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東兵,孫英娟,陳 陽,張邦佐
(1.東北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3.長春師范大學圖書館,吉林 長春 130032)
MOOC起源于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2013年開始席卷中國并迅速發展壯大,涌現出“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優課YOOC”“超星”等眾多著名MOOC平臺,在這些平臺運行著上千門MOOC課程,參與注冊與學習的人次上千萬。MOOC的到來為更多人提供了公平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機會,但也遭遇了難以兼顧學習者基礎差異、學分認證麻煩、課程完成率低、教師對學習者掌控能力有限、無法體現個性化培養等急待解決的問題。SPOC比MOOC更精致,它既融合了MOOC的優點,也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實現了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完美融合。
很多學者對基于MOOC的SPOC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和實踐,哈佛大學于2013年對“版權法”等3門課程開展了SPOC教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學院、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學校也先后開展了SPOC教學實踐,收到了明顯的成效。浙江大學翁愷最早于2014年在我國嘗試使用SPOC教學模式,目前北大、清華、浙大等眾多學校和學者都在嘗試SPOC教學模式實踐,并發表了很多研究性文章。王成平[1]討論了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王文君[2]分析了如何將MOOC與SPOC相結合的問題。薛云等[3]提出了“四個三”教學模型。趙群萍[4]討論了翻轉課堂的具體應用思路,而林麗[5]則基于會計學課程探討了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現有的SPOC教學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等領域。本文以“數據庫系統基礎”課程為例,從模式探索、設計、實踐和反思等方面探討基于MOOC和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期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快速發展。
傳統的MOOC基本采用“1+N”模式,即N名學生在線學習一門MOOC課程。哈爾濱工業大學戰德臣教授提出了基于MOOC和SPOC的教學新模式,形成了基于MOOC和SPOC的“1+M+N”教學模式,即在一門優秀MOOC課程支撐下,由M所大學共同參與基于該MOOC的SPOC課程群建設,各學校的N名學生重點學習SPOC課程,也可根據需要學習MOOC課程的相關內容。SPOC課程分3類:(1)同步SPOC,是完全采用且不修改MOOC源課程的資源;(2)異步SPOC,在引用MOOC源課程資源時可酌情增減;(3)獨立SPOC,是全新創建SPOC的所有資源。本文以“數據庫技術及應用”國家精品MOOC為依托,探討如何建設“數據庫系統基礎”異步SPOC,以及融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和翻轉課堂的實施過程。
傳統MOOC教學模式僅注重線上教學,其初衷是為社會學習者提供免費學習優質教學的平臺,導致學校對學習者的課程參與度和完成率難以掌控,這個困難在SPOC教學模式下得以有效克服。依托MOOC源課程資源來建設SPOC課程,既豐富了線上資源,也可以異步于MOOC進度,自主決定SPOC內容和進度,適時組織線下教學設計、翻轉課堂等環節。為了實現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完成課程團隊組建、平臺選擇、資源開發,課程建設、運維、課堂翻轉、評價等環節。
一個優秀且完備的課程團隊是課程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組建課程團隊是創建MOOC和SPOC課程的首選要務。課程團隊包括開發團隊、運維團隊和實施團隊3部分。開發團隊由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組成,平臺運維團隊由來自平臺的技術人員組成,實施團隊由授課教師和助教組成。開發團隊負責課程總體結構設計和資源開發,運維團隊負責課程上線運維,實施團隊負責線上師生交互和線下課堂支持。
國內比較成熟的MOOC課程平臺比較多,如“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優課YOOC”“超星”等,不同平臺的媒體呈現方式大同小異。在資源開發前要確定SPOC所依托的MOOC課程平臺,基于該平臺特點來組織SPOC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包括視頻資源和非視頻資源。視頻資源分為課件制作和視頻錄制等,以“知識碎片化”原則切分視頻教學內容,一般單個視頻時長不超過10分鐘,經后期加工后即可上線。非視頻資源包括討論題、互評題、單元測試題、作業、其他文件材料以及線上期末考試題等。教師和助教按統一格式組織課程資源。
主講教師以高內聚、低耦合原則設計課程結構,以知識點為中心分解教學內容,以平臺和課程特點確定媒體表現形式,設計的課程大綱和知識點結構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另外,主講教師還要設計整體授課思路,分配好其他教師和助教的工作。課程資源準備就緒后即可上線,進行驗證性運行,驗證通過即可對學生正式運行。課程運行期間與平臺相關的問題由技術人員處理,諸如上傳測驗、討論、互評等資源以及討論區答疑、問題匯總、整理等工作由教師或助教完成。
由于課時的限制,只能將局部課程內容實現課堂翻轉。尤其是人數眾多的公共課,更要精心設計翻轉的內容和次數,實踐驗證40人以內的課堂適合翻轉。翻轉前需要收集線上典型問題,經教師集體研討以確定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并對線下課堂教學重新設計以便翻轉,翻轉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主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對于課堂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可在翻轉后繼續線上討論。翻轉課堂教學法能大幅提高學生的課堂和課程參與度與興趣度,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評價分為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兩部分。線上評價包括視頻觀看數量、時長、發貼數、回貼數、單元測試、互評作業、課程測試等內容,為過程性評價學生提供數據支撐。線下評價包括組內評價、組間互評、師生評價、線下期末考試等內容。評價體系能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有效驗證。
基于“數據庫系統基礎”異步SPOC課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踐,參與教師有14人,教學班20個,參與學生1 400多名。所有教學班都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并在部分班級實現了局部課堂翻轉。
“數據庫系統基礎”SPOC依托于國家精品MOOC“數據庫技術及應用”,2017年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驗證運行,目前已開課兩個學期,選課學生近3 000人。課程線上資源主要包括120多個視頻以及對應的PPT文檔、討論題、單元測試題、課程測試題、課程簡介、大綱、目錄以及公告等。線下資源包括專用教材、專用習題和考試系統及題庫等。
在課程運維中,貫徹落實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課程團隊需要完成一些關鍵工作。
目標是熟悉平臺的使用以及課程資源管理,研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法。
在開課前、后分別通過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并對1 324份回收問卷進行統計分析。開課前的部分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開課結束后部分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MOOC與SPOC了解程度調查
表1反映出多數學生在學習SPOC課程前并不怎么了解其形式和內容,表2反映出多數學生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非常歡迎,且傾向于線下課堂的討論和交流,愿意用本課程所學技能為其專業服務,基本達到了課程教學的認知目標。
線上課程嚴格按教學日歷定期對學生開放,要求學生課前觀看線上視頻,并完成線上討論題和單元測試。教師負責線上討論區答疑,助教負責討論區問題的收集和整理,即時反饋給教師團隊。教師團隊對問題進行研討,重新設計線下課堂教學內容。為了避免出現由于線上知識碎片化處理帶來學生整體知識架構把握不足的問題,在線下課堂引入思維導圖。教師不翻轉時以“精講多練”原則解析重、難點,翻轉課堂時需引導學生利用教學案例對重、難點進行分析和討論,不再講解。課堂中所使用的案例根據線上問題進行專門設計。

