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31期縣處級干部進修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沒有局外人和旁觀者,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因此必須堅持全民共治,全面落實政府、企業、社會公眾責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企業治理、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態文明良好格局。

政府主導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成效顯著,但治理體系不能適應新形勢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以規模空前的治污行動、力度空前的執法行動、決心空前的改革行動,推動全省生態環境治理進入嶄新階段。一是重拳開展環境執法,有力震懾環境違法行為。建立“2+N”重大案件聯合調查處理機制,組織開展沿江8市“共抓大保護”交叉互查、輻射安全綜合檢查等專項行動。二是強化污染防治能力建設,補齊環境治理短板。超低排放機組達7260萬千瓦,新增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65.4萬噸/年、城鎮污水處理能力55萬立方米/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8000噸/日,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5%,污染減排量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任務。三是圍繞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環保制度改革。出臺服務高質量發展“十條”,開展“企業環保接待日”活動,建立“金環對話”機制,聯合9部門出臺綠色金融“三十三條”,在全國率先推出“環保貸”,在全國率先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推進海洋生物資源損害賠償和損失補償評估工作。
雖然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治理生態環境工作中仍存在責任缺失、治理體系不完善、治理能力不足等客觀因素。一是少數地方發展觀有偏差、政績觀有誤區,部分領導仍把經濟發展作為唯一導向,片面追求發展規模和經濟效益。調研發現,2018年6月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剛剛發布實施,有些地方就因新建項目需求,要求調整生態紅線范圍,在保護與發展的抉擇中不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而選擇開發優先。二是監管不力、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環境保護政策不能有效調動企業生態環境治理積極性。2018年先后發生了“輝豐案”“濱海案”“灌河口案”“金壇案”等一批有負面影響的重大案件;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期間,6次公開曝光江蘇省典型案件,交辦的群眾信訪案件比2016年首輪督察增加了60%。三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仍不能滿足精準治理需求,環境監管工作中“說不清”“查不準”的現象仍較多存在,臭氧控制與PM2.5削減之間的關系、前體物VOCS的控制、水中氮磷污染來源等問題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影響了精準治污的成效。
企業不斷推進綠色發展轉型升級,但主動落實污染治理主體責任仍不到位。企業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主體,“十三五”時期,全省企業不斷推進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一是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累計創建國家綠色工廠97家、綠色園區9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二是不斷提升節能降耗水平及廢物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全省共有922家企業通過評價或認證。一般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三是園區綠色循環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底全省已實施循環化改造的園區達到101家,超額完成國家目標任務。全省128家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均實現污水集中處理,所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部安裝了在線監控裝置。
與此同時,企業在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企業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占企業的總成本比例較低,環境違法現象較為普遍。2018年全省累計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89萬件,罰款21.16億元,同比分別上升35%、135%。一些企業存在治污設施虛假運行、廢水稀釋或偷偷混入雨水口排放、私設暗管偷排直排、自動監控數據造假等惡意違法行為。部分企業存在批建不符、落實環評及“三同時”制度不到位、主動及時公開環境信息方面力度不夠等問題。
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效果逐步顯現,公眾環境維權意識增強,但環保意識和參與度仍然不高。充分運用“兩微”平臺,積極拓寬公眾參與環保渠道,2018年“江蘇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躍居省級環保政務微信排行榜第三名。在全省開展“環境守護者”行動,推動“環境守護者”在環境治理監督、傳播綠色理念、促進社會共治中的作用。推進全省環保設施對外開放,建成全國首個電子廢棄物微信回收處理體系——“e環保·易回收”公益服務平臺,引導公眾參與綠色回收,讓電子廢棄物安全“回家”。不斷提升全省環保社會組織的管理水平和專業能力,連續六年開展“綠益江蘇”環保公益小額資助項目,推動環保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環境公共事務,全省環保社會組織聯盟增加到34家。積極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提高公眾生態文明意識。
