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宇,王韻博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隨著中國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凸顯[1]。作為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休閑體育產業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娛樂需求的基礎上,為國民經濟的增長起到了巨大的貢獻作用,社會對體育產業員工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通過對體育產業相關專業模塊化實訓體系的創新研究,優化實訓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考評手段,根據市場需求和就業需求導向,建立“學習—實踐—就業”一體化實訓體系,旨在豐富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為開設同類專業的相關院校引導學生進入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體育人才資源是促進我國體育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國家體育總局和各級體育部門一直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特別是以2020年北京冬奧會為重點,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取得顯著成效。體育人才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得到顯著提高,體育人才的投入不斷增加,體育人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我國體育人才發展水平與體育發展需求之間仍存在差距,不能滿足體育強國建設的需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體育產業管理人才培養。鼓勵多方投入,開展各類體育教育培訓,多渠道培養既懂經濟又懂體育的復合型體育產業管理人才。有關高等院校要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和課程設置,培養適應體育產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2]。未來十年將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3]。面對體育強國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必須牢固樹立優先發展人才的戰略布局,努力開創人才濟濟、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目前,縱觀我國高等教育中有關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以專業發展現狀及不同高等院校專業對比分析研究為主;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主要側重于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計、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比較。對體育產業技術人才的工作要求和培養模式的專項研究很少。為更好地發揮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實際效應,實現優勢互補,學生專業實訓與職業崗位需求深度融合,創新體育產業人才實訓體系,提出模塊化模式的構建。
創新的模塊化模式根據企業專業崗位的不同需求,為體育產業相關的專業實訓課程設置不同的培訓模塊。每個模塊都集成了獲得該職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培訓,包括建立一個與企業中的位置完全相同的校園培訓基地以及深入企業的校外培訓基地。
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和出臺的相關政策為開展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得到了國家政策指引,高等院校和高職高專可以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政策指引下進行校企合作,尋求自身發展;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模式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學生可以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既學到知識又鍛煉技術技能。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建立運動訓練專業模塊化實訓體系,并不斷創新,有助于提高運動訓練專業人才的素質,促進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模塊化是模塊化教學方法的延伸和發展。模塊化教學法(MES模型)源于國外較先進的職業技術教學方法,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
在校企合作一體化培養模式下,模塊化培訓模式是根據企業專業崗位的不同需求,為體育產業相關的專業培訓課程設置不同的培訓模塊。每個模塊都集成了獲得該職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培訓,包括建立一個與企業中的位置完全相同的校園培訓基地以及深入企業的校外培訓基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一個或多個模塊進行培訓,并通過不同的評估方法獲得學分。在這種模塊化的培訓模式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專業崗位的技能培訓得到加強。

圖1 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模塊化實訓體系
基于校企合作需求理論,構建了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模塊化實訓模式(圖1),并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合作育人流程制定、課程體系構建、實訓基地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及評價體系完善等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充分整合雙方優質資源,實現校企利益最大化,為體育院校提供了科學、可操作、可借鑒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的新思路與教改實踐范例。
從市場需求出發,結合企業用人需求,召開專業設置研討會,與企業行業專家進行座談,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突出模塊化實訓體系創新主線,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工程。
深化教學實踐活動,落實校企合作課程的實施,完成了2門專業課程的校企深度合作,并對課程教學予以監管。通過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調整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安排,強化專業服務健身行業和社會的能力。
利用各種平臺進行專業能力展示,組織學生參加2017年和2018年中國國家職業健身教練專業大會等比賽和電視臺的一些直播節目,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專業素養。
完成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的相關工作,組建了一支“專兼結合、具有開放性”的優秀教學團隊。通過校企深入合作,提高專業教師素質,選送5位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引進行業培訓專家,為專業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全方位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成立實習實訓培訓中心,為EMS的順利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提升服務教學與服務社會的能力,多次組織學生參與國民體質監測、俱樂部會員指導等工作。與長春市體育局合作,協助其完成“太極進校園活動”。
開展運動訓練專業(娛樂健身模塊、中介營銷模塊、教育培訓模塊、娛樂競賽模塊、保險旅游模塊)現代學徒制試點,與企業(一邁健身、思邁爾雙語體智能培訓中心、戰地部落拓展基地等)共建以現代學徒制培養為主的模塊。
按照“合作共贏、職責共擔”原則,學校和企業共同設計人才培養計劃,共同制定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工作標準、企業導師標準和相應的管理實施方案[4]。學校和企業圍繞工作內容和專業課程體系共同打造專業課程,根據工作內容開發專業教學內容。
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完善學徒制,明確校企雙方職責、分工,推進校企緊密合作、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完善校企分段育人、多方參與評價的雙主體育人機制。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體育院校學生雙重身份,簽訂三方協議。建立學校和企業互聘共享的教師團隊。完善雙導師制,建立健全雙導師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制度,完成校企雙方導師的遴選工作,選定學校指導教師3人、企業導師5人。企業完成學徒制學生的招生選拔工作。與企業合作,完成首屆學徒制學生的選拔工作(20人),并按照培養流程,實施培養工作。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在2015級和2016級運動訓練專業全面推廣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的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模塊化實訓模式,近200名在校生受益,人才培養質量大幅度提高,學生就業率達到96%。提供各類培訓1.2萬人次,為十多家體育產業相關企業提供服務,形成“校中企”“企中校”“企業托管”“植入式工作站”“企業訂單班”等主要合作育人形式,實現校企利益最大化,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并向多所體育院校分享了體育產業校企合作教育機制的理論框架、教學改革方案。
通過體育產業人才模塊化實訓模式的改革實踐研究,在校企協作的“實訓+就業”一體化大模式下,將企業職業崗位技能模塊化,根據企業切實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借助校企資源整合的優勢,在優質的企業平臺開展體育產業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訓,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積極吸引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為體育產業創新型企業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