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盛果(上海市徐匯區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上海 200231)
在我國,體操“苗子”的主要選拔途徑是基層少體校(三線隊)培養后,輸送至二線隊、一線隊及國家隊。關于體操,多數家長秉持的觀念是“體操訓練很苦”或“體操鍛煉會抑制孩子的身高”等,致使體操項目招生困難。此外,孩子進入少體校成為一名體操運動員后,需要在短短2年時間內參加各類省市級少兒體操錦標賽。以上海為例,各區少兒體操隊基本都是在幼兒園中班下學期開始招生,經過2~6個月的觀察,選拔訓練表現較好的孩子,組成6名隊員以上的隊伍。這些新成員大多需要在小學一年級時參加7歲組少兒體操錦標賽,意味著這些零基礎的新隊員需要在1年多的時間內學習并掌握4個基礎項目(自由體操、跳馬、雙杠、單杠,男子項目)的成套動作。為了提高訓練效果,少兒體操隊員的基本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都需花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近年來,體操運動員的空中感覺被納入訓練要求,蹦床訓練也被加入到各省市少兒體操訓練中,導致少兒體操整體教學難度加大。
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孩子接受最大且最有效的訓練密度和強度,是少兒體操訓練需要關注的重點。學齡前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每次訓練時間安排不能太長,基本維持在150 min左右。訓練時需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合理安排不同項目的練習,逐步提高孩子的體操訓練效果。筆者從事體操基層訓練2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訓練經驗,并自創統籌訓練法,實踐證明該方法訓練效果較好,本文對其予以說明。
少兒男子體操三線運動員,包含2個批次(2005年齡組和2008年齡組),每批次6人,共12人。
1.2.1 實驗法
2組運動員訓練時間完全相同,2005年齡組采用傳統訓練法,2008年齡組采用統籌訓練法,統計隊員掌握同一動作的用時。以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為時間節點對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比較統籌訓練法與傳統訓練法在訓練效果上的差異。
1.2.2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軟件對實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統籌訓練法可以大大節約訓練時間成本,提高訓練效率,事半功倍[1-2]。2組少兒男子體操隊員的年齡不同,從年齡層面分析,采用傳統訓練法的2005年齡組隊員學習新項目的能力應相對較快,其掌握新動作的用時應相對較短。然而,2組隊員對同一項目的相同主要動作進行同步訓練發現,統籌訓練法組運動員在動作掌握速度方面占據優勢,包括個人掌握速度和團隊掌握速度(表1)。在鞍馬訓練中,采用傳統訓練法的2005年齡組隊員最快掌握該項動作用時40天,是采用統籌訓練法的2008年齡組隊員最快掌握該動作用時的2倍,也是統籌訓練法組掌握該動作的總耗時。這一現象也出現在單杠懸垂擺浪、雙杠支撐擺浪2個動作的掌握速度上??傮w來說,統籌訓練法組掌握動作的整體時間僅是傳統訓練法組用時的1/2~3/5,且統籌訓練法組個人掌握動作速度快,成功率高,團隊在動作掌握方面耗時短。實際訓練中,若將隊員的下肢力量和專項訓練結合起來,并進行合理有效的統籌訓練,甚至比分開訓練節省1/3的時間。

表1 2組運動員掌握部分體操動作用時
