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宏 齊春梅



黃陵縣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市南部,轄5鎮1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292平方公里,總人口13萬,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黃帝陵所在地、世界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陜西煤炭能源化工基地,蘋果面積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探明煤炭儲量27億噸,區位獨特、資源豐富、歷史厚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本刊專訪了黃陵縣委副書記、縣長高勇,聽他暢談黃陵縣70年發展故事。
西部大開發:您好,高勇縣長。請您介紹一下過去70年黃陵縣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高勇:你好。我們黃陵縣既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地,又是革命圣地,一直備受全國人民矚目。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黃陵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經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從傳統農業生產到全省蘋果出口基地、全省煤炭能源化工基地、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之列,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的巨大變化。
一是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從新中國成立初到2018年底,縣域社會生產總值從390萬元增長到152.41億元,翻了近12番。特別是2008-2010年連續三年躋身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進入西部百強縣行列。
二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歷經70年發展,黃陵縣實現了從產業單一到多業興旺。首先是農業變化明顯。新中國成立初,我縣農業基礎單薄,基本是“靠天吃飯”,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逐步推進農業機械化,但仍以生產糧食為主。上世紀80年代末,我縣逐步發展蘋果產業主導、農業特色種養殖業補充、“農林牧副漁”整體推進的農業產業的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提質增效。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抓緊25萬畝蘋果轉型升級和產業后整理工作,大力發展翡翠梨、花卉、中蜂、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發展,不斷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和產出效益,到2018年農業生產總值完成16.57億元,是1978年的118倍。第二是工業發展迅猛。煤炭工業是我縣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采礦業,改革開放的40多年也是煤炭以及涉煤企業發展的騰飛期,2018年生產原煤3000萬噸。近年來,我們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建成循環經濟園、科技產業園“兩大工業園區”,特別是《黃陵煤電基地規劃》進入《延安綜合能源規劃》并通過國家審批,正在推進配套電源點和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同時,化工產品、白酒、玻璃微珠、發電量等工業品產量保持較好增速勢頭,2018年工業生產總值達到109.02億元。第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紀70年代。我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其實相對緩慢,1978年我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僅1000萬元。而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隨相應市場繁榮而日益興旺,進入發展快車道。2018年,我縣第三產業增長值達到34.1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341倍。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進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保障我縣穩就業、穩增收的重要力量。特別是近幾年我們主打黃帝陵旅游的“王牌”,充分利用黃陵的文化旅游資源,積極推進黃帝陵文化園區建設,著力打造全域旅游格局,組織舉辦清明公祭、重陽民祭、元旦祈福、劉家川過大年、文創黃陵、中秋祈福和常態化祭祀樂舞演出、海峽兩岸千名青年大祭祖以及橋山山地戶外公開賽、秦直道自行車挑戰賽、鄉村馬拉松比賽等體育項目,實現黃陵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也讓黃陵從旅游資源大縣向旅游強縣、旅游名縣邁進。同時,加快推進服務業快速發展,以“雙創”園區為抓手,積極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提檔升級。形成了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三是社會各項社會事業實現重大飛躍。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包茂高速、延西高速、西延動車、秦七鐵路、210國道以及開工建設的西延高鐵貫穿全境,全縣水電路基礎設施水平,通達率均達到100%。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高,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在借助優勢教師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膽創新,優先保障教育發展、著力提升教學條件上優先投入,創新出聯合辦學、名校+、校際聯盟等教育模式,新建了隆坊、田莊、新區幼兒園和新區中學,義務教育入學率100%,中考成績綜合評比穩居全市前列,高新班連續3年本科上線率100%。醫療衛生更有保障,基本建成了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鄉村衛生室全覆蓋,創新西安交大二附醫院托管縣醫院模式。完善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等制度,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力破解。同時,養老、助殘、慈善、低保等政策落地有力,工作推進扎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物管理、民間活動得到加強和規范,環境保護、脫貧攻堅、社會綜合治理等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西部大開發:脫貧攻堅是這幾年的主要工作,如今,延安市已經實現整體脫貧,各縣都已退出貧困縣行列。在這個背景下,黃陵今后如何鞏固脫貧成果?
