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燕
莫迪強勢連任開啟印度內政外交2.0時代。對內深化改革、提振經濟是莫迪第二任期首要任務,也是兌現“新印度”承諾的關鍵。同時,延續“鄰國優先”,在續推大國平衡之策基礎上,莫迪2.0外交以“美日印”和“中俄印”合作機制為抓手,更加靈活務實和有選擇性地推進多邊外交,力圖“在塑造21世紀全球格局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當前世界“不確定性”上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愈演愈烈背景下,中印共同利益不斷擴展,在經貿、全球治理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加強互利合作,雙方關系有望走出“起伏怪圈”,行穩致遠。
歷時39天、耗資70億美元的印度人民院(下院)選舉于5月23日落下帷幕,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以下簡稱“印人黨”)時隔五年再次以壓倒性優勢獲勝,勇奪542個席位中的303個,創下該黨歷屆選舉最佳紀錄。最大反對黨國大黨慘敗,僅得52席,刷新國大黨自印度獨立以來國會選舉新低。莫迪執政地位空前鞏固,對內改革更加自信篤定。印人黨規劃施政藍圖,承諾帶領人民邁向一個全新的印度。大力發展經濟,讓印度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是莫迪兌現承諾的關鍵。
保持經濟高速增長是莫迪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務。上一任期的改革承諾與增長目標未能充分實現,莫迪此次大獲全勝實則有些“意外”。由于經濟增速未能達到預期水平,就業不充分和農民問題突出,國大黨等反對黨在競選期間一直攻擊莫迪的經濟政策。受結構性矛盾制約,印度經濟近期增速放緩。2018—2019財年(2018年4月—2019年3月)GDP年增長率為6.8%,2019—2020財年第一季度降為5.8%;失業率在2017—2018財年攀升至6.1%,為45年來最高水平。尤其是“廢鈔令”沖擊印度脆弱的中小企業和小農經濟發展,商品和服務稅(GST)倉促實施導致消費疲軟,拖累經濟增長,引發印度社會震蕩。印度農村人口約占全國人口七成,農業頑疾長期難解。莫迪推出市場化改革措施未能落實到農村基層,農民反而負擔加重,生活水平下降,2018年底各地數萬名農民涌向首都新德里示威抗議。大選前夕,印人黨在地方五邦選舉中接連失利,國大黨取代印人黨執掌拉賈斯坦邦、中央邦和切蒂斯格爾邦,而特蘭加納邦和米佐拉姆邦由地方政黨執政。此股“逆流”折射底層民眾對經濟發展現狀的不滿,失業率高企、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發酵。與“印度制造”“數字印度”“清潔印度”的口號相比,普通民眾更關心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改善。
盡管經濟“成績單”差強人意,但憑借強大的選舉公關攻勢和塑造國家安全“守護神”形象,莫迪如愿獲得第二個任期來實現“新印度”誓言。莫迪在競選時表示,需要一個新任期來兌現承諾,讓印度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莫迪2.0亟須通過深化改革,實施更為大膽的刺激計劃來提振經濟,以實現“有聲有色的大國”抱負。印人黨在競選綱領中提出了“四步走”發展戰略:至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5萬億美元規模;2030 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32年,經濟總量比2025年翻一番,達到10萬億美元;2047年,印度獨立100周年之際,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為爭取主要票倉逾2.6億農民的支持,莫迪承諾未來五年向農村發展投資25萬億盧比,提升農作物倉儲運輸便利化和數字化管理,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漁業,允諾給農戶提供無息貸款,實現農民收入翻倍。基礎設施建設是莫迪經濟政策的重心,計劃修建6萬公里國家級公路,新建100個機場,升級改造400個火車站,搭建覆蓋50個城市地鐵網絡,總投資規模將達100萬億盧比(約1.44萬億美元)。深入推進“印度制造”則是莫迪兌現“新印度”的重要途徑,將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業中心,進一步提升印度營商環境排名,進入世界前50位,并加強公司法實施,改革金融系統,整合國有企業,大力扶植中小企業發展,引進高新技術加速工業化進程等。