根據基層體校的實際情況,少兒體操訓練時間極其有限。由于少兒男子體操大多實行走訓制,隊員完成幼兒園課程后,除去往返訓練場地的時間,每天的訓練時間僅有2.5 h。同時,少兒隊員在單位時間里訓練效果不穩定。因此,如何最大化地讓少兒保持注意力,需要科學、合理、有效地安排各項目的訓練時間和順序。統籌方法作為一種科學分配時間的管理方法,其作用是節省時間,避免訓練枯燥無味,讓少兒體操的訓練效果事半功倍。
統籌訓練法的常用模式包含:訓練項目主動作與輔助練習動作統籌、訓練項目主動作與主動作統籌、訓練項目主動作與素質練習統籌。例如,6名隊員進行鞍馬全旋訓練時,3人可安排練習全旋,另3人做全旋的輔助練習,如靜止頂胯前撐或后撐,或是并腿挺胯1/4全旋的輔助練習等。前者可以在自由操板上練習,后者可以在保護臺的一邊進行訓練,這就是訓練項目主動作與輔助練習動作之間的統籌。再如,單杠的懸垂擺浪和雙杠的支撐擺浪是2個主要動作,前者主要靠懸垂的手抓力,后者主要靠支撐肩的支撐力,兩者訓練的肌肉不同,可將這2個動作的練習進行統籌。訓練項目主動作與素質練習統籌,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主動作訓練的間隙時間。例如:跳馬項目少兒動作一直以團身前空翻為主,該項目對腿部力量和下肢的爆發力要求較高[3]。因此在跳馬項目訓練時,當隊員助跑上板完成團身前空翻落地往回走時,可安排其做并腿跳、蛙跳、吸腿團身跳等一系列腿部力量動作,從而兼顧專項動作和專項素質訓練。
統籌訓練法的主要目的是發揮單位時間內的訓練效率。少兒體操運動員的接受能力有限,為了確保訓練時少兒體操隊員的動作完成度和訓練效果,每次訓練不建議進行超過2個動作(項目)的統籌,以達到效率最大化的效果。促進原則是指設計好的2個統籌動作之間應該有促進作用或補充作用。例如,鞍馬全旋訓練和全旋輔助支撐靜止動作間的統籌,后者能很好地幫助隊員感覺全旋時身體應保持的姿勢,對前者的正確掌握有促進作用。對沖原則是指2個主項目動作統籌時,2個動作不能同時都用某個部位或某塊肌肉的力量,而應運用對沖動作進行對沖統籌。例如:單杠的懸垂擺浪和雙杠的支撐擺浪,懸垂擺浪時運動員肩部盡量要放松,支撐擺浪則要求運動員盡量頂肩撐高重心。這樣的2個動作進行統籌,可以很好地讓隊員做前面動作時肩部放松,做后面動作時頂肩用力,從而達到“放松—緊張—再放松—再緊張”的效果,較好地利用肩部的間歇訓練,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反過來,單杠懸垂擺浪和吊環懸垂擺浪2個動作都要用到運動員的手掌抓力,對手皮的磨損較大,因此,不能放在一起統籌訓練。與之類似的還有自由體操動作的原地小翻和蹦床的背彈動作及后空翻動作,不能放在一起統籌訓練。雖然這3個都是向后的動作,但其動作要領和要求完全不一樣,很容易造成動作技術混淆,甚至傷害事故。
統籌訓練法可根據不同訓練場地、不同訓練器材和設施進行多種設計。由于筆者所在訓練場地位于上海市徐匯區體操房,雖然訓練面積650 m2,但訓練隊伍組別多,場地較為擁擠,因此有效提高器材的綜合利用率十分必要。日常訓練課,把6~8名隊員分成重點和一般2個組別,利用不同器材對其進行訓練。其中,重點組訓練單杠懸垂擺浪,一般組訓練雙杠支撐擺浪,訓練計劃為單杠、雙杠各擺10組浪。當2組隊員擺到5組時進行項目對換,之后擺5組后再項目對換,這樣可以很好地保護隊員的手皮,同時也可使少兒體操隊員達到足夠的肌肉刺激。若場地資源不足,可將少兒體操隊員整體分成2組,一組進行雙杠擺浪,一組跳蹦床。雙杠擺浪項目相對安全,而蹦床危險系數較大,此時教練員須緊跟蹦床組,確保訓練安全。雙杠組可選出1名隊員做隊長,監督其他隊員的擺浪個數和動作姿態;教練員也可在蹦床訓練更換隊員的間隙,兼顧擺浪隊員的動作準確性。充分利用不同肌肉的統籌,動態與靜態動作間的統籌,上下肢的統籌,設計多樣的統籌訓練法。例如:雙杠擺浪和自由體操前手翻動作統籌、雙杠擺浪和慢起倒立(隊員較小時做分腿支撐)統籌、蹦床訓練與跳馬助跑起跳統籌、原地后手翻和后滾翻倒立統籌、踺子小翻和側手翻統籌。最大化地運用場地和器材,遵循統籌基本原則,避免少兒體操訓練動作單一,增強訓練效率,提高隊員的訓練興趣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