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近年來,南京市棲霞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科技創新工作部署,大力發揮駐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的科教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路徑,搭建“霞科行”技術轉移市場平臺,建設集評估、發布、查詢、撮合、交易、路演、中介、金融為一體的區域技術轉移一站式服務綜合體,并通過政策配套、機構引培、隊伍組建等舉措,初步構建起區域性的技術轉移市場體系,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一環”。

轉化平臺運轉順暢。“霞科行”——棲霞區技術轉移市場于2018年上半年試運營,8月底正式對外運營。該市場先后被授予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地方工作站、江蘇省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棲霞分中心、江蘇省科技企業融資路演服務中心等榮譽和資格。截至目前,該平臺已服務企業1348家,為高校和企業牽線搭橋,實現供需對接449次;舉辦產學研對接、金融路演、項目推介、培訓輔導等各類專題活動38場。2018年運行短短幾個月就簽訂在線交易合同55項,實現合同金額7760.6萬元,推動全區技術合同登記額達21.8億元。
供需難題一鍵解鎖。“霞科行”通過平臺提供流程化服務,解決了信息搜尋、成果評估、談判對接、簽訂合同、信譽保證等成果轉化的共性需求。數據資源庫實時動態更新,開展多層次、多元化的線上線下產學研交流和技術轉移活動,架起了技術供給方和技術需求方的有效溝通合作橋梁。目前,已收集科技成果信息4172項、高校科研平臺107個、高校專家人才587名、企業技術需求152條;通過引入專業服務商提供的專項精準服務,解決了75家企業的個性化需求93條。教授不出校門,老總不出廠門,鼠標一點就實現了科技成果對接轉化。
示范效應逐步顯現。“霞科行”的運行成效受到了社會各方特別是高校技術轉移部門、科技中小企業以及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一致肯定。2018年,棲霞區被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授予“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榮譽稱號,入選“2018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十大好案例”,“霞科行”的運營模式受到高度好評。南京多所高校依托“霞科行”技術轉移平臺,讓高校更多的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迎來共贏共生的良性互動局面。《科技日報》《中國科技產業》雜志、新華網、人民網、《南京日報》、南京電視臺等媒體公開報道“霞科行”20余篇次。
政府搭臺,集聚全要素資源。由政府牽頭,第三方外包運營的“霞科行”,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輔助工具,實現了“互聯網+技術轉移”的模式創新。全區依托“1+3+1”系列科技政策,“霞科行”由政府統籌組建并予以政策支持,聚焦技術轉移體系的薄弱環節和轉移轉化中的關鍵癥結,盤活以仙林大學城為代表的產學研資源。先后出臺《關于培育發展創新型經濟的若干政策措施》《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若干政策》等文件,明確了高校科技成果、高校科研產業化平臺、科技轉移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服務人員等各個環節、主體的獎勵支持,從“支持單一項目”到“支持一個生態系統”。2018年,棲霞區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增至2.7億元,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科技創業人才爭取兌現資金扶持2.1億元,爭取上級科技專項資金近7000萬元。牽頭組建棲霞高校技術轉移聯盟,目前已有19所高校院所參與,市場內設立了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11家高校技術轉移分中心。充分集聚、統籌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建立“企業技術需求庫”“科技成果項目庫”“高校院所專家庫”和“科研平臺庫”四大數據庫,努力打造校企雙方推動科研成果落地的“加速器”。
雙線聯動,優化全流程服務。“霞科行”構建線上互聯網平臺、線下服務大廳和市場運營體系三位一體、有機融合的系統化、全流程技術轉移服務架構,以平臺搭建、環境營造為基本形式,充分調動廣大企業、高校院所、中介機構、金融服務組織等技術轉移各主體有效參與,高效互動。線上互聯網平臺為用戶提供PC端和手機移動端APP兩個服務端口,實現從資源集聚與加工、技術供需多層次對接、技術交易價格快捷評估,到技術交易履行服務保障的各類網上交易服務,覆蓋技術轉移全過程。線下服務大廳位于仙林高創中心,總面積800多平方米,采取“共享展廳”的創新模式,設立企業創新活動區、高校成果轉化區、中介服務集聚區、科技窗口服務區和對接洽談區五大功能區域,提供多應用場景、多主體共享的展示、路演、接洽等活動空間和陣地。同時,“霞科行”作為“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地方工作站”以及“江蘇省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棲霞分中心”,同步提供技術合同登記、科技成果認定、項目申報、知識產權、高企培育、政策兌現等全方位服務。線上平臺和線下大廳一體化運行,最大限度地集成評估、找尋、發布、交易、路演、中介、金融等各項功能,技術轉移更加高效便捷。
一站集成,提供全鏈條支撐。著眼于服務科技研發鏈條,構建技術轉移鏈條,切實提升“霞科行”平臺運營實效。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產業智庫——棲霞區產學研合作地圖,可實現對成果、需求、專家等海量信息進行智能分析自動匹配,大大提高了產學研對接的精準度。線上平臺設有免費科技成果評估系統,并提供Qcount成果評估增值服務,可有效解決交易雙方技術成果定價難問題。獨有的在線技術交易系統“科易寶”,通過實名認證、第三方款項擔保、存證云系統,解決了交易中大額資金分批次、安全支付問題。線下大廳設有“高企診斷室”,專家“坐診”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指導,張榜定期征集企業技術難題,開展技術難題招標會,幫助企業攻克關鍵技術,嫁接知識產權,對接技術專家,提升創新能力。“霞科行”技術轉移市場已探索形成從解決信息對稱、精準對接,到有效撮合、金融嫁接,再到創業孵化的完整鏈條,實現了高校與企業、創新與創業、孵化與投資的無縫結合,做到了創新更便捷,創業更容易。
