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南京市棲霞區深入貫徹國家和省市關于推進生態建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關化工、治污染、修生態,強化創新驅動,做強主導產業,實現了老化工區向經濟強區、創新大區、生態之區的轉型升級。

棲霞區位于南京市東部,總面積約395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是南京市的化工產業重鎮。進入21世紀以來,以資源和環境消耗為代價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棲霞的發展面臨一系列困境。
生態環境脆弱,城市宜居度低。棲霞區有長江岸線82公里,頂峰時集聚超過500家化工企業,以及大量工業小作坊等“三高兩低”企業。這些企業在帶動稅收的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以2013年為基準,區內空氣質量優良率僅為55.1%,PM2.5平均指數達77,河道黑臭率超過70%。生態質量差,降低了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和投資吸引力,成為制約地區發展的最大短板。
產業結構偏重,經濟活躍度低。二產“一業獨大”,在三次產業占比中長期保持在80%以上。除位于板塊內的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外,全區化工等傳統產業占比偏高,國有、集體經濟占絕對主導地位,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受限。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不足,2009年前僅有金鷹奧萊城一座大型商業綜合體。
創新氛圍不足,科技驅動度低。2002年起,南京市在棲霞區興建仙林大學城,集聚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12所高校,科教資源總量約占江蘇全省的15%,但長期以來龍頭企業核心人才來源于本地高校的比例僅為22%,企業與本地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比例僅為12.5%,創新活力與科教資源大區地位不匹配。
近年來,棲霞以強烈的危機意識和進取精神,一手抓落后產能淘汰,一手抓產業轉型升級,在關停大批污染企業、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經濟發展交出了年均增長11.34%的“成績單”。
開展化工“突圍”,強力調整區域工業布局。面對“化工圍城”的困境,棲霞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寧可舍棄數十億稅收,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多輪以化工行業為重點的專項整治行動。一是拉出低效污染企業“黑名單”。2010年,南京市江南小化工整治現場指揮部成立,棲霞區及時成立由環保、工信、安監、工商等部門及9個街道組成的企業整治工作聯席會議,對全區污染低效、具有安全隱患、無證經營等企業全面摸排,進入整治名單的企業近3000家,占全區企業總數近1/10。二是打好低效污染企業關停“殲滅戰”。樹牢工業布局調整是場“持久戰”的意識,結合“三項整治”、長江干流岸線專項整治等行動,完成一家“銷號”一家,近十年共關停企業2117家,完成落后產能淘汰,全面消除小化工企業環境污染。三是開展低效污染企業整治“回頭看”。落實街道屬地管理責任,發揮部門執法監管職能,對已經關停、實施技改、退城入園的企業定期開展回頭看。對搬遷企業的退出場地開展高標準“祛毒療傷”,燕子磯地區分別被江蘇省、南京市分別列為“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區”。
補齊生態“欠賬”,全面推進環境治理修復。在開展污染企業關停基礎上,全面推進長江生態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一是大力提升水環境。棲霞區現有入江河道8條、市考以上斷面12個,市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占全市總數近4成,任務面廣量大。棲霞區迎難而上成立區水務集團,累計投入8億多元,按照“水岸同治”要求,聚焦“水清岸美”目標,實施控源、截污、清淤、治堤、水體修復、生態重建、環境監管于一體的系統治理,完成黑臭河道整治29條,創建排水達標區272個,徹底消除了黑臭水體。二是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實施重點涉氣企業減排管控,推進電廠、水泥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開展VOCs整治、燃煤及生物質鍋爐整治、高污染車淘汰等系列整治行動。2018年全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69.9%,PM2.5平均指數41.7,比2013年下降46%。三是強力實施增綠保濕。累計投入1.66億元,重點加強長江干流岸線,高速、高鐵、國道沿線,園區、村莊綠化,新增綠化造林面積20811畝,村莊綠化176個,岸線復綠50萬平方米。推進濕地保護,保有濕地8094.26公頃,建成八卦洲省級濕地公園。
推動產業“蝶變”,大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前期淘汰落后產能騰出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棲霞區以打造平臺載體、優化營商環境為依托,以發展支柱主導產業為抓手,大力推動發展動能轉換。一是打造優質平臺載體。以“高新產業集聚、創新驅動引領、體制機制高效、生態環境優美”為目標,打造棲霞高新區、新港高新園等重點優質平臺,建成平臺載體478.9萬平方米,入駐企業2281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52家。二是壯大支柱主導產業。圍繞“新型顯示、智能網聯汽車”等先進制造業,“科技和信息服務、文旅健康”等現代服務業,“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的“2+2+2”主導產業招大引強,在總投資291.5億元的8.5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110億元的FMC新能源汽車、120億元的華僑城等重大項目建設牽引下,強力推動轉型升級。2018年以來,搶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先機,迅速集聚AI企業122家,規模占全市70%以上,全力建設70平方公里的“中國南京智谷”,預計2019年產值將突破百億元。三是營造優質營商環境。以“放管服”改革營造親商愛商濃厚氛圍,“不見面審批”入選2018年度省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2.0版系統上線運行,590個事項實現“不見面”辦理,建成融合共享大數據中心。2018年,全區合同利用外資、服貿進出口分別增長25.4%、26%,新增市場主體1.7萬余戶,并被評為全省“開辦企業”評價先進地區。2010—2018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由445.25億元強勢增長到1051.46億元,三次產業比從1.27∶79.05∶19.68調整為0.72∶58.6∶40.68。