然而,宏大的發展藍圖實施起來仍面臨挑戰。其一,制度性改革措施尚受聯邦院(上院)掣肘。為推動經濟自由化改革,修改憲法法案需上下兩院通過。印人黨雖然控制下院,但未能在上院占據優勢。上院共有245名議員,除了12名由總統任命,其余由在各邦立法機構選出的議員中間接選舉產生。上院每兩年對三分之一議席進行換屆改選。印人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DA)目前擁有112個席位,不足半數,需在未來地方選舉中擴大地盤,掌控更多邦政府,才可能逐步控制上院。在此之前,結構性政策調整如修改《勞工法》《土地收購法》等,將受到來自上院反對黨的阻撓或拖延。其二,資金投入捉襟見肘。莫迪承諾向基礎設施領域投資100萬億盧比,這相對于印度近年來每年僅約1萬億盧比的投入來看有些不切實際。同時,提高農民收入補貼、完善社會福利保障、給中小企業貼息貸款等舉措,亦需要政府巨額資金投入。而財政收入不足、財政赤字高企一直是困擾印度經濟的難題。2018—2019財年,印度財政赤字為6.45萬億盧比,占GDP的3.39%。財政缺口主要靠發行公債彌補,通脹風險較高。據印度新公布的2019—2020財年預算,印度計劃首次向國外發行7100億盧比主權債券,以優化債務結構和提高資金利用率。亞洲開發銀行評估,未來十年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達5.15萬億美元。半數以上資金需要依靠外部融資,在投資環境未根本改善的情況下,如何籌措經濟發展建設資金是對莫迪政府的一大考驗。

莫迪連任使印度外交政策保持一定連續性和穩定性。新政府將延續上一任期的主動作為,更加重視外交運籌,為“印度時代的到來”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印人黨的競選宣言提出,印度將秉持“四海一家”精神,“重拾印度在世界秩序中應有的地位”。地區層面以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組織(BIMSTEC)為重心,鞏固“鄰國優先”,提升區域合作水平,并續推“東向行動”,加強與東盟國家合作,共同維護“開放、包容、繁榮和安全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國際層面則利用聯合國、G20、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英聯邦等平臺,積極推進和深化國際多邊合作,尤其重視“中俄印”與“美日印”三邊合作機制。可見,莫迪2.0外交是對前五年印度外交實踐的繼承與發展,未來將更加靈活務實和有選擇性地推進周邊與大國外交。莫迪連任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也體現出這一外交政策趨向。
1.南亞、東南亞和中亞等周邊地區仍是莫迪2.0外交重心
邀請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BIMSTEC國家參加莫迪總理就職典禮,首訪馬爾代夫和斯里蘭卡,積極參加上合和亞信峰會,加強與周邊國家關系。馬爾代夫前總統亞明執政期間,采取較為平衡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引發印度不安,莫迪一直未出訪該國。2018年9月,前反對派領導人薩利赫當選新總統,稱印度為“最親密朋友”,重新擁抱印度。莫迪參加其就職典禮,并承諾給予馬爾代夫14億美元財政援助,幾乎是印度對外援助的年度總額。莫迪連任后隨即出訪馬爾代夫,雙方簽署聯合聲明及包括國防、海關和軍事信息共享在內六份合作備忘錄。馬爾代夫重申“印度優先”政策,給印度吃下“定心丸”。斯里蘭卡近期局勢一度因西里塞納總統和維克拉馬辛哈總理之間權力斗爭而陷入混亂,前總統拉賈帕克薩領導的政黨在地方選舉中取得優勢,意欲東山再起,各方進入2020年大選前博弈階段。莫迪此訪斯里蘭卡,一來試探斯國內局勢走向,二來彰顯對“親印派”支持,希望繼續維系兩國緊密關系。新任外長蘇杰生出訪不丹,拜會不丹國王,會見首相和外交大臣,拉緊印不特殊友好關系。莫迪還借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之機,訪問吉爾吉斯斯坦,出席印度—吉爾吉斯斯坦商業論壇。在2019年初首次舉行“印度—中亞”外長對話會基礎上,印度進一步推進“連接中亞”政策,提升與中亞國家的能源與聯通合作建設。