表2 線上線下學習情況統計
本文采用線上單元測試和課程測試成績形成線上平價部分,沒將視頻觀看率和發貼數等納入評價體系。而線下評價則包括課堂討論中的組內評價、組間評價、模擬考試和期末考試等部分。其中,組內和組間評價僅作為參考成績,模擬考試和期末考試實現教考分離,由計算機系統自動隨機抽題、組卷、閱卷,杜絕人為主觀評價對成績產生影響。試題采用中等難度系數,包含數據庫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兩部分。表3所示為某專業兩個班學生2018年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2019年采用“線上線下混合(O2O)+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后學生成績的平均分、優秀率和不及格率對比。對比結果顯示,采用混合教學模式后兩個班的學生成績波動不大,引入翻轉課堂方法后提升了平均分和優秀率,不及格率波動也不大,第一個班不及格率基本穩定,第二個班不及格下降了3個百分點。說明本文在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后,學生成績比較穩定,但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興趣度和課程完成率有大幅提升。

表3 兩種教學模式學生成績對比
引入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中的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指標來進一步驗證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性。2019年兩個班級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課程目標達成度如圖1和圖2所示。

表4 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結果

圖1 課程目標達成圖表(1班)

圖2 課程目標達成圖表(2班)
在表4中,課程整體目標達成值取各分目標達成值的最小值,期望值是教師所定的本課程目標預期達成值。教師問卷評價值和學生問卷評價值分為5檔,即完全實現、較好實現、基本實現、較差和很差,其對應的值分別是1、0.8、0.6、0.4和0.2。教師評價值取多名教師對課程目標是否實現的主觀評價值的最低值,學生評價是學生對課程目標是否實現的主觀評價值,取每個班參與調查樣本的平均值。從表4、圖1和圖2可以看出,基于本文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實際達成值都超過了課程目標期望值0.7,說明了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其中,課程目標1達成值略低于課程目標2達成值,說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較強,而在理論知識方面較弱,今后學生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
綜上所述,本文對如何結合網絡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重點討論基于MOOC和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以及翻轉課堂的方法。并基于“數據庫系統基礎”SPOC,詳細描述了課程團隊組建、平臺選擇、資源開發、課程建設、運維、課堂翻轉、評價等環節的設計、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等內容。最后,通過學生的評價和課程目標達成度驗證本文所使用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并驗證了其有效性,但仍存在學生線上視頻觀看率不足、發貼、回貼以及討論不積極等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會進一步完善課程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線上、線下課程討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和興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