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賓
進入新時代,高職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高職生的學習與生活方式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從而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為進一步提高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學校必須把握好新形勢下學生的價值訴求,探索全新的工作思路與方法。
一、當前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缺少創新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課堂中進行的,教師往往利用課堂時間,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情感。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創新教育是主要工作,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重視不夠,忽視了對課程教學的創新,雖然設置了一些實踐活動來豐富課堂教學,但這些活動大多是從教材中復制下來的,和學生生活實際結合不夠緊密,很難提升學生興趣,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限。
(二)教學內容與素質教育脫離
現階段,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雖然教育手段逐漸更新,但不少教師還不能很好地結合新時代發展的特點進行專業化的素質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是將重點放在理論的講解上。學生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很難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個別高職學校還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忽視素質教育,制訂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當下社會需求不相符,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三)教師未發揮應有作用
目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心理課教師不是科班出身,有的教師還身兼多職,即使考取了心理咨詢師等相關資格證書,但是實際教學能力和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一些教師多是單一地向學生講解心理知識,不能針對學生心理狀態進行專項指導。一些學校對心理健康教師定位不明確,也不利于教師有效發揮作用。
二、新時代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一)豐富教育方法
教師在進行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開通微信和微博平臺,利用互聯網與學生溝通,以平等對話的形式,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教師可定期發布社會熱點問題和有教育意義的趣事,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第二,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后,搭建教育平臺,發布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視頻,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進而提升其心理素質。第三,學校加強對教育平臺的監管,助力打造綠色學習平臺,使學生可自由地在平臺中發表自己的學習感想,或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等,教師需每天上線獲取學生發表的動態,判斷其心理狀態,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避免學生因長期的情緒困擾而產生心理疾病,進而促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命觀。
(二)樹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
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我國教育的主要原則。教師也要轉變以往教學觀念,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促使其進行發散性思維,在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用分層異步教學法,讓所有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都能得到提升。另外,學校需高度重視素質教育,樹立正確教育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使其成長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三)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在新時代,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必須樹立科學的心理教育理念,借助新媒體的優勢構建符合當代高職生訴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學校方面應該積極建設心理咨詢網站,通過網站為學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在網站上可以設置心理健康測評模塊,并且配置專業心理輔導教師。學生可以通過賬號登錄的方式進入互動平臺,針對一些心理問題進行在線咨詢,也可以匿名的方式留言咨詢,教師再根據相關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時間與空間雙重限制的尷尬局面,也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內心苦惱,從而提高心理干預與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網站中,教師可以定期上傳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下載課程,學習相關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
(四)完善心理健康預警機制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全面來臨,網絡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已經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雖然網絡在緩解學生壓力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學生宣泄內心的情感、釋放內心的壓力,但是也必須認識到網絡世界的虛擬性與開放性特點,新媒體信息是海量的,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甚至一些信息是虛假、低俗的,如果學生將大部分情感精力都放在網絡上,在回歸現實生活的時候勢必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這就警示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新媒體資源開展網絡輿情活動,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化、常態化、立體化。這就需要學校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的作用,同時還要將分管學生工作的教師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當中,尤其是工作在一線的輔導員,在日常生活中要深入學生群體中,觀察學生、了解學生,與學生做朋友,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與思想變化情況,總結出普遍性問題開展集中的心理輔導,發現問題后及時開展個性化輔導,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另外,需要在輔導員的協助與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會干部、團委干部、班干部、學生黨員的作用,構建長效性干預機制,師生協作,確保心理教育線上線下的同步進行、平行發展,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構建具有時效性的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教師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性質做出科學界定,如群體性心理問題、個別性心理問題等,之后制訂有針對性的輔導教育對策,如針對群體性心理問題可以通過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予以解決,而針對個別問題可以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工具進行輔導教育。
(五)構建立體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從本質上來講,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屬于一種發展性教育,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針對少部分病態化心理展開教育輔導活動,更為關鍵的是要通過長效性、常態化的引導,預防全體學生出現消極、病態化心理,進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這在客觀上要求高職院校一方面要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積極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打造互動性強、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進一步開拓學生自我成長的互動模式。
在新時代,職業教育將會朝著開放性、自由性的方向發展,學生管理的方式與模式也會發生改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活動逐步小團體化。因此,學校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宿舍文化建設、團體心理輔導,同時要發揮朋輩心理干預的功能,引導學生在集體中健康成長,在充分感知集體美好的基礎上,提高自我調節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輿情習慣,必須重視引導學生在新媒體時代中能夠明辨是非,把握自我,提高情緒調節能力,逐步養成自律、自省的心理意識。
綜上,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遵循整合性原則、預防性原則、靈活性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打造立體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