強化科技“賦能”,持續增強創新驅動能力。棲霞區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發揮人才和科技在促進發展中的裂變效應,不斷聚合轉型升級內生動力。一是牽手高校院所,激活“創新源”。做好校地融合文章,建立南京大學科學園等大學科技園5家,落戶新型研發機構34家,其中和“雙一流”高校共建達65%,集聚諾貝爾獎得主、兩院院士等各類人才900多人。二是圍繞產業需求,打通“創新鏈”。聚焦主導產業發展,暢通“創新在校區、創業在園區、產業化在開發區”路徑,共建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2個,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27家,建立“霞科行”技術轉移市場,累計促成產學研合作協議近500項,棲霞區因此被評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三是強化政策導向,構筑“創新圈”。完善政策扶持,區科創專項資金增至2億元,10年來工業技改累計投入861億元,337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驗收。強化科技金融服務,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200億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2015年以來發明專利申請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年均增長率分別達38%、28%,棲霞區因此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
棲霞區的產業轉型實踐,貫徹落實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對于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
區域轉型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找準問題關鍵,方能做到“舉一綱而萬目張”。在制約棲霞高質量發展的諸多因素中,生態環境首當其沖。區委、區政府深刻認識到,生態的底色決定著發展的成色。由于堅持了“生態立區”,棲霞才不惜代價斬斷污染源頭,在短短數年內補上了過去數十年欠下的“生態賬”,夯實綠色本底,讓群眾享有更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和諧發展。由于堅持“生態立區”,棲霞才擁有推動綠色發展、實施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資源與空間。特別是通過棲霞山文旅度假區、南京萬達茂、深圳華僑城三大百億級項目拉開全域旅游框架,棲霞的綿長文脈和江山盛景得到展現,年接待游客超600萬人次,2018年旅游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6%,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由于堅持“生態立區”,棲霞方能甩掉“化工重鎮”的帽子,區位優越、依山親江、腹地廣闊的優勢不斷凸顯,企業、人才紛至沓來,仙林副城、燕子磯新城、龍潭港城、新堯新城拔地而起,產城融合走上康莊大道。
區域轉型發展是一項長期工程,只有保持戰略定力,方能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從棲霞區作出轉型發展的決策部署起,區委、區政府就充分預估到未來可能面臨的嚴峻考驗,歷屆班子始終強調“負起歷史責任、功成不必在我”。2010年該區因污染企業關停減少稅收5.54億元,占當年財政總收入14.36%。十年來因治理污染而“損失”的稅收超50億,與此同時環保經費支出則從0.85億元攀升至5.29億元。棲霞區始終算好貫徹中央精神的“政治賬”、推動地區長遠發展的“經濟賬”、兌現滿足群眾期待的“民生賬”,堅持踏石留印、久久為功,扛過了最初的轉型“陣痛期”、財稅“空檔期”,開始進入發展“收獲期”,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大關,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大關,以不到南京市6%的土地面積完成全市1/4的工業總產值。
區域轉型發展是一項創新工程,只有敢于先行先試,方能做到“狹路相逢勇者勝”。棲霞坐擁仙林大學城得天獨厚的科教資源,同時也面臨著科技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窘境。只有不斷密切產學研合作,培育創新創業、成果轉化氛圍,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為此棲霞區堅持科技創新、職能改革兩手抓,2012年起就著手深挖大學城科教人才潛力,率先組建緊密型校地聯盟——仙林科技城發展聯盟,在政校資源同享、人才互派、園區共建等方面破題,印發了《青年大學生科技創業扶持政策實施細則》《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若干政策》系列文件,搭建校地合作的“橋梁”,構筑創新和轉化的“溫室”。聚焦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科政務”成為首個國家級服務標準化試點。行政審批、商事制度等改革舉措受到省政府通報表揚。以科技助推改革,開發上線“數字城管”“掌上云社區”“智慧工地”“智慧消防”等多個系統,“城市大腦”平臺整合初具雛形。
區域轉型發展是一項民心工程,只有讓群眾得實惠,方能做到“眾人拾柴火焰高”。棲霞區始終以群眾得沒得實惠來衡量轉型發展成效,十年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以上。關停企業職工均得到妥善安置,各類技能培訓8萬人次,實現再就業人數達7萬人;“十二五”以來實施棚戶區改造683.91萬平方米,2.4萬戶群眾居住條件極大改善;百姓擁有了更多城市綠地、親水步道、山體公園,群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為第一時間發現和解決轉型發展中產生的矛盾,2010年起,推動干部下沉一線“網格”,寓管理于服務,帶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變政府獨奏為社會合唱。目前全區擁有各類群眾團體、志愿者隊伍1400余支,萬人均擁有社會組織數居全市第二。通過群眾參與,棲霞在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經濟發展等方面均成效明顯。其中仙林街道連續62個月蟬聯南京市城市管理考核第一名,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16個國家級榮譽稱號。
(作者系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政府區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