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平 盧洪杰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畢節市堅持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從人力成本、財政投入等方面入手,加速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堅持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發展;現代化;畢節市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4-0025-02
引言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及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這表明了鄉村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對過去農村建設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鄉村振興第一次被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一同被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目標。根據《畢節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畢黨發[2018]1號)等的規定,市農委結合實際代市人民政府起草了《畢節市鄉村振興“十鄉百村”試點實施方案(草案)》。在畢節市人民政府的精心指導下,畢節市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貴州省有關會議、文件精神,認真落實責任,加強統籌調度,積極推進各項工作。
一、畢節市農村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發展現狀。畢節市位于貴州省西北方向,地處烏蒙山地帶,屬于高寒山區,土地種植難度極大,曾經屬于貴州省最貧困的地區。后來,畢節市在“以開發扶貧促生態建設”與“生態建設與開發扶貧”的發展思路的帶領下,社會發生結構性、歷史性變化,但欠發達、欠開發地區的現狀也沒有發生漸進性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農村人們居住環境臟亂差的問題比較突出。這幾年,畢節市立足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居住環境臟亂差問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文明建設和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加大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美麗鄉村,深受群眾認可。
2.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首先,產業發展缺乏持續動力。整體來看,鄉村建設中產業支撐能力較弱的問題比較普遍。主要表現在:一是規模小,品牌少,主導產業弱,產業特色不突出;二是合作組織覆蓋面小,龍頭企業產業鏈條短,產業帶動能力弱;三是特色產業小而散,優而不強,規模效益不明顯。其次,農村人口空心化,多數農民的收入來源于外出打工,大量年富力強的鄉村人口進城務工,農村留下的多數是老、弱、病、殘、幼。人口空心化必將帶來勞動力的缺乏,因此鄉村振興主體空缺。
二、畢節市的發展思路
1.圍繞產業興旺,推進特色產業建設。實現產業興旺,歸根結底是要靠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一是要明確農村產業定義。主題是鄉村振興,所說的產業就是農村產業,涵蓋了除基礎農業以外的農村工業、農村商業和農村服務業等。二是要找準興旺途徑。農村產業如何發展才能達到產業興起,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機制、生產機制、經營機制,是服務農村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支持多種結構化經營,培育新型鄉村農業經營主體,健全鄉村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機制,實現農村農戶以及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發展。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高效發展,拓寬增收途徑。”這就是我們產業興旺的途徑。三是要創新產業模式。目前畢節市比較常見的農村產業模式有“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以及“國有實體平臺公司+民營企業+行業協會+農戶”等,共同點為依靠企業帶動農村產業,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企業始終占有主導權。黔西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園就將“N+1+9”的企業農戶合作模式推廣得非常成功:企業負責招聘培訓N個專業技術人員,每一名技術人員服務1個標準化種植基地,每個基地由10戶農戶負責,從中選出肯干能干的農戶作為示范戶,帶動其他9戶共同致富。這種模式幫助林泉鎮農戶1 600余戶戶均增收1.8萬余元。四是要夯實發展基礎。農村產業興旺的前提應當是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特別是完善交通設施對于發展產業尤為重要。例如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在通公路以前的交通設施僅解決農民的生活需求都困難,發展產業更無從談起。但是修建了公路后,農產品有了運輸渠道,村里合作社與水西陽光生態農業公司建起了1 600畝的獼猴桃種植示范基地,收入有了提高,村民住進了新房,新建了學校,村風村貌大為改觀。
2.圍繞生態宜居,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農村的要求,不僅要提供充足、安全的農業產品,而且要提供清潔的空氣、恬靜的田園風光等,還要提供農耕歷史文化、鄉愁等精神產品。只有這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才能在農村落地生根,留得住青山綠水,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基于此,推進傳統村落地帶、鄉村民宿、生態家園農莊、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鄉村旅游度假區等與現代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相結合,實現互促共進、同生同長、一起發展。