同時也應看到,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更多集中在環境事件維權,而自身環境責任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參與積極性不足。根據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發布的2017年度《江蘇省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在6項個人環保行為的調查中發現,受訪者中經常選擇綠色出行的達到45.61%,經常做到垃圾分類處理的只有25.25%,經常自備購物袋的僅有23.66%。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尚未根本轉變,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節水、節電、減少排放等還沒有真正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政府要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一是健全環境保護法規與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環境監測等法律法規,配合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及治理目標實現的要求,制定更加嚴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區域性排放限值和重污染企業限停產核定和驗收標準。建立保護生態受益、破壞環境受害賠償的獎懲機制,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讓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單位或個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做到應賠盡賠。二是充分發揮環境經濟政策體系調控作用。國內外研究表明,排污權交易、環境補貼等“激勵型”環境規制工具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夠提供持續的激勵,具有激勵效果強、更加注重經濟主體內生調控等特點,有利于激發經濟主體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企業治污創新能力。因此,要積極穩妥地推進以市場激勵性為主導的環境規制政策工具的改革實踐,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環保稅、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等環境經濟政策,加大政府對綠色技術創新的補貼和激勵扶持力度,使得工業產業在達到污染控制目標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產業生產成本和產業績效的不利影響。三是建立精準化的環境監管與執法體系。以排污許可制為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對固定污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強化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有機銜接,強化證后監管和處罰,實現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的“一證式”管理。完善環境網格化監管體系,建立健全鄉鎮(街道)、開發區、工業園區(聚集區)生態環境保護機構和農村環境治理體制。不斷提升執法能力水平,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健全聯合調查機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聯動懲處機制。
企業要主動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一是認真履行污染物達標排放責任和減排任務。實施企業法人環境保護負責制,足額配備環保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學習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定企業環境保護制度和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嚴格按照規定合理處置產生的各類污染物。不斷完善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減少“跑冒滴漏”。主動開展提標改造,實施超低排放。嚴格執行企業環保設施的維護保養、檢修、操作運行等規章制度,確保穩定運行和治理效果,主動接受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監督檢查。二是強化創新,推動生產全過程節能減排。積極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加強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定期開展清潔生產、節能降耗、循環經濟等工作。推行綠色供應鏈建設,減少有毒、有害、難降解、難處理、揮發性強物質的使用,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節能、降耗、減污、提效”的目標,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三是主動披露環保信息接受公眾監督。企業要嚴格執行《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通過其網站、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平臺或者當地報刊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其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建立污染源檔案,完善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或定期自行組織監測工作。主動披露產品和服務的能效、水效、環境績效、碳排放等信息,推動實施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
公眾要自覺踐行綠色消費生活方式。一是營造綠色生活方式氛圍。普及學習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基本知識,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培育綠色消費觀念,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養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好習慣,自覺抵制炫耀性消費與過度性消費等不良消費行為。推行節約用水、循環用水,開展垃圾分類,減少一次性塑料袋和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外出就餐積極響應“光盤行動”。實施綠色辦公行動,盡量采用無紙化辦公、雙面打印材料以及重復利用紙張,盡量減少一次性紙杯、烘干機、電梯、飲水機的使用。優先選擇綠色建筑材料,廣泛利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優先使用節水器具、節電燈具、節能家電等產品,合理控制空調溫度,盡量采用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使用頻率。二是不斷擴大公眾參與渠道。積極了解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決策的有效渠道,主動參與環境事務管理,鼓勵公眾對政府環保工作和企業排污行為進行監督,如實舉報身邊環境污染問題,反映部門不作為等問題。充分發揮環保舉報熱線和環保網絡舉報平臺作用,限期辦理群眾舉報投訴的環境問題。通過圓桌對話、陪審聽證、巡防調查、有獎舉報等制度建設,推進公眾在環境法規和政策制定、環境決策、環境監督、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宣傳教育等五大領域的參與力度。培育民間環保團體,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加強公眾參與的組織保障。
(執筆人:劉偉京,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