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瑄
引子
余秋雨曾經說過:“中華文化是目前人類文化中唯一沒有中斷過、活下來的文化。”今天的我們因過度注重物質,忽視精神而出現了一些困擾,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支撐我們精神的養料。
與國學最早的一次觸碰,該是一場演講的末端,臺上的老人顫巍著身子堅定地說:“我們可以不做文化的深度研究者,但我們不能忘了根,中國人不能沒有根!”
我曾見過山藥的根莖,根須倉裹,絲縷生長;就好像我們的命根一樣,根莖蘊藏著營養,源源不斷滋養生命。《最后一課》曾講,一個國家的文化就是通向一個民族的鑰匙,失去了它,圍城即倒,不復存在。試想,當我們的血液中少了一些中華文明的元素,那我們就沒了家,找不到回家的路,顛沛流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所謂精神家園就是心靈獲得安慰的地方。以前淺薄地認為司馬遷寫《史記》是困境下的堅韌不屈,現在深刻認識到他之所以能夠與劣境對峙是他對華夏文明的信心,更是一種文明接力的使命感。這條文明之河融入多少先輩們畢生心血,盡變幻成一撇一捺,等待與我們相遇。
然而我們每天都在和新的元素邂逅,《歷歷萬鄉》等歌聲中徘徊,國學的意義又在哪兒呢?我想國學經典的意義在于精神家園的尋找。華夏之所以為華夏,是我們祖先不斷在抗爭中掙扎著將文明延續下去的決心和能力。不斷迎接各種天災人禍,延續自己的文明,吸收容納外來文明,不斷融合,不斷迎接挑戰。其一精神,我們閱讀每一個文字,都在古人的長河里漫溯。辛棄疾志氣豪情、蘇軾豁達智慧、王維悠閑淡然,都在影響著我們,用更開闊明理的眼界影響著整個民族。其二經典,像《燭之武》每個小小的水波都暗藏風起天瀾;像《大學》,教育著一代代人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也蘊含人生真諦,如寓娘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如《左傳》中多行不義必自斃;總的來說國學是:一半情,蘊含文化之美;一半理,道真諦。
我的第一抹墨跡起于《虞美人》,從臺上滄桑老人口中娓娓道出,稚嫩的我雖不知亡國痛苦,卻也感到愁如春水東流,接著老師就教我們唱那首歌,至今能回憶他激揚揮動的手臂和我們齊聲歌唱的歡悅,忘了離恨憂愁,只覺春水浩蕩,韻律優美。
多年后,我聽說他依然影響著另一群萌芽的孩子,助他們渡河,我能感到國學之源未斷,就像余秋雨散文中的村民都不識字,但遇字卻相當敬重;國學在影響著一群年輕的生命。
中國不能沒了傳統文化,因為它已在我們血液中蔓延,心里扎根,腦里萌芽;有了它,我明白我來自何方,命根指引我去向何處,有了那條古今流淌源源不斷的長河。傳統文化之精華——仁愛、謙恭、自強、自省、和諧等觀念,為我們找到了精神家園,使我們能夠將中華文明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