3.圍繞鄉風文明,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一個方面從鄉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鄉情記憶最豐富區域的實際出發,繼承優秀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重塑鄉村文化的現實價值。另一個方面,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推進移風易俗等鄉風文明建設工作亟待解決的議題。作為營造文明鄉風的關鍵舉措,例如鄉村村委會調解、道德評價、典型示范、村規民約等等。也要注重引入人文藝術、新媒體等現代媒介,逐步加大村民接受教育的深度,逐漸提升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責任感。
4.圍繞生活富裕,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總體來看,畢節市農民收入的構成比例差異大,經營性收入占比較多,工資收入、財產和轉移收入占比較少。解決農民增加收入的問題,不僅要大力發展和政策扶持,更要深化相關改革,激發農村活力和生產力。建立穩固的種糧收益風險補償制度,加大對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福利保障的補貼力度。
三、畢節市鄉村發展路徑與對策
1.村落肌理的建設。梳理村內街巷空間格局,改善現有人文居住環境。除了對建筑質量、散亂的土房進行拆除重建外,也要對周圍妨礙景觀風貌的房屋進行整治和修繕,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不合理的建筑風格。同時,適當結合實際優化結構,保持暢通的交通以及合理的村落設施。最后,對于畢節市目前的綠化面積小、綠化深度不夠的現實,應該穩固打造畢節市村落的綠化種植,在入村道路兩旁、村落主要道路兩端、河流水塘四周方面、村落外70m內及整個村落進行綠化,種樹種花,以本土植物牡丹花為主,適當地配種青樹等風景樹和花草,形成一定的景觀綠化帶,并且優化內部空間的綠化種植,建議村民庭院內種植核桃、李子、枇杷等果樹及小草、菜籽花、葵花等花草,塑造良好的人文居住環境和特色景觀風貌。
2.鄉土聚落的建設。畢節市農村建設應尊重鄉村整體的生態性,保護當地的民俗建筑,修繕和改造當地較為古老歷史的民居建筑,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風貌來改造村莊的有機整體性。保護地方本來的民居特色,充分發揮鄉村景觀的美學特征和文化價值。同時,適度開發和建設具有藝術特色的娛樂休閑場所。規劃前對現存有的建筑進行質量評估,保留現有質量過硬的磚瓦房屋,對破舊危險房屋、質量不宜居住的土房及影響景觀視覺、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占用的局部地段損壞的土屋予以拆除,拆除留下的建筑材料應最大程度地進行循環使用。
3.農村文化的建設。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業的靈魂。實行農村社區參與延長歷史文化古跡,進一步在管理部門和居民的“上下結合”的模式運作下,將農村人文景觀格局和歷史文脈融合一致,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農村文化效益等多方面協調。鄉村相比較于城市,民風淳樸,鄰里間的聯系較多,情緣較深,濃濃的鄉村情感是村莊特色的人文景觀。
4.統一思想認識,提高干部推進能力和農民參與意識。農村建設是一項持續性的發展工程,領導干部和群眾要對統一思想、統一認識,深刻理解對農村建設制定的方針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克服一切困難,響應全社會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號召。
5.強化產業支撐,增強美麗鄉村特色經濟實力。農村建設重在農民收入方式結構的變化,體現在農村人民生活豐富的提高,體現在農民生活水平的改變,體現在農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農村特色產業是打造美麗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實現“農村美、人民富”的前提。如果沒有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就可能徒有其表。因此,農村建設發展的重點應落實在農村經濟發展道路上,立足本體固有資源、環境和人文優勢,把特色產業放寬,讓特色產業形成競爭力。一部分以經營農村產品為目標,以產業轉型為實施路徑,拓展農業產業經濟功能,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方針,充分挖掘農耕歷史文化古跡,整合特色農業產品要素和自然風貌景觀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穩步健康發展。立足全畢節市范圍內地域、環境等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山山水水、田園風光和特色農產品,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產品引導,創建更多的特色村莊、特色步行街以及精品客棧,舉辦更多更豐富的旅游日節慶活動展示,豐富農村旅游的形式,大力推廣農村旅游的品牌度形成產業化。重點對農村旅游點在基礎設施配套、線路安排、大巴車定點接送服務等方面有序銜接,提升農村旅游的整體水平,加大核心競爭力度。另一部分以特色農業經濟帶為目標,充分深耕農村土地資源、氣候條件和地理區位,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村農業產業發展部署情況,大力發展特色鮮明的種植業以及養殖業。提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快速發展生態循環旅游農業。
參考文獻:
[1]? 王亞華.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6):50-54.
[2]? 金伊始.畢節試驗區鄉村振興困境、風險規避及發展取向研究[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2):26-30.
[3]? 唐任伍.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及策略[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