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梅
當前,許多家長對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認識嚴重不足,認為教師只要帶好孩子就可以了,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更談不上專業。那么,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我曾帶過一屆中班。一天晚上十點多鐘,一位幼兒家長打來電話,怒氣沖沖地責問我:“我們家孩子回家說,今天有一位家長拿棍子打了他。”隔著電話,我都能感受到家長的憤怒。面對家長的責難,我感到十分委屈。盡管我解釋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責就是保障孩子在園的人身安全,更何況幼兒教師都是全天陪伴在孩子身邊,不可能對家長打孩子的事情不知情,但家長卻將信將疑。難道是孩子在撒謊?在與同事分享教育故事時,大家積極閱讀專業書籍,在專業理論中尋找答案。原來,4-5歲幼兒的思維特點是愛幻想,他們常常將自己幻想的事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據了解,這名幼兒正是因為看了影視作品中的打斗情節而聯想到自己,導致家長產生了誤會。在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解說下,家長終于恍然大悟,拉著我的手說:“謝謝老師為我們解開了心中的困惑,我們不懂幼兒教育專業知識,與老師缺乏溝通,不僅誤會了老師,還錯怪了孩子。以后,我們一定多學習育兒知識。”
這件事給了我很深的觸動,讓我認識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幼兒教師的專業性不僅體現在唱歌、舞蹈、繪畫等專業技能上,也要體現在愛心、耐心、責任心等專業素養上,還要體現在扎實的專業理論和科學有效的家長工作中。幼兒教師想要贏得家長的尊重和信賴,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一、以專業的態度尊重兒童獨立人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陶先生的這句話充滿著對教育的情感和尊重,而學前教育尤為如此。
最近,大1班的東東不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甚至經常動手打小朋友,老師教育了幾次總不見效果。東東的行為還引來了幾位被打幼兒家長的投訴:不能讓自家孩子和“打人的壞孩子”一起坐。對此,老師并沒有武斷地給東東貼標簽,而是積極尋找原因。原來,東東的媽媽最近生了二寶,對東東的關心度有所下降,這讓東東倍感挫折,因此經常搗亂,以引起家長的注意,結果反而引來家長的訓斥和打罵,于是東東的打人行為愈演愈烈。了解到這一原因后,我耐心地做家長的工作,告訴他們不能因為有了二寶就忽視大寶;相反,家長要給予大寶更多的關心,同時不能使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此外,我還經常找東東聊天,給予他更多的關愛。慢慢地,東東行為有了改變,開始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了,還愿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和圖書,親子關系也更加融洽了。
其實,東東的故事不是個案,在二胎政策放開后,如何做好二胎家庭孩子的心理建設是幼兒園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園對園內二胎家庭進行排查,適時跟蹤觀察,經常開展專題討論,幫助家長學習幼兒生理、心理、年齡特征,在充分觀察和理解幼兒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教育,給幼兒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支持策略,讓他們在充滿尊重的氛圍中自然成長。家長們在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后,也更加愿意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教育。
幼兒教育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教師要有專業的態度,遇到問題時不就事論事,也不能簡單了事,而應帶著研究的態度去探索和發現,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教師要堅信:“于立足之處深挖下去,必有清泉流出”,專業的態度一定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兒童。
二、以專業的眼光鼓勵兒童多元成長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疾病盡管在成年期表現出來,但基本都是在幼年播下的種子。要想讓兒童擁有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必須從幼年時期就給予良好的教育。
筆者曾有幸觀摩過上海名師吳佳瑛老師執教的一節集體活動“多變的天氣”。活動中,吳老師讓孩子們在一組圖片中選擇雨天需要帶的工具,一名幼兒在雨傘下打了個鉤,然后立刻送到老師的手中:“老師,我寫的對嗎?”此時,其他幼兒還選擇了毛巾、塑料袋等。很顯然,第一個幼兒太在意自己行為的結果,忽視了事物的多元性。吳老師并沒有直接對該幼兒做出評價,而是耐心地讓其他幼兒說出帶毛巾和塑料袋的原因,然后笑瞇瞇地告訴第一個幼兒:“這個問題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是啊,合適與不合適,多么智慧的人生哲學。我們生活的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我們要允許孩子多元化地去思考問題。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教師每提出—個問題,其答案只有對與錯兩種,那么是否會導致孩子的思維變得簡單而偏執呢?專業的眼光,要求教師對孩子多一些傾聽,多一份等待,多一點思辨,更多一份指引。
又如,幼兒園孩子在感知“長短”這一概念時,教師鼓勵幼兒用各種方式進行探索,如紙條、毛線、軟尺,甚至是自己的身體等。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中不僅養成了愛思考的好習慣,還形成了對事物的悅納和對世界積極的情感。專業的眼光,要求教師有廣博的胸懷,哲學的思考,認識到事物的多元性,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這對幼兒一生的性格形成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以專業的方式引領兒童健康發展
