機制。
3.3?高產作者所發文的內容分析
基于高產作者的發文內容進行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其研究的側重點,就其研究內容,大致如下:
李陽和李綱的4篇文章研究的主題是智慧城市應急管理情報體系的構建,其中有2篇是2015年發表的,提到將熵理論引入后通過熵增與負熵的博弈,從熵增挖掘情報,在發揮情報效用的基礎上,促使負熵流起到的作用大于熵增流,控制突發事件的整體狀態。另外2篇是2016年發表的,將工程化與平行化融合,建立以情報工程為主導,情報平行化為支撐的“兩融合”應急決策情報服務模式。
周芳檢和何振合作發文4篇,研究的主題圍繞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分析在大數據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面臨的新態勢,迎接的機遇與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實現體制上的創新,管理內容的變革以及相關人才的培養,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深入分析了大數據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
蔣潔的3篇發文研究主題各不相同。其中兩篇分別是關于大數據集成的價值回歸層面研究和風險與管控定則方面研究。在大數據集成價值回歸的研究中首先闡述了大數據時代的權益危機,然后解析大數據時代的價值回歸,最終提出需要建立確保數據自由儲流、公平挖掘與各參與方共享收益的政策法律機制,從而保證大數據應用的良性運轉;在大數據時代風險與管控定則的研究中,認為要使大數據開源集成風險管控機制更加高效需要重視數據評測。另外一篇是關于大數據輪動的隱私風險與規制措施的研究,通過分析大數據變為生產資料進入市場后帶來的隱私風險,提出了規制措施——完善保障數據隱私的法律規范、增補網絡服務協議必備條款、健全海量數據庫綜合運作的監管機制等。
郭路生和劉春年的文章中都探討了一個主題:大數據環境下應急管理,分別從政府應急信息資源、應急情報需求以及應急數據質量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展開了信息資源規劃的方法,應急情報需求開發模式以及數據質量監控的手段等方面探究。
綜上可以看到,高產作者的發文內容往往是圍繞一個研究內容進行多層次多角度更深入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基礎和較好的研究思路。
4?關于大數據時代公共危機的研究評估與啟示
從近幾年對于大數據時代公共危機的研究可以看出,該領域的研究已經愈發受到學者的重視,發文量與研究類型也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學者們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對大數據時代不同類型的公共危機進行研究,并且對于大數據時代倫理道德、教育等層面的危機研究也已初見端倪。但由于我國大數據系統還尚未成熟,處于一個發展期,因此該領域的研究總發文量并不多,很多方面還有待深入探討與完善。具體而言,研究者還需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拓展:
(1)加強跨機構合作,豐富研究內容。從文獻的作者與機構可以看出,在該領域的合作發文雖然占比較多,但其主要由相同機構的學者進行合作,并且合作關系相對固定,如高產作者中進行合作發文的李陽與李綱、周芳檢與何振、郭路生與劉春年,跨機構合作的比例非常少。由于公共危機的類型的多樣性與危機來源的不確定性,不同機構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視角對不同類型的公共危機進行分析,通過跨機構學者的合作研究,從而使研究主題更加深入,研究內容更加全面、豐富。因此跨機構的合作研究是未來值得鼓勵和發揚的。
(2)采取多樣的研究方法,拓寬研究視角。從大數據時代公共危機研究目前發文所運用到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到,調查法、實驗法與行為分析法幾乎沒有為學者所采用。可以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使研究的視角更加多樣化。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相互補充,彌補研究方法自身可能存在的缺陷,提高研究的質量,使研究內容更加詳實。由此,不同的研究方法相結合是該領域研究進一步深入值得考慮的方式。
(3)結合現實需要,增加研究對象。從目前的發文情況來看,學界主要把目光放在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安全、應急管理和網絡安全等方面。然而,在大數據系統不斷發展的當下,將大數據運用于自然災害、疾病防控和防范恐怖主義的頻次也越來越多,并且這些領域也逐漸被政府和公共組織所重視。因此對于大數據時代上述類型的公共危機迫切需要系統性的研究與應對的建議。另外,在所選文獻中的多數研究者忽略了所研究的公共危機類型所引發出的其他類型的危機效應。因此未來研究在豐富已有研究內容外,更需增加對未涉及或極少涉及的公共危機領域研究,使大數據時代公共危機的研究更為全面。
參考文獻
[1] 周芳檢,何振.大數據時代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新態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04):63-69.
[2] 湯志偉,涂文琴,龔澤鵬.我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研究述評[J].風險災害危機研究,2018(01):36-59.
[3] 王洛忠,蔣曉飛,龐銳.公共政策過程中公民參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2003—2017年CSSCI文獻的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8(04):70-78,175.
[4] 許陽.中國海洋環境治理政策的概覽、變遷及演進趨勢——基于1982—2015年161項政策文本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01):165-176.
[5] 周芳檢,何振.大數據時代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01):117-123.
[6] 郭路生,劉春年,李穎.大數據環境下應急情報需求開發工程化范式構建研究[J].情報雜志,2017.36(08):52-57.
[7] 任榮.中國外語經濟學研究二十年回顧[J].外語研究,2017.34(03):24-29.
[8] 周芳檢,何振.大數據時代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制創新思路[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4(02):94-100.
[9] 郭路生,劉春年.大數據時代應急數據質量治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11):101-105.
[10] 何振,周芳檢,楊文.大數據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行業協作體制創新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0(06):26-31.
[11] 郭路生,劉春年.大數據環境下基于EA的政府應急信息資源規劃研究[J].情報雜志,2016.35(06):171-176.
[12] 陳仕偉,黃欣榮.大數據時代隱私保護的倫理治理[J].學術界,2016(01):85-95.
[13] 田海平,劉程.大數據時代隱私倫理的論域拓展及基本問題——以大數據健康革命為例進行的探究[J].倫理學研究,2018(03):67-72.
[14] 曾宇航.大數據背景下的政府應急管理協同機制構建[J].中國行政管理,2017(10):155-157.
[15] 吳志敏.大數據與城市應急管理:態勢、挑戰與展望[J].管理世界,2017(09):170-171.
[16] 李陽,李綱.面向應急決策的智慧城市情報工程實踐與應用[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1):81-85.
[17] 李綱,李陽.智慧城市應急決策情報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03):39-54.
[18] 李陽,李綱.工程化與平行化的融合:大數據時代下的應急決策情報服務構思[J].圖書情報知識,2016(03):4-14.
[19] 李綱,李陽.情報視角下的城市智慧應急研究——兼談熵理論的引入[J].圖書與情報,2015(01):66-71.
[20] 蔣潔,孫明宇,許穎.大數據開源集成的風險識別與管控定則[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04):41-44.
[21] 蔣潔,衛承霏,何亮亮.大數據集成的權益危機與價值回歸[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2):199-202.
[22] 蔣潔.大數據輪動的隱私風險與規制措施[J].情報科學,2014,32(06):18-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