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已由傳統粗放增長方式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方式,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高新技術作為支撐,而西部地區長期面臨經濟條件落后、交通閉塞、產業發展后繼不足等問題,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直處于落后地位,盡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直接扶持產業發展,但成效卻難以保證。原因在于,政策制定后缺乏相應的有效實施行為,即政府職能與政策實施要求不匹配,其完善應從需求補缺、生態保護、政策指導三方面進行。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公共服務;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4-0049-03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需要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以創新驅動推動供給側改革。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科學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為基礎,可以極大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提升和優化社會生產力水平,達到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而且,在長期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由于長期積累形成的突出問題及矛盾也正顯露出來。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一些資源型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出現大量產能過剩的情況,資源配置失衡,要素流動性低[1]。因此,國家經濟轉型的重點應該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可以說,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產業發展競爭其本質就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2]。
西部地區長期以來面臨經濟條件落后,基礎設施體系完整度低、產業發展難度大等問題,雖然發展迅速,但仍難以達到中東部地區的經濟條件。同時受資源環境的限制,其發展方式不能一味照搬中東部地區,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更應結合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和相關產業發展局限,在加大資金投入、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同時,還需提供并完善產業發展所需的公共服務。同時,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要吸取經驗教訓避免產業發展結構性失衡問題,降低失衡程度。
(二)研究意義
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先導性產業,對于加快我國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尤其在發達地區發展迅速,而欠發達地區由于人才匱乏、經濟落后等原因,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遲遲不能有較大突破。當地政府的引導支持能對各種要素進行高效配置,從而創造有利于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一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自身核心競爭力,實現自身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但是,政府提供怎樣的服務以及如何提供并不能隨意決定,而是要與產業本身的特性和該區域的各項資源稟賦條件相適應。最重要的一點是,公共服務的供給必須與需求相適應。本文希望通過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需求,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如何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公共服務內涵與外延
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是指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總稱,它是由以政府機關為主的公共部門生產的、供全社會所有公民共同消費、平等享受的社會產品[3]。依據公共服務的功能,產業發展所需的公共服務屬于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而提供的公共服務。產業公共服務有其特定的服務群體——企業。因此可以說,產業公共服務是一種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政府、非營利性組織、公共機構為促進產業發展而提供的各種服務,是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其實質是為了滿足產業公共需求進行的公共供給活動。
(一)高新技術產業公共服務需求的理論
公共需求是全體社會成員在一定時期產生的在生產、生活上的共同的個人需求,但不同于私人需求,公共需求不是簡單的私人需求的相加,而是超越私人需求的,為維護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秩序的正常運行而產生的共同需求。因此公共需求的滿足形式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完成,而是要依靠政府等公共組織以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形式完成[4]。不同時期的公共需求有不同內涵,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其更具時代性,如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要求政府積極主動地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平臺和保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層次人才的缺乏要求政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引進服務平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各項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還要提供相關法律政策的咨詢服務,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制度、政策保障公共服務和展示平臺等。
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產業公共服務的服務對象不再是居民而是企業群體,要達到公共服務供給和需求的均衡除了要正確把握高新技術產業的公共需求,在有限的公共資源內合理配置資源,提供公共服務外,還要創新服務機制,改進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二)公共服務的內涵與外延
產業發展所需的公共服務以其本身發展和轉型兩者的共性需求為導向,具有公眾性、公益性和公用性的特點[5],產業共性需求來源于產業經濟系統的各要素間的作用,因此其內涵應當包括關鍵與共性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資源共享、投融資擔保、人才引進、信息共享、成果推廣等方面。公共服務的外延則包括稅收政策咨詢、工商行政管理服務、知識產權保護與交易平臺建立和土地等,其中政府提供的與土地有關的公共服務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向企業提供土地資源,二是合理規劃土地使用方案,制定相關土地流轉政策,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三、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一)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新技術產業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同一國家或地區在不同時期,高新技術產業的范圍是不同的。經合組織(OECD)將高新技術產業定義為[6]開發(R&D)經費(包括直接R&D和間接R&D費用)占總產值的比例、直接R&D占總產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個遠高于各產業平均水平的產業,航空航天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儀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品制造業都屬于高新技術產業。
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產業基礎薄弱。盡管近幾年來西部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都非常迅速,但由于傳統產業過多,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仍舊處于初級階段,遠不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二是人才引進、技術開發成效較低。西部地區近年來將人才引進和技術開發放在首要位置,但由于各個地區人才爭奪的競爭激烈,西部地區缺乏更為優勢的人才吸引條件。同時,技術開發上仍存在資金投入不到位、人才缺乏、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技術開發難度較大。三是受政策影響較大。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延期使得高新技術企業在辦理各項流程尤其是減稅流程時更為復雜,降低了企業界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重視度,打擊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申報積極性,直接或間接阻礙了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7]。
(二)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必要性
與直接制定政策措施相比,提供公共服務能促使政府傳統職能向高效、服務型職能轉化。通過自行提供或購買公共服務,能使解決以往政府職能專業性不強、效率低下的問題,在政策制定后能為政策實施做出配套性的服務,有效增強政策實施效果、以服務擴大政策受眾和普及度。
與傳統產業相比,高技術產業存在知識、技術、資金密集,風險性大,產品更新快、競爭性強、信息作用大和高度創新等特點,這些特點也被看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8]。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起著重要作用。
