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娣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德育體系,它擴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標和內容,提升了德育的功能和效果。
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二者目標一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前提和基礎,且都側重培養“社會人”。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較好道德品質、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矯正與發展,以培養人健康的個性、良好的心理素養,以發揮人的潛能。兩者的終極目標一致。
二者內容交叉。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并不是相互獨立的,都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內容。新時代德育更需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其精華,借鑒其人性化的方法,讓道德的種子生根發芽,結出碩果。
二者方法互補。德育以榜樣示范、環境熏陶和理論說服、實踐走訪為主要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以情緒引導、游戲測試、心理指導為主要教育方法。二者的教育方法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補充,通過對二者的整合可以切實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義
在中職學校的教育實踐中,如果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能互相滲透、有機結合,則能達到優勢互補、出奇制勝的目的,這對于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教師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德育工作,有助于加速學生道德內化的進程,切實提升德育的效果。在以往的德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偏向于理論說教和生硬灌輸,忽視學生的內在心理,強調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學生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抵觸心理,影響德育工作的實施效果。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更新德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養分融入德育工作,找尋外在要求和內在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比如,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共情、溝通分析等心理輔導中常用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逐漸消除抵觸心理,讓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師可以借用心理測驗及其他測評工具來客觀了解學生的氣質、個性狀況、優劣勢及情緒走向,把準受教育者的思想脈搏,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工作更具針對性,減少德育工作的阻力,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另一方面,教師結合德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減少很多德育問題引發的心理問題,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要依靠德育來為自己引領教育的方向,同時借助德育實踐來拓寬操作空間。中職生存在很多心理問題和障礙,如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責任心不強等,表面上看是心理問題,但深層挖掘,根源卻在德育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吸納德育的“視野”和“思想方法”,有效解決道德和價值觀沖突,糾正道德認知的偏差,主動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此外,德育中開展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如采訪工匠,了解匠人的成長經歷;參觀歷史博物館,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為黨和國家做出的偉大貢獻等活動,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品格,增強其擔當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機制融合不暢
目前,大多中職學校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德育體系,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德育工作機制和相對固定的德育工作人員,固定的運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耦合程度。另一方面,較之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進程明顯落后。近幾年,隨著中職學生教育管理問題的日益顯現,學校普遍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如進行相關專業人員的補充和心理咨詢室的建設,工作機制也在不斷發展完善,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采用西方模式,秉持“去道德化”的理念,堅持“價值中立”原則,站在旁觀者角度不干預受教育者的任何價值觀念,這一點與德育的內涵存在一定差異。
(二)工作隊伍融合不順
其一,在德育教育工作隊伍中,專業過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十分缺乏。大部分德育工作者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臨時兼任,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心理學專業培訓,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程序、方式等缺少正確的認識,工作視域難以跳出德育的圈子,也很難用心理學的方法與學生交流溝通,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二,很多中職學校也配備了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但很少有學校按規定的師生比配足,工作人員晉升通道不順暢,日常工作繁瑣,這些都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崗位吸引力較低。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具有心理學專業學科背景及心理咨詢實踐訓練經歷,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目標,大多著眼于自己的專業領域,對德育的工作理念與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觸和排斥。
(三)交流平臺不足
在中職學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專業限制,工作中往往各具獨立性,缺少兩者功能融合的交流、研究平臺,阻礙“兩育”(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最終形成合力。雖然教研活動時常會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起討論,但就“兩育”功能探討、相互合作,缺少針對性的機構、組織或平臺來進行系統協調和構建。
四、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為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服務,兩者結合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這種結合不是完全合一,而是適當、合理的整合。
(一)內容上有機整合
中職學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在內容上各有側重點,但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經常是混在一起的。因此,不能再采用以往各管各的工作模式,必須要對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拓展和延伸,達到既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又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的。實踐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打破“按單門課的知識點來傳授內容”的枷鎖,共建一個平臺,共訂一個計劃,共學一套內容,共享豐富資源,共筑“兩育”和諧,共塑健全人格,真正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方法上相互借鑒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各有千秋,可相互嵌入,做到相互補充、互生共長。“00后”的學生思路開放、視野寬廣,需要平等的環境和教育工作者們足夠的尊重。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適當采用心理咨詢時常用的平等對話、傾聽接納等方法,可減少學生的逆反、抗拒心理,拉近師生距離,親其師而信其道,促進學生自由健康發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育工作者要稍微改變原有的“價值中立”態度,適當加強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干預,即引入德育的“宏觀調控”。也就是說在師生共情產生情感共鳴時,不僅切身體會學生的心境,還要積極回應他們的困惑,適時進行價值引領。
(三)隊伍上整體提高
就目前情況而言,從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兩支隊伍有一定的交叉。但大多數德育工作者未系統學習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未系統學過德育專業知識,從事“兩育”的教師在工作中基本上都是單兵作戰,協作配合較少,導致工作深度不夠,方法和內容針對性不強,工作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應主動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培養學生健全健康人格為導向,努力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不斷掌握另一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方法,達到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能勝任的目標。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集體研討、互相觀摩、案例分析、專家指導等方式不斷切磋,群策群力,實現整體隊伍的雙向促進。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