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翯驄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犯罪嫌疑人審訊過程中刑訊逼供的問題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不斷實踐和實際應用中,在審訊過程中引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來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問話,這樣提升了審訊工作的效率,并且還能降低刑訊逼供的事情發生。
關鍵詞:審訊工作;心理學應用;應用范圍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德國心理學家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使得心理學變成了一個獨立于哲學存在的學科。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演變和發展,心理學理論體系已經逐漸的完善并且開始被大眾所接受。心理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除了最基本的心理學以外,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在各個行業都被廣泛的使用著,這就是我們所了解的應用心理學。其中犯罪心理學就屬于這個范疇內。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和司法部門的日常工作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同時,在司法活動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安機關和檢查部門進行審訊的時候都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協助下大大提升了司法部門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降低了刑訊逼供的數量。
一、傳統形勢的審訊手段
我們國家在傳統刑事訴訟理論中一直強調司法活動的階級性以及對立性,要將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人進行區分。但是在實際的司法活動中,絕大多數的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有固定的印象,在潛意識里覺得兩者是相等的,這就造成了在審訊過程中采用有罪推定各方面的歧視,甚至刑訊逼供。他們將犯罪嫌疑人定義為不具備“人”的資格,不能享受最基本的權益同樣也受不到法律的保護。在傳統形式的審訊過程中經常發生刑訊逼供,這其中就包括對犯罪嫌疑人虐待、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服用藥物以及對其進行疲勞戰術。這些手段和方式都給犯罪嫌疑人帶來了非常大的創傷,在心理和身體上留下了很深的傷害。有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并沒有犯罪,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罪行”,進而成為了形式意義上的犯罪人[1]。
與此同時,在我們國家形式訴訟程序中口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也經常忽略犯罪嫌疑人的人權,進而導致了刑訊逼供的發生。在新刑事訴訟法中已經強調了犯罪嫌疑人是擁有一定的沉默權的,但是,在實際的審訊過程中還是要求犯罪嫌疑人要如實回答審訊人員提出的問題。其實,人們都是具備趨利避害的本能,因此,在審訊人員沒有掌握非常關鍵證據的時候,基本上有罪的犯罪嫌疑人都不會主動承認自己的罪行。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會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逃避自己的罪行。但是,在工作任務的作用下,進行審訊的工作人員會利用心理攻勢來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詢問,以此來獲得相應的口供。但是,在這樣的工作形式下極容易有錯案發生,會導致個別犯罪嫌疑人因為自己承受不了壓力就承認自己不曾犯下的罪行。
二、對審訊過程中的心理學原理進行分析
在司法部門進行的審訊就是針對所審理的案件對當事人進行詢問的過程,同時,也是司法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辦理案件中用語言等一些溝通方式,以便和當事人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掌握案情的詳細情況[2]。對于被審訊的人員來說,可以利用審訊來了解與案情之間的聯系,例如是否參與到其中或者參與的程度以及洗清嫌疑。針對案情來說,審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搜集與其相關的證據和材料,并且,對已經掌握的信息進行驗證,查清案情的真實情況。眾所周構成審訊的人員基本上都是由審訊人員以及被審訊人員構成的,審訊工作的實質就是工作人員和被審訊人員之前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心理變化,并且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心理學的原理和規律可以幫助審訊人員制定出一個審訊的方案和策略,來進行審訊這項工作。通過實際的審訊不難看出,審訊中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審訊人員沒有掌握足夠證據和資料的時候,有罪的嫌疑人通常都不進行配合,不會如實地將真實的情況向審訊人員說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審訊就要利用心理攻勢來對嫌疑人進行思想上的交流,使其可以協助司法部門進行工作調查出案件的真相。
(一)從審訊人員入手進行詢問
審訊人員在審訊的過程中是一個案件信息的傳遞者,而信息傳遞者的含義就是在接受者面前將威信傳遞出去,同時讓接受者信服。傳遞者的威信度越高,那么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就越值得接受者信服,就會放下心理防線和心理上的戒備,將態度進行轉變。根據這樣的情況審訊人員應該打消和被審訊人員之間的斗爭思想,一定要去的被審訊人的信任,這樣才能保證審訊工作順利的完成,同時還可以穩定被審訊人的心態。
(二)從審訊的內容下手
