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李嘉誠勤于自學,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記讀書。青年時打工期間,他堅持“搶學”,創業期間堅持“搶學”,經營自己的“商業王國”期間,仍孜孜不倦地學習。李嘉誠晚睡前是他鐵定的看書時間,他喜歡看人物傳記,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他都很佩服,都心存景仰。李嘉誠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仍然堅持學英語。早年專門聘請一位私人教師每天早晨7時30分上課,上完課再去上班,天天如此。早在辦塑料廠時就訂閱了英文塑料雜志,既學英文,又了解世界最新的塑料行業動態。苦讀英文使李嘉誠與其他早期從內地來香港發展的企業家有所區別。當年,懂英文的華人在香港社會是“稀有動物”。懂得英文,使李嘉誠可以直接飛往英、美,參加各種展銷會,談生意可直接與外籍投資顧問、銀行的高層打交道。如今,李嘉誠已年逾古稀,仍愛書如命,堅持不斷地讀書學習。
李嘉誠說:“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里,如果你有資金,但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拼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并且很有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虱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既要讀書認真鉆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這里是中國》,星球研究所、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09月出版
典藏級國民地理書,閱盡中國,每一寸都是摯愛。這本書帶來18個關于中國的獨特話題,365張代表性高清攝影作品。大格局、大創意、大手筆,一部全視野中國地理科普著作,重新發現中國之美。一本書打開未知中國,足不出戶,一起探索雪山、江河、城市、人間。
《從一到無窮大》,喬治·伽莫夫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09月出版
這本書將會回答你如下問題:無窮大究竟有多大?空間有里外之分嗎?為什么三維世界里的人無法想象四維空間?相對論是怎么“相對”的?我們怎么才能看到原子的尺寸?核反應時究竟在發生什么?生物與非生物的界限在哪里?
一,二,三……快進入無窮大的科學世界吧!
《迷人的液體》,[英]馬克·米奧多尼克 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這是一本介紹液體及其特性的材料學科普書。作者馬克·米奧多尼克用專業的材料學知識為我們解讀了日常生活里各種各樣的液體。在一次飛機旅行中,他看到了從水、膠水到咖啡、葡萄酒、液晶顯示屏和洗手液等各種物質的碰撞。從革命性的鋼筆和航空煤油,到自我修復道路和計算機的前沿研究,米奧多尼克運用他幽默風趣的科學敘事,揭示了為什么液體能在樹里向上流,為什么油是有黏性的,為什么海浪能翻涌那么遠,以及如何泡出一杯完美的茶等等。
《采藥去》,段煦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年09月出版
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懂一點中醫藥,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帶你走近國之瑰寶——中藥的趣味“說明書”。跟隨作者的鏡頭和文字,讓我們一起進入多姿多彩的中藥生長環境,到山上、房前屋后、花果蔬菜園和動物世界里認識生長在大自然里的鮮活的中藥,了解它們的模樣和功效,也探究它們與自然萬物的聯系。博物王國里的中藥,不再只是中醫處方單上的名詞,而是與自然融為一體、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植物、動物、礦物。走,采藥去,一起踏上一段寓教于樂的科學之旅。
《結構是什么?》,[英]J.E.戈登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09月出版
這是一本發現結構的原理、生動解釋結構基本特性的趣味讀物,它將為你揭開關于結構力學許多好玩的謎題。作者摒棄了工程師慣用的讓人不知所云的技術術語,用淺顯、幽默的語言為讀者解釋了結構的有趣原理,分析了不同結構的特性,并告訴我們,生物的生存需求和人類的設計需求影響了這些結構的發展,自然、科技、生活中存在的結構都有其各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