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立寧
摘 要:培育高職學生文化自信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部分高職學生對文化自信嚴重缺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了解甚少,因此,抓好高職院校文化自信工作,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對我國“立德樹人”工作的發展實踐至關重要。
關鍵詞:高職學生 文化自信 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一、高職學院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由于學生來源的文化層次不高、個體對學習態度和方法認知參差不齊,在思維意識和能力接受方面也較為薄弱,尤其是學生的文化自信能力的培養在高職學院注重實用、技能和操作的教學模式上,更是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和障礙。從總體上看,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較為特殊,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了解甚少,常常面臨著缺失文化自信的尷尬現狀。如何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培育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糾正高職學生的文化態度,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文化情感,從而使其正確、理性、深刻地認識和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提高文化鑒別力喚醒他們的文化自覺,培育民族自豪感,以此為契機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極為重要。
二、高職院校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
1.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悄然減退。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強,本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不透, 部分高職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存在誤解誤讀,甚至無知,很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常表現出文化自信缺失的現象。一些高職學生盲目崇洋,對于圣誕節、感恩節等一些西方節日很感興趣,對西方價值觀和文化都深信不疑,更為嚴重的是,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甚至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知之甚少,這些現象都導致高職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出現問題,文化自信更無從談起。
2.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微信、微博的廣泛應用,高職大學生對各種社會敏感問題比較關注,一些負面信息比較容易在高職大學生中傳播與擴散,嚴重影響著對“四個自信”的認同與接納。
3.部分高職學生對于時代主流文化淡視淡漠甚至疏遠。將社會主義政治和社會主義文化相混淆;將被引入借鑒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簡單等同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對中國文化復興持悲觀態度等等;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與關注停留在被動接受和淺嘗輒止的狀態。
4.高職學院課程設置方面也造成文化自信的缺失。教育課程中過度重視專業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實用性強、前沿的文化科目越來越多,與傳統文化掛鉤的越來越少,致使傳統文化遭受“冷落”的現狀,忽視了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導致傳統文化教育相對“滯后”。
5.高職院校對文化的認知狀態,影響了文化自信的能力。高職院校重視對社會、行業、企業提供的技術服務,以及招生和就業工作的突破,卻對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學生“成人”目標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文化的建設往往停留于文體活動的開展、校園景觀的增設等淺顯層面,從而影響了學校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的進一步傳承和創新。
三、高職院校文化自信構建的途徑
1.明確辦學理念,凝練文化特色,加強文化品牌建設
高職院校雖然大多辦學歷史不長,但都形成了自身的辦學傳統、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以及精神風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要通過對學校歷史的回顧,認真梳理學校文化的脈絡,推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要發揮自己在行業、區域、社會等方面的文化優勢,充分認識自身的發展成就和獨特性,樹立高職教育的自豪感,在學校文化的不斷傳承創新中提升文化自信;要把辦學理念作為學校文化的核心因素,積極做好穩定和傳承,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培育時代文化品牌;辦學理念要與教職員工的價值追求、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追求相融合,要得到廣大師生員工的認同,使辦學理念扎根于師生員工的內心,成為師生員工積極進取和事業發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2.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強化傳統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高職院校文化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能培養出對接企業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要將文化自信提升和文化育人有機結合,實施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成立文化育人工作小組,建立文化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校園特色文化教育融入教學各環節,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優化校風教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美化校園環境,以文化涵養師生心靈,增強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升師生的文化自信。
3.要從課堂內容和課堂模式進行改革,拓展文化自信的渠道
課堂是進行文化傳輸的重要載體,是對高職學生的價值觀塑造以及人文知識傳授的直接形式,因此,課堂內容的選取以及授課的方式對學生能否進行知識汲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高效的課堂建設,首先需要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讓學生對自身以及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充分了解。作為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承者,也是傳統文化的改變者和發展者,學生必須要對自己進行正確的定位;其次在授課模式上需要秉承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在進行專業課以及選修課上面讓學生擁有自主權,加重人文素質比例;最后,在具體操作當中,加強課堂的靈活性,改變刻板的照本宣書模式,讓學生更有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提高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文化自信。
4.借鑒普通本科院校的先進經驗,彰顯高等教育文化底蘊
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四大功能的發揮中經歷了長期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文化建設中的顯著成效和先進做法非常值得高職院校學習借鑒。借鑒本科先進經驗,可以通過到本科院校現場調研、網絡平臺學習、高校專題會議交流、搜索相關文獻資料等多種途徑,也可通過校校共建等創新模式互動交流,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才會在彰顯“高教性”及共性的過程中自身的個性特色。
5.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中國傳統文化基地
積極建構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職學生教育實踐平臺,通過普及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悠久的歷史。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營造良好的踐行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拓展高職學生視野,達到教育與普及效果。
參考文獻
[1]白靜.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理性思考與實踐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13.
[2]王立新.高職院校文化自覺機制構建路徑探索[J]. 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 2014(2):51-54.
[3]李俊宏,董文明.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