在絕大多數在畏懼的心態下人的心理防線會非常的脆弱,在這樣的狀態下 被審訊人員說服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如果被審訊人員的畏懼太過強烈,就會使心理防線超過了內心的恐懼,最后適得其反。因此,對審訊人員來說掌握好這個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模式下的審訊方式主要強調的利用法律來對被審訊人員進行壓迫式的審問,這樣的狀態就會導致被審訊的人員不能積極的配合。當面對文化水平較高的被審訊人員的時候,可以為其提供正反兩面的信息這樣產生的效果會更好。所以,審訊人員在進行工作的時候應該根據被審訊者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內容,這樣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三)從被審訊者入手
當被審訊者面對信息的時候會保持一個固定的狀態,但是,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就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心理活動和態度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就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對自己進行保護,降低信息對自己的影響。在這中間依賴性強的被審訊者就會及其容易被說服,而那些自尊比較高的被審訊者是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態度,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司法工作人員在進行審訊時,應該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
三、在審訊過程中的心理實踐
在審訊的過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的知識來進行審訊的工作。利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可以提升審訊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同時,還能防止刑訊逼供的事情發生。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審訊工作[3]。
(一)采用感情接納的方式
在傳統的審訊過程中,絕大多數司法部門的審訊人員會覺得自己是正義的化身,面的被審訊者的時候會為其添加惡人的標簽,這樣的想法就會給審訊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同時,在進行交流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但是,審訊人員將態度轉變之后就會有很大的提升。當審訊人員站在被審訊者的角度上為其進行考慮,分析事情的原委和利弊,為其指出一個正確的道路以此來提升兩者之間的信任,這樣才能將問題快速的解決。比如采用溫和的態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以降低被審訊者的防線,認為對方是為自己著想,這樣也就加快了審訊的速度。
(二)為被審訊者提供風險方面的提示
嫌疑人在犯罪的時候都是沖動性行為,在這樣的情況就可以對其講述案件背后的風險,將嫌疑人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詳細的分析,想要避免風險就是坦白自己的內心,提供相應的證據來減輕自己的罪行。在這個過程中審訊人員可以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來對其進行講解,說明風險的程度,并且,將不利風險也詳細的說明讓被審訊者自我進行一個權衡,這樣就可以攻破其防線闡述相關的證據。
(三)利用第三人的效應來進行審訊
想要建立有效的語言交流,司法部門的審訊人員應該嫌疑人一定正面的評價。但是,因為兩者身份的原因會使得嫌疑人對審訊人員不信任,再加上絕大多數的嫌疑人生性多疑并且及其敏感,不會相信審訊人員所說的話。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利用嫌疑人相信的第三人來進行勸說,或者是利用該人將審訊人員對其的正面評價進行一個轉述,這樣嫌疑人就會放下自己的防備,進而使得審訊工作可以順利的進行。針對防御性強的嫌疑人就更加需要這種方法來對其進行審訊,找到被審訊人員信任的人并對其進行勸說,使其可以幫助司法部門完成審訊的工作。當嫌疑人處在一個孤立無援狀態的時候,面對這樣信任的人就抓住了救命稻草將自己的防線卸下,表達自己的內心。
綜上所述,想要了解和掌握犯人的犯罪過程和動機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對其進行審訊,它可以發現、證實犯罪的證據以及犯罪人員作案時的心態。同時,審訊在刑事訴訟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理論和實踐的證明利用心理學方面的方法來進行審訊工作是可以得到相關的信息,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司法部門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就是具有特殊性的,每一個罪犯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活動都是不盡相同的,同一個犯罪嫌疑人在不同審訊過程和階段以及面對不同的審訊人員是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情緒和心理變化。根據這樣的情況進行審訊的工作人員需要對案件的性質、線索和證據掌握的程度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情況來進行特定的審訊,所有的審訊方法都不是固定是,是要根據不同的環境來改變來進行使用。
參考文獻:
[1]馬麒.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及審訊對策研究[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01):58-67.
[2]韓仁潔.試論我國偵查訊問制度的完善——以心理強制審訊策略的作用路徑為視角[J].公安海警學院學報,2017,16(05):67-76.
[3]鄒郁.戲劇與現實:從《人民的名義》析職務犯罪審訊謀略與技巧[J].犯罪研究,2017(04):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