但與加強周邊關系積極態勢相對,隨著印巴勢力對比進一步失衡,印度對巴基斯坦問題更趨強硬。印巴陷入安全困局,政治互信缺失,對抗態勢加劇。近年來,兩國在領土、反恐等問題上沖突頻發,常因邊境交火事件矛盾激化。過去印巴新政府上臺,雙方關系往往出現轉機,但這一“紅利”也在逐漸消退。2018年7月,巴新總理伊姆蘭·汗上臺后,曾尋求緩和對印關系,重啟印巴對話。但2019年2月印控克什米爾襲擊事件,引發雙方激烈沖突,兩國緊張關系升級。莫迪借此打“國家安全牌”,為其勝選加分不少,卻掣肘印巴關系轉圜。印度大選結果公布后,伊姆蘭·汗致電莫迪祝賀其連任。莫迪在回復其賀信時表示,印度愿與巴實現關系正常化,但需要“一個沒有恐怖、暴力和敵意的信任環境”。這在當下顯然是難以實現的,印度將在反恐問題上持續對巴施壓。與五年前印度遍請所有南亞國家參加莫迪總理就職典禮不同,此次巴基斯坦未在受邀之列。上合峰會上,外界期待的“莫汗會”亦未能實現。
2.“美日印”與“中俄印”兩手抓,續推大國平衡之策
印人黨認為印度已成為“多極世界中的利益相關者”,將“在塑造21世紀全球格局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這一判斷,印度的視野有望跳出地緣政治局限,放眼世界,因而更加強調國際“多邊合作”。這既延續了莫迪上一任期以來“左右逢源”謀求最大利益的務實做法,又符合印度長期尊崇的“不結盟”原則。但在當前中美博弈上升、俄美對抗加劇、美印貿易摩擦增加背景下,莫迪搞大國平衡政策難度增大。
購買55億美元的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便是一大考驗。莫迪第二任期開啟不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印,竭力說服印度放棄購買S400,并以《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相威脅。由于該系統不是一個簡單的軍購協議,對國家軍事安全影響甚深,是否采用該系統事關印度外交戰略性選擇。莫迪的第一個任期里,美印關系得到飛躍性發展。美國賦予印度“主要防務伙伴”關系國待遇,對印軍售規模不斷擴大,兩軍聯合演習頻繁舉行,四項基礎軍事協議已簽署《后勤交流協議備忘錄》《一般性軍事信息安全協議》和《通訊兼容性和安全協議》三項。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進一步抬升印度地位,兩國建立外交與防務“2+2”對話機制,美國高官在公開場合不吝于將印度稱為“盟友”。盡管與美國走近,但印度不愿犧牲印俄傳統友好關系,亦不甘心充當美國平衡中國影響力的“馬前卒”,因而積極尋求國防合作多元化,以保持外交戰略獨立性。印俄簽署S400購買協議,令美國進一步深化美印防務合作之路受挫,并擔憂影響其“印太戰略”實施效果。美國國防部6月公布的《印太戰略報告》,把“印太地區”作為其未來“最重要戰場”,將努力提升與印度的伙伴關系以應對共同的區域挑戰。
印度對印美加強戰略合作亦有利益需求和期待,但不滿于未享受到“盟友”特殊待遇,且兩國貿易摩擦持續擴大,印度對向美國靠攏的搖擺性增加。特朗普上臺后急于縮減美印貿易逆差,不斷施壓印度開放市場、取消貿易壁壘。2018年3月,美國宣布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征關稅,包括印度在內的美國盟友紛紛尋求豁免。但經過多輪談判,美國沒有給予印度豁免,還于2019年6月取消了印度的普惠制(GSP)貿易待遇。印度決定反擊,宣布對農產品和鋼鐵制品等28種美國進口產品提高關稅。特朗普一直有意收緊H-1簽證,將對印度的支柱產業之一軟件服務業造成不利影響。印度近年著手推進云數據存儲本地化,要求萬事達和威士等信用卡發行企業、互聯網巨頭,把涉及印度的數據存儲在印度境內,招致美方不滿。此外,鑒于美國對委內瑞拉和伊朗石油出口嚴厲制裁,印度不得不停止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石油,轉而增加沙特、阿聯酋和美國的石油進口份額,推高印度經濟發展成本。
特朗普的“不確定性”給印美關系發展蒙上陰影,印度更加強調多邊主義,善用平衡手,在“美印日”和“中俄印”合作機制間相互借力,實現大國夢想。G20大阪峰會上,印度依舊是長袖善舞,“左右逢源”。一方面,美日印合作繼續推進。莫迪連任后首晤特朗普,緩和雙方因貿易摩擦造成的“不愉快”,并就伊朗問題、5G網絡和雙邊經貿與防務合作等交換意見。美日印三邊會晤后,三國發表聲明,強調三方合作重要性,將加強“印太地區”的海上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另一方面,中俄印合作升溫。印度積極參加上合峰會和亞信會議,加強與中俄聯動合作。上合峰會期間,莫迪主動提議在G20峰會期間舉行中俄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此次會晤取得積極效果,三國在全球重大問題上協調立場,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反對保護主義,為當前不確定性突出的國際形勢注入正能量。