在研究開發、研究開發成果的轉化和工業化大生產三個階段中,高新技術產業化往往存在一些共性需求,但企業由于趨利性和其他原因不能有效提供,極大地制約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政府權力的介入和公共資源的投入雖能一定程度上能減少重復建設,降低企業發展成本和風險,但政府在介入或提供公共服務時要關注公共服務需求的差異性,在正確把握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解決由這個產業自身特點所帶來的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阻礙,彌補市場失靈缺陷。
四、完善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需求的對策建議
(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需求內容
結合國內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研究情況,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要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除了受資本、人才、技術等傳統因素的影響外[9],還受生態環境、政府行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對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形成集群效應有著重要作用。而公共服務完善需要針對性地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與其發展路徑相契合。
在資本、人才、技術、生態環境和政策支持方面的需求,都可以通過構建平臺服務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支持三方面滿足,這三方面共同構成創新資源綜合配置體系,也是公共服務需求的最終目標。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政府公共服務作為推力,而公共服務及時性、有效性、目標性和預見性的屬性特點,在發揮政策效力、隨產業發展進行應變等方面有著尤為關鍵的作用,公共服務需求的確定要求對未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趨勢有一定預見性,如此才能在做預期規劃的同時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浪費,及時預測、制定、執行和修正,以充分發揮政府政策作用。
(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對策建議
1.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和資金投入,合理規劃產業園區。西部地區傳統產業過多,產業轉型發展緩慢,目前的基礎設施還有待加強。應積極響應國家建設產業園區的政策指導,盡快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園區轉型發展。一方面,優化人才結構,通過大力引進人才彌補人力資本的缺失,通過增加關鍵項目的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的功能性、專業性建設。同時,合理規劃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創新實施靈活高效的管理方式,簡化服務流程,配套建設企業服務部門或機構,為企業提供“一體化、一站式”服務。另一方面,把握當地優勢產業,通過結合產業與園區配套發展,鼓勵引導具有較強創新性、高技術性和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入駐園區,形成產業集群式發展,以重點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平臺。通過建設設備齊全、基礎設施完善的產業園區以吸引部分企業入駐,加大對企業資金、科技、公共服務方面的支持,形成具有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2.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將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比較優勢。過去粗放的發展模式導致了如今眾多環境惡果,以空氣污染、水資源枯竭等作為犧牲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已不再可取,生態環境成為了難以復制媲美的優勢和資源稟賦。西部地區由于交通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等歷史原因,其生態相對于中東部地區更為優美舒適,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應始終堅持十九大精神指導,重視當地生態保護,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此吸引各種優質要素。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人才支持,但各地對人才的引進政策都有所長,尤其是在薪酬待遇方面是西部地區無法比擬的,但隨著其他發達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西部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逐漸成為其優勢,通過其優于東部地區的環境優勢去吸引更多對生態環境有要求的高新技術人才效果更為顯著。
3.合理制定相關政策,落實各項支持政策。在產業支持政策方面,西部地區政府應充分認識自身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有重點有階段性規劃地扶持代表性企業的發展。一是加大資金支持,重點通過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企業入駐,如簡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和研發費用的扣稅申報流程,給予一定優惠。二是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尤其是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同時,鼓勵企業聯合相關專家教授以利益共享等多種形式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激發企業進行高新技術研發的積極性。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市場間的知識產權交易或技術交易提供可靠的平臺;四是轉變優惠政策享受條件限制,盡可能簡化相關優惠政策申請、審批流程。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有所變動后對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并不有利,政府應根據實際需求,將高新技術企業納入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對象,讓西部大開發戰略成為能切實幫助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指導。
4.瞄準產業需求,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結合“十三五”規劃和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培育壯大新動能以應對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指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更需精心規劃,制定詳細發展宏圖,確立優勢產業,重點培育。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高層次人才、技術基礎設施和相關政策支持,而西部地區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如何落到實處,各個區域的資源如何集中整合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服務,是當前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針對其特殊產業需求,構建公共服務平臺不失為一個解決其發展中各項制約問題的辦法。
公共服務平臺是一種綜合性的公共物品供給機制,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將多方資源進行整合并重新配置,連接了政府機構、企業和市場,是一個擁有眾多資源的服務平臺。針對高新技術產業,這類公共服務平臺通常直接被稱為區域創新系統或科技中介服務體系[10],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產業發展中的信息成本問題和機制的激勵問題。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構建的公共服務平臺應重點整合科技資源、服務體系和保障措施三大要素,公共服務平臺應該在這三大要素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產業服務機構的設立。如設立科技信息、公共檢測機構以降低信息成本;重點培育金融投資、保險和擔保機構以幫助企業進行投融資發展;設立技術及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為企業間技術互聯提供良好的平臺;設立企業公共服務機構,專門與政府部門對接,可以有效簡化各項申報、審核流程,降低時間成本。
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向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務,既是新時期產業發展的要求,也是將政府政策有效化以推動產業發展的不二選擇。
參考文獻:
[1]? 劉昌年,張銀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4,(4):28-35.
[2]? 黃詠梅.試論產業公共服務的含義內容及特征[J].中國科技投資,2012,(19):47-49.
[3]? 李軍鵬.公共服務學——政府公共服務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7:2.
[4]? 王高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導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31.
[5]? 肖印.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和公眾需求關系對策研究——以南寧市公共服務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1.
[6]? 劉昌年,張銀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4,(4):28-35.
[7]? 梁偉華,王洪斌.關于推動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建議[J].中國發展,2017,(4):81-82.
[8]? 楚爾鳴,李勇輝.高新技術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3.
[9]? 李海波,舒小林.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8,(2):126-132.
[10]? 周纓.基于生態鏈的創意產業公共服務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