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塔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素有“秦地要區”、“塞上咽喉”之稱。近年來,寶塔區立足實際,積極搶抓文旅融合發展機遇,以“文化名區”建設為目標,強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重點打造了紅色文化品牌、精品劇目品牌、民俗節慶品牌、群文活動品牌、公益演出品牌等特色文化名片,以其獨特的政治地位、明顯的區位優勢、豐富的群眾活動、鮮明的文化特色,彰顯獨特的寶塔文化魅力。
紅色文化品牌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寶塔區是革命圣地的“心臟”,是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培育了延安精神,而“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種原生態精神,是延安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部分。對“延安縣委縣政府”舊址進行修繕保護,深入挖掘“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內涵實質,打造紅色教育基地。以挖掘紅色資源吸引人、凝煉紅色精神鼓舞人、打造紅色亮點震撼人、創作紅色經典感召人,把紅色文化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延安精神、紅色文化、陜北優秀民俗文化”等方面內容,開展健康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全力推進城市廣場主題文化建設,將火車站廣場、王家坪紀念館廣場、棗園文化廣場、鳳凰廣場、延河大橋廣場、南橋廣場打造成為“紅色文化”主題廣場。依托城區主題文化廣場,傳承延安精神紅色基因,打造紅色文化平臺,充分展示寶塔紅色文化魅力。
精品劇目品牌
精心編創的民歌劇《鄉醫劉易》、《延河謠》等文藝作品,屢次在中央、省市文藝調演和比賽中獲得殊榮。尤其是《鄉醫劉易》獲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提名獎及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六項大獎。《延河謠》成功參演“第七屆陜西省文化藝術節”,榮膺陜西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戲劇類獎項。2015年,成功入選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優秀劇目,在全市各縣區進行了巡回演出,大幅度提升了寶塔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創作推出了一批把握時代精神,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深受群眾喜愛和市場歡迎的文藝精品劇目。小戲《蘋果紅了》《信天游全席》等20余個文藝作品在省市文化業務館站大賽屢獲大獎。并成功登上省、市春晚獲社會各界一致好評,推出了一批在省市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寶塔好作品。
民俗節慶品牌
每年春節期間,安排送戲下鄉、戲曲公演、秧歌定點展演、紅色快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特別是在元宵節秧歌展演活動中推出具有寶塔特色的木蘭鼓、牡丹舞、陜北大秧歌方陣,進一步凸顯寶塔文化品牌,隆重向全市人民展示寶塔文化大區、文化強區、文化名區的綜合實力。非遺保護工作啟動以來,挖掘整理“非遺”保護文本14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率位居全省各縣區第一。其中“花木蘭的傳說”和“陜北窯洞建造技藝”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6項列入省級保護名錄,27項列入市級保護名錄,132項列入區級保護名錄,6人被命名為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編輯出版了《陜北飲食文化》叢書,確保這一非物質飲食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群文活動品牌
樹立“大文化”理念,積極倡導、認真組織,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鄉村文化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日趨活躍。紅色主題快閃、廣場舞、書畫展、攝影展成功舉辦,使廣大群眾真正成為文化藝術的參與者、組織者、受益者。推動了基層文化的繁榮興盛。通過文化系列活動發掘推出優秀人才,弘揚傳統民俗文化。持續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文化惠民演出、消夏文藝晚會、“寶塔之聲”陜北民歌大舞臺系列活動。特別是陜北民歌大舞臺,依托城市廣場、學校、企事業單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舉辦,一曲曲極具地方特色的陜北民歌,讓納涼群眾、休閑市民和來延游客參與熱情一浪高過一浪,活動現場瞬間成了歡樂的海洋,豐富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打造新的寶塔文化活動品牌。
公益演出品牌
為把群眾真正喜歡的文藝演出送到群眾身邊,寶塔區政府把“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演出400場次”列為寶塔區政府“十件實事”之一。通過擇優遴選的方式,公開向社會購買公共演出。并重點對承演藝術表演團體的劇目質量、演出場次、觀眾人數以及群眾評價等進行考核,結果將作為下年度遴選演出團體和安排年度預算重要的參考依據,這樣通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共同監督”,充分發揮了市場機制,也有效激發了社會公益演出單位的活力,并進一步保障了服務質量。“財政出資購買公益演出”的實施,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及專業化水平。從而更好地滿足了群眾對文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