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工業凋敞、交通癱瘓、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新中國經濟建設就是在這樣一個“爛攤子”上起步的,首要任務是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建立工業體系。到1952年底,我國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大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年產量。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到1957年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此后10年間,我國經濟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在國家博物館,有一件特殊的展品。1953年11月,鞍山鋼鐵公司全體職工將我國自制的第一根重型鋼軌的一段贈送給毛澤東同志。
1948年鞍鋼成立,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1952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集中全國力量首先恢復和改建鞍山鋼鐵公司。改建工程的重點包括著名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煉鐵廠七號高爐。
鞍鋼大型軋鋼廠是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軌梁軋鋼廠。該工程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設計能力為年軋制鋼軌及各種大型材50萬噸。
軋鋼廠可以生產建筑鐵路所需要的鋼軌以及建造工廠廠房、鐵路橋梁所必需的工字鋼、角鋼、槽鋼和無縫鋼管坯等幾十種規格的大型鋼材。一年生產的鋼軌能鋪一條從哈爾濱到廣州的鐵路,一年所創造的價值可以修建2座年產3萬臺的拖拉機廠。周恩來同志1953年12月21日視察鞍鋼時題詞:“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的開工生產,是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的重大勝利。”
自1953年至今,鞍鋼累計生產銷售鋼軌2000多萬噸,鋪軌長度近42萬公里。在京廣線、京哈線、京滬線、京石線、滬杭線、鄭西線、膠濟線、溫福線、福廈線和臺灣環島鐵路等,都能看到鞍鋼鋼軌。
鞍鋼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新中國鋼鐵工業從這里開始,如今,中國已位居全球第一產鋼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