市場運營,打造專業化隊伍。立足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棲霞區將“霞科行”交由國內技術轉移專業運營商“科易網”來具體運作,組建了規模近500人的“企業科技專員”“企業科技副總”“高校科技聯絡員”“專業技術經理人”四支專業技術轉移隊伍。引進優質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首批擇優入駐47家,涵蓋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科技金融、法律財務等專業服務各個方面。此外,江蘇省科技企業融資路演服務中心、南京財經大學科技金融研究所、中國銀行棲霞支行、麥騰眾創空間、天使投資俱樂部等科技金融和創業孵化機構陸續加盟,進一步強化了“霞科行”為科技成果持有人、創業者、中小微企業等主體提供技術轉移、資源嫁接和創新服務的能力。依托四支專業隊伍和一批專業服務機構,先后與南京大學聯合舉辦“南創匯·霞科行”生物醫藥項目路演,組織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聯盟高校開展“高校企業行”及“企業高校行”技術對接會,舉辦“創融棲霞”投融資項目路演等多層次、多元化的產學研對接活動,讓企業更高效率地尋找到技術成果,讓高校教授科技研發更符合市場方向。
當前,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研發投入相對較低,產學研結合的層次不高,范圍較窄,成果不明顯,在已實施的產學研合作項目中,解決技術難題和合作技術創新的占大多數,開發核心產品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較少。一方面科研評價偏差導致科技成果轉化觀念淡薄。高校以學術基礎理論研究為主,科研評價主要考核完成教學、科研任務情況,成果轉化產生的價值并沒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導致高校科研人員缺乏成果轉化的意愿和動力。另一方面,科研探索和市場化應用銜接不夠。由于院校科研與市場開發應用目標追求不同,高校院所形成的科研成果通常只是理論形態或實驗室技術,缺少“熟化”過程,難以滿足產業化要求。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復雜,除成果研發方與轉化實施方企業緊密合作外,還要有科技成果評估、科技金融投資、知識產權保護、檢驗檢測等專業化科技服務機構協同參與,而當下這些機構分布不均衡,資質和水平參差不齊,真正專業化、高水平的技術專業服務機構十分缺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果轉化效率。棲霞區的實踐和探索值得借鑒。在這個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四個“突出”。
突出政策導向,精準制定科技政策。政府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要更加精準化。在制定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中,要杜絕大水漫灌、庸政懶政,杜絕走過場、撒“花露水”。應通過充分調研,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找準成果轉化中的卡殼環節,并結合市場運作要求,有的放矢,制定相應的支持性措施。政策的出臺要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吸收和引進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技術轉移的效率,能夠激發轄區內企業、高校院所、中介機構等各方創新動力和活力,營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氛圍。
突出主體作用,激活企業創新動力。對基礎較好、實力較強的企業提供精細化扶持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技術自給率;對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的企業,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中介機構,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進行補貼,為企業提供專業指導,幫助企業對接市場需求。同時,要強化合作創新,加大對骨干企業、優秀民營企業或新型研發機構等有條件的市場主體合作創新的扶持力度,支持區域內企業圍繞重點產業共性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聯合研發,力爭取得一批重大技術成果并實現產業化。著力解決科技資源重復分散問題,圍繞區域內重點產業,利用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平臺等載體集聚創新要素,構建完善創新生態圈,力爭形成一批百億、千億規模的產業集群。
突出協同合作,發揮高校科研優勢。由政府牽頭,聯合區域內外重點高校院所共同成立“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聯盟”,在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雙向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并逐步引導高校完善體現市場化原則、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成果轉化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快推進高校雙創載體建設,按照“大學校區、雙創園區、人才社區”三區聯動模式,為高校院所建設雙創載體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支持高校在區域內建設產業技術實驗室及技術轉移分中心。用好用足高校各類資源,大力促成重點院校校友會常設機構在區域內落地,利用知名高校校友會等人脈資源,探索推進校友經濟、院士經濟、教授經濟。
突出專業運營,升級轉移服務體系。引育專業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積極引進資質優異、在業內有影響力的專業科技中介機構,鼓勵區域現有科技服務機構加大學習培訓力度,取得專業資質,加快成長為行業內素質高、認可度高、美譽度高的優秀企業。推動科技服務集成化運營,通過引入專業服務商,從供需兩端發力集成式改革,充分挖掘高校科研人才、設備、成果資源,充分收集企業技術需求,再以健全的服務體系實現精準匹配。提供覆蓋技術交易、合同認定、政策兌現、金融等技術轉移全過程的一站式服務,不斷降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研發成本。
〔調研組成員:吳國玖、章燕璐、于珺建(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徐寧、石韡、鄒世奇(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