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發展歷程中,陜西經濟總量實現7量的跨越,經濟規模持續快速擴張。1952年。全省生產總值僅為12.85億元,1981年突破百億元,1995年突破千億元大關,2001年、2004年、2006年、2007年分別跨越兩千億、三千億、四千億、五千億關口。之后以年均增加1700億元以上的水平快速發展。2010年實現歷史性突破,躋身全國“萬億元俱樂部”。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經濟總量持續擴大,2017年邁上兩萬億大關,2018年達到2.44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1.9%提升至2.7%。
面對這些記載陜西腳步的宏觀數據。陜西可以自豪地向祖國報告:
這里是陜西。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這里又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黨中央在延安戰斗生活713個春秋。
這就是陜西。在20.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養育了3864萬人口,科教資源富集、創新實力雄厚。有眾多國內著名高校,有60多名兩院院士。航空航天、3D打印、5G移動通信等技術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潛海都有陜西科技的堅強支撐。
這便是陜西。這里的人,將為國家、為民族的擔當,作為分內之事,以從不叫苦、不喊累的拼搏精神。踐行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與攙當。
自強不息,砥礪前行。陜西正在跨過無數艱難險阻,用堅實的步踏出回蕩在廣袤三秦大地上的鏗鏘足音,用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創作感夭動地的奮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