中印關系經歷波折后,在莫迪第一任期后期已趨穩向好。“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對此有了深刻認識的莫迪政府連任,使中印雙方對持續推進“更加緊密的發展伙伴關系”充滿期待。習近平主席在上合峰會與連任后的莫迪總理首次會晤時,指出中印兩國攜手合作,不僅能助力彼此發展,而且將為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穩定、繁榮貢獻力量。中印有望走出“起伏怪圈”,在“武漢精神”引領下實現“龍象共舞”。
1.經貿合作將成為中印關系“壓艙石”
發展經濟是印度實現崛起的根本動力。中國作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將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印經濟交融越多,共同利益蛋糕越大,中印關系的“底盤”就越重,“行駛”起來就越平穩。中印貿易額已接近千億美元,隨著中國內需強勁、主動擴大進口,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有所收窄。中印在投資、產能、旅游等領域合作前景廣闊,將有助于印度發展制造業,提升就業率,優化產業結構。中國在資金和技術上的優勢可彌補印度經濟發展短板,印度發達的IT和醫藥行業也與中國市場互補,通過提升資本流動性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中印在多個領域打造互利共贏產業鏈。
2.全球治理共識促進中印政治互信
中印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10億人口級別的新興市場國家,均處于發展崛起重要階段,對推動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和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擁有廣泛共識。兩國主張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印度希望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中國提出“構建有利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好發展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美國為實現自身利益,發動貿易戰不僅是針對中國,所有的經濟體都包括在內,印度也不會幸免。短期獲益不能遮蓋長遠利益,貿易保護主義將損害新興市場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賴以生存的國際秩序。莫迪政府推動“印度制造”,需要與發展中國家一道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才能繼續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中印在WTO改革、氣候變化、能源進口、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加強協調合作,在合作中擴大共識、增進互信,共同發出“亞洲聲音”,貢獻“亞洲智慧”。
3.文化交融夯實中印關系發展民心基礎
中印都是古老東方文明發源地,崇尚以和為貴、兼容并蓄、互利共贏的哲學理念。中國追求“天下大同”,印度倡導“四海一家”,中印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處。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從玄奘西行、佛教東傳,到共同提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聯手推動亞非拉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中印人民譜寫了兩千多年友好交往史。中印國情相似,發展訴求相近,在國家治理和經濟轉型等方面面臨相似挑戰,可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促進雙方政府、學界、企業界等多領域代表團體坦誠對話,深入研討,凝聚共識。同時,促進中印民間交往,開發旅游業合作潛力,加強廣播影視交流,并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社交工具等,增進兩國普通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搭建民心相通的橋梁。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副研究員 )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