經常有家長問:幼兒園教了多少兒歌?唱了幾首歌曲?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學習認字和算術?……在傳統的幼兒教育中,教師和家長似乎都在扮演“百科全書”的角色,他們急切地對幼兒進行技能訓練,想要把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訴幼兒,以至于幼兒缺失了許多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機會,這對幼兒成長所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在倡導課程游戲化的今天,幼兒園的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幼兒園里,教師經常鼓勵幼兒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盡情玩樂。同時,教師會給幼兒提供許多觀察工具和圖書,并每隔一段時間就根據主題開展的需要進行更換或添置,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制訂游戲計劃。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記錄游戲過程,交流游戲體驗,改進游戲方法,通過合作、閱讀等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教師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了。在與幼兒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接納幼兒的不同觀點,鼓勵他們大膽講述,引導他們的認知向縱深方向發展。
在今年的學前教育宣傳月“科學做好入學準備”主題討論中,大家形成了其識:我們應當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學習品質及社會性發展等關鍵素質;注重鍛煉幼兒健康的體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勤學好問、認真專注的學習習慣,建立初步的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形成誠實守信、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等道德品質……這些目標的實現更加依賴于幼兒教師專業的方式,進—步凸顯幼兒教師專業的重要性。專業的方式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教師在長期實踐和認真總結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發現、自我修正和自我提高。
四、以團隊的力量促進教師專業向前發展
人們常說,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那么,打造一個喜歡研究、樂于研究的集體環境,則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最強大的助力。
(一)專家與書籍
《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提出:“學習先進學前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學會聆聽專家的聲音,學習他們所帶來的最前沿的理念或改革的方向,以獲得專業的靈感。教師還要善于從閱讀中汲取專業的營養,因為同行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就是自己的前車之鑒,深入學習是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研究小組
近年來,“研究型幼兒教師”逐漸成為許多教師熱衷并追求的職業理想,教師“抱團學習“成為一種時尚。對此,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研究方向,組團開展研究,在研究共同體中進行專業交流,拓展專業廣度。特別是青年教師與成熟型教師的“結對幫扶”,可以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三)主題教研活動
幼兒園應以不同的問題為切入點,組織開展集體教科研活動,例如:教師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大型活動開展的定位,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愿景,等等。活動中,教師輪流擔當主持人,較好地鍛煉了自身綜合能力。
(四)網絡教研
網絡教研,即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研修、閱讀交流、“學習故事”分享、幼教前沿信息發布等活動,其特點是時間靈活、效果明顯,便于教師學習。
(五)激勵機制
幼兒園的工作細碎且煩瑣,為避免出現“溫水煮青蛙”式的倦怠和盲從狀態,幼兒園必須依靠激勵機制,不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一方面,教師需要設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從一日活動的規劃到年度工作計劃,再到三年發展規劃,一步一個腳印,實現專業成長;另一方面,幼兒園要幫助教師制訂職業發展規劃,激勵教師將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與幼兒園發展規劃結合到一起,形成濃郁的團隊互動文化,實現專業成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教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幼兒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在不斷增加。我們要堅信專業力量的真實存在,用專業的理念、專業的眼光、專業的方法、專業的團隊,構筑屬于幼兒教育的尊嚴,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