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三秦大地滿目瘡痍,經濟嚴重落后,社會事業百廢待興,面對此情此景,政府和人民并沒有畏縮,而是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讓時間來到“一五”時期。
蘇聯援建的24個重點項目成功落戶陜西
我國制訂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以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展開的。蘇聯政府首腦和高級經濟專家按照他們的習慣和思路,提出要把援建中國的這些項目,集中布局在工業基礎和設施條件較好的東北和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就在確定“一五”計劃的前幾天,毛澤東主席反復權衡利弊得失,確定將一批重要項目特別是軍工項目安排到西部。
陜西位居中國腹地,考慮到內地工業建設特別是國防工業建設的需要,國家把陜西作為新興工業區域之一,將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24個擺在陜西。重點項目中的國防工業項目有46個,陜西獨取其中17個,而且與軍工生產相配套的科研院所也紛紛遷陜或重新組建起來。一時間,關中特別是西安成了軍工項目最密集的地區。
交通大學由上海內遷西安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把陜西作為新興工業區之一投資建設。“一五”期間,國家和地方立項的重點工程和配套工程有數百項之多。為了發揮科技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決定將全國著名的以工科為主的大學——交通大學由上海內遷西安,作為支援大西北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促進陜西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15位交大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批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長壽、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交通大學的西遷精神承前啟后、卓然而立。它與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張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共同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脊梁中光芒萬丈的一段。
寶成鐵路穿越秦嶺建成通車
1952年初,朝鮮戰場炮火連天,正在全國傾力支援前線、財政極端困難之際。毛主席卻以非凡的遠見和魄力指示“修筑天(水)成(都)鐵路,打開西北、西南通道,改變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并親筆題詞:“繼續努力修筑天成路”。但后來修成的不是天成路,而是寶成鐵路。這其中的曲折和艱辛是后人難以理解的。
寶成鐵路北起陜西省寶雞。南行達四川省成都,與成渝、成昆兩線銜接,是溝通西北與西南地區的第一條山岳鐵路,寶成鐵路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動工,1954年1月寶雞端也開工。1956年7月12日,南北兩段在黃沙河接軌通車,1958年元旦全線交付運營。全長668.2公里,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寶成鐵路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修建的,傾注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大量心血,使天塹蜀道變為通途。它承擔了西南、西北兩大地區之間的人員和物資運輸任務,是中國鐵路網的骨架。
五年調整陜西走出困境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國家進入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三年困難時期。1959年陜西全省人均糧食占有量每天不足一斤,油脂、肉食、副食極度缺乏,1961年糧食總產量滑至75.23億斤的最低點,全省人均口糧降至251斤,每人每天平均不到7兩糧。歷來天災較少的三秦大地也出現了嚴重饑荒。面對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1960年7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全黨動員,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1960年9月30日,中央批轉了國家計委關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發展方針。
按照中央的決定和部署,省委、省人大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調整。1961年7月省計劃委員會對原定的1961年國民經濟主要計劃指標做了較大調整;1962年、1963年全省經濟轉入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農、輕、重的比例關系有很大改善。整個國民經濟全面好轉;1964年和1965年,全省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方針政策指引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工作進一步深入。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市場趨于活躍,貨源充足,物價穩中有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bKl957年增加3.3倍,財政總收入6.55億元,貨幣流通量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例達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