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滿
【內容摘要】初中時期,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是每一個學生必經階段。學生的體質與心理健康在學習進步同時也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體育教育勢必成為初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社會應務必對其高度重視。然而由于農村不發達的教學理念,體育教學變得可有可無,學生的德智發展迅速,唯獨體遲遲發展不起來。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農村? 初中? 體育教學? 解決策略
農村的教育對于我國現存國情尤為重要,而初中又對一個人影響深遠,因此體育的教育在這個時期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是體現我國綜合實力的強有力的證據。可如今的農村初中的體教遠不及城市的教育力度,在中考中,體育也不算是重要的學科,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農村落后的觀念耽誤了其進程,再加上政府監管的缺失,體育教學的改革十分緩慢。
一、初中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體育老師過低的綜合素質
學校的老師、領導普遍認為體育課就是跑一跑,跳一跳,導致學校沒有專業的體育教育團隊,一些未經專業培訓的教師或者其他老師代課上任的現象層出不窮,這些老師或多或少的缺乏對于體育學科的熱情,抱著應付差事的心理,只做簡單的熱身便解散自由活動。有的學校甚至一個年級一名體育老師,學生本不充裕的體育課上起來更是捉襟見肘。教學質量的低下、學生匱乏的體育知識都是由于這些不嚴謹的教學態度而產生。教師之間缺乏學術探討、疏于學生的管理、體育賽事的不開展、不用專業知識解決現存為題都在拉大農村體育教育與國家標準水平的差距。
2.學校落后的教學觀念
過于注重升學率、學生文化成績是通病,這些學校往往忽視了體能的發展,單調的追求學生文化課的培養,這些都導致許多學校認為體育課無關緊要,與其學習體育,不如加強文化建設。所以僅有的一兩節體育課只是簡單的體能訓練,很少傳輸體育文化。教師只是在課堂上教會了學生低級的身體模仿,不熱身運動,直接所謂的訓練,這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有著不小的危害,對動作的原理也就一概不懂。更過分的是,一些學校通過壓榨體育課的課程量來換取別的文化課的課程量,來坐在教室備戰重要的考試,基本沒有課外活動。這樣大幅度的減少體育課,換來的只是學生弱不禁風的身體素質。
3.對于教學器材的過度消耗
國家對于農村教育的低投入,使得學校沒有足夠的經費去建設學校的體育教育事業。而對于體育教育來說,專業的設備是其得以有效開展的保障,沒有了這些談何優良的體育教育氛圍。老師沒有施展自己體育能力的設備,學生也就無心去學習體育知識。
4.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
如今農村的體育教育正處于發展階段,學校對于體育課該如何讓上并沒有準確的規劃,老師也只是根據標準大綱講書,學生對于這樣枯燥無聊的課堂必然無心聽課。例如,中考要求考田徑,那學生就節節課練習跑步;要考籃球,就每節課都練籃球。教學的內容完全只是為了應試,老師不去開拓新的項目,有趣的科目和設施學生沒有機會去接觸,使得體育課堂變得缺乏趣味與挑戰,遏制了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體育眼界自然而然就匱乏了。
二、解決農村體育教學中問題的策略
1.教師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農村體育老師應意識到優秀的體育知識對一名學習的學生來說有著多么良好的影響,應去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帶領學生共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體質好了,學習效率自然也高。教師是一門學科的領路人,首先需要他自己不斷開拓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方可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全面發展。與學生良好的關系會促進一個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用心去教育學生,用包容與寬容去教學方可兩者相互尊重。隨機應變的教學是正確有效的,針對哪種病就開哪種方子,用正確的策略與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鍛煉的良好習慣。
2.學校對于體育教學觀念的轉化
學校要明白體育課不是可有可無的,安排合理的課程,大力培養學生學習體育的勁頭。平等對待體育老師,切不可認為體育老師就比文化課老師付出的少,以此來激發體育老師的教學熱忱。另外,學校要多組織學術交流會,讓校內老師與別的學校進行學術交流,保證教師的文化素養持續提升。
3.學校大力維護體育健身器材
向有關部門反映學校的現狀,以此積極爭取盡量多的費用來建設學校體育健身器材,加大對籃球場、足球場等重要的運動場地及設施的修建和維護中,讓熱愛運動的學生有著良好的環境來放飛運動的心靈,體育課正常開展的基礎是有著優良的上課條件。學校也應因地制宜,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可用環境。對學生的教育也至關重要,讓學生意識到要保護器材,不對其過度消耗,學會珍惜擁有鍛煉身體的機會。
4.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影響學生學習的最大因素就是課堂內容,教師應在大綱基礎上合理安排,用高效有趣的課堂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可以通過多樣的趣味比賽,來激發創造的能力。總之為了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學校及老師都應該竭盡全力來優化課堂內容。教師的內容要循序漸進,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特點定制不同的學習目標,這樣才可保持學生的新鮮感。抑或者根據地方特色引導學生,使學生加強適應社會的本領,這也符合國家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劉樹彬. 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 博覽群書,2013(10).
[2] 肖鍇. 國民素質的提高與可持續發展[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2):81-82.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瀝海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