高勇:我們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政治責任和時代使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補齊的短板,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全面飲水,精準落實以“八個一批”為重點各項政策,經過幾年努力,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65戶6094人到現在剩下的9戶33人,13個貧困村至2018年全部退出。下一步,我們將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扶志扶智等作為根本措施,積極培育集體經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利益聯結、帶貧益貧機制,切實讓每戶貧困戶都嵌入產業鏈條,實現穩定增收。一是繼續加快產業扶貧項目布局,加大對貧困戶產業政策宣傳力度,充分發揮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的自覺性;推進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進一步規范合作社運行,發揮其在產業扶貧中的帶動作用,確保產業扶貧取得實效,夯實貧困戶的產業基礎。二是有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三權分置、三變改革和蘋果產業后整理等重點工作,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支持引導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發揮合作組織在貧困戶發展產業中的作用。三是加強基礎設施管護,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農電、通信、供水、衛生室等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維護。持續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的績效管理,加大扶貧領域資金、項目監管力度,建立健全財政扶貧資金集中投入經營組織監督管理與風險防控制度,提高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水平。四是統籌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抓好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和鄉風文明系列評選評比活動,增強脫貧內生動力、農村發展活力。
西部大開發:如果用幾個關鍵詞概括十八大以來的奮斗歷程,您會怎么概括?
高勇: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保持了縣域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也取得了現在成績。概況起來,我想應該是實力躍升、質量提高、后進增強、突破前行、成果共享、保障有力。綜合實力大幅躍升。榮獲全國計生優質服務縣、全國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8個“國字號”榮譽,全省旅游示范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省級教育強縣、省級雙擁模范縣等13個省級榮譽。連續3年在全市目標責任考核中保持優秀位次,穩居全市第一方陣前列。縣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三次產業比例由2011年底的6.1:78.2:15.7優化為8.9:66.3:24.8,經濟轉型領跑全市。入駐企業69家,形成了煤電、煤化工、非能源加工制造等產業集群,創建省級園區2個、市級園區5個,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4.5億元。結構調整邁出堅實步伐。發展后勁顯著增強。在城建、交通、農業、水利、電力、供氣、供熱、通信、環保、基礎設施等領域辦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實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發展條件不斷改善。不僅為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便利,也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突破前行。簡政放權、公車改革、農村改革、鎮村綜合改革等重點改革穩步推進,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探索取得良好成效,受到省市關注和群眾好評。發展成果共有共享。新增財力80%和財政支出80%用于民生發展全面落實,就業水平穩步提升,精準扶貧深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連年跑贏GDP,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縣人民。黨的建設保障有力。全面貫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面落實“兩個責任”,從嚴執行“六大紀律”,堅決執行“三項機制”,黨風政風明顯改善,民風社風為之一新。
西部大開發:黃陵縣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些階段呈現出了什么特點?
高勇: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經濟發展準備期。主要是1949-1976年,科學制定了國民經濟概要及生產建設大綱,確定了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生產環境發展期。主要是1976-1990年,人心思治。經濟也得以恢復發展。特別是1978年以后,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尤其是在多項政策的支持鼓勵下,煤炭產業迅猛發展,涌現出一批中小型煤礦,對縣域經濟起到了極大的拉動作用。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第三個階段是經濟飛速發展期。主要是1990-2012年,我縣經濟步入快速發展軌道,也迎來了煤炭行業快速發展階段,2008年起,連續三年位列“陜西省十強縣”;2009年起,連續兩年進入“西部百強縣”。
第四個階段是經濟轉型升級期。十八大以后,全縣緊緊圍繞建設“富裕生態和諧新黃陵”目標,強力實施“煤油化工強縣、特色產業富民、文化旅游帶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縣域經濟社會邁出了科學發展的堅實步伐,先后獲得“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衛生縣城”“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縣”等20余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縣域經濟已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西部大開發:黃陵縣以后的發展還將會呈現哪些新亮點,新變化?
高勇:今后發展,我們將統籌宏觀形勢變化和我縣發展潛力,兼顧經濟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結合新時代我縣追趕超越、爭先進位的實際,按照“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陜西高端能化基地、西安都市后花園、延安市域副中心”的發展新定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大力實施“生態文明立縣、能源電力強縣、文化旅游興縣、城鄉一體發展”戰略,繼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著力打造人文之城、實力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生態之城、文明之城。力爭早日再次躋身“陜西十強縣”和“西部百強縣”。一是把經濟轉型作為鞏固之策,打造“實力之城”。把握“穩”和“進”辯證統一關系。加快推進黃陵煤電基地建設,抓細抓實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任務.深化蘋果產業后整理,持續增強發展動力。二是把城市建設作為提升之策,打造“人文之城”。緊抓黃帝陵文化公園建設的歷史機遇,處理好“景、城、園”與“城、鎮、村”之間關系,補齊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快老城區東疏西進,提升城市安全、生態、公共服務功能。三是把改革攻堅作為增強之策,打造“活力之城”和“生態之城”,堅決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風險防控、深化改革“硬仗”,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落實稅收減免政策,進一步催生和釋放發展活力。四是優民便民作為暢通之策,打造“幸福之城”和“文明之城”。深化醫院托管、試點小學、幼兒園合作辦學等模式,深化平安建設、健康黃陵、掃黑除惡等工作,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