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摘 要:中美作為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探討界兩大經濟體貿易摩擦的表現與成因,為降低中美貿易中中國貿易損失有較高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中美;經濟貿易;貿易摩擦
中美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特朗普執政美國后,美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商業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特朗普與其前任總統奧巴馬在執政理念上存在著加大的差異。[1]從競選時期就積極制造噱頭的特朗普在上任三日后宣布退出奧巴馬苦心經營的TPP協定,并屢次指責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未遵循貿易公平的原則,美國在國際貿易過程中承受了巨大的損失。與此同時,降低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義務,謀取最大的國家利益,他要求重新談判NAFTA,退出《巴黎協定》,并宣布重新對華展開“301”調查,并對中國外貿進行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如2018年的中興事件、華為是件。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領導人在對外的政治經濟政策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尤其表現在國際貿易政策層面,將會對美國的貿易伙伴,乃至整個國際貿易格局造成重大的影響。
一、世界兩大經濟體貿易摩擦的表現
(一)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救濟調查與單邊貿易限制
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中美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緊密,特朗布上臺后針對中美貿易逆差的問題,制定并執行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措施,具體包括:保障措施、反補貼和反傾銷等。在針對其貿易救濟措施進行研究后能夠發現,這些政策措施的實行重創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允許成員國的國內產業進行保護的過程當中利用保障、反補貼以及反傾銷這幾種貿易保護措施來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而這其中最常被使用的就是反傾銷措施,其次是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美國此次主要利用了反傾銷的措施,
根據調查顯示,從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當選美國總總統開始,一直到2018年的12月31日,美國商務部發起的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已經達到了152起,與特朗普上臺之前的一年相比較來說,增加了50起,增加了將近一倍。不僅如此,美國在進行了雙反調查后,還通過各種法律政策的制定限制中國對美出口的貿易。[2]2017年11月28日,美國的商務部再一次對于中國進口產品進行了反補貼和反傾銷的調查活動,該次調查活動主要針對于中國的普通合金鋁板,這一次調查活動,并沒有美國國內產業的申訴,而是美國的商務部自己主動進行調查的。時隔25年后,美國第一次進行了這種情況的調查。在針對于美國的1930年關稅法進行研究后能夠發現,雖然該法規表明美國商務部存在主動調查權,但是,一般情況下商務部不會使用該權利,上一次實施還是在1991年時,對于加拿大的軟木進口進行調查,再上一次是在1985年,對于日本的半導體進口進行了調查。
(二)美國阻止中國企業對美投資
2004-2017年,我國對美國的投資得到較大上升。但是,特朗普上臺后投資凈額卻下降了36%,同比,2018年中國在美收購交易額也下降了10%,中美貿易摩擦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中美知識產權糾紛
中美經貿爭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知識產權爭論。在1986年,美國要求中國進一步保護其知識產權。金融危機后,為保護知識產權優勢,美國推行創新戰略,完善知識產權方針。重點觀察中國知識產權,實施337調查。
(四)人民幣匯率爭端
特朗普在競選時就聲稱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然而,實際在進行執行的過程中,因為中國對于美國目前所實施的匯率操縱標準不滿意,最終沒有真正的實行。在特朗普上任后,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半年度匯率政策連續兩次均表示,中國并沒有對于匯率進行操縱,同時也沒有想要在貿易中得到不公平的優勢待遇,然而,美國在進行匯率政策檢測的過程中,依舊把中國放在了需要進行檢測的名單當中去。由于國際形勢對于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特朗普在上臺后對于其做出的把中國當做是匯率操作國的承諾,最終沒有被真正的實行,然而,由于目前逆全球化對于各國的影響作用在不斷的增強,特朗普正式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同時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差額在不斷的進行擴大,因此,面對于這些狀況,美國很大程度上也許會針對于人民幣匯率的問題,在其他方面向中國發難,所以中國必須要進一步提高警惕。
(五)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爭議
中國入世已經超過了18年時間,但是,針對于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經濟地位,特朗普政府依舊表示拒絕承認,同時這也是美國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明確表示對于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持不承認的態度。2017年11月30日后,美國的貿易代表辦公室明確表示,美國政府已經提交了法律申請給世界貿易組織,該申請超過了四十頁,其主要內容就是對于中國自動得到經濟市場地位的情況表示反對。該申請的提交表示美國依舊在對于中國進行反傾銷的調查活動,同時在該調查中,利用了替代國的方案,美國的這一系列措施,對于中國的出口商品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同時,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關系越來越緊張。在中國入世十六年后,中國與美國之間又進行了新的博弈,這次博弈主要針對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個問題最終的結果,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的政治方面,影響中國的實際利益。
二、世界兩大經濟體貿易摩擦的成因
(一)全球經貿呈現區域復雜化趨勢
目前,國際上面臨著新的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在這種情況下,維護界經濟秩序的過程中就存在著大量各種各樣的不穩定性因素,因此,為了保證世界經濟秩序更加穩定、世界經濟更加平穩發展,就必須要加強多邊貿易規則體系的合作程度,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所制定并執行的新貿易規則是希望利用新的區域協定,新的貿易規則以及更高的標準,其規則的主要表現方式為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從其本質上來說,這種貿易最終目的是使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削弱,將目前所存在的多邊貿易體系進行代替出來。在美國進行BIT,TISA,TTIP以及TPP談判的過程中,各個國家均能夠確切地得知,美歐發達經濟體希望一直具有著國際貿易領域的領導權利,主導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就立刻表明了要退出TPP協定,然而,它實際上是想要制定新的國際投資規則以及貿易規則的目標,這個目標必須要與美國的經濟發展利益相適應,符合其發展規劃,使其能夠具有新的制定世界經濟貿易規則的霸權,并且他堅決不會動搖這個最終的目的。在美國各項政策的影響之下,世界其他的區域貿易協定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具體如東盟十國加快進行了RCEP談判活動,2015年后,韓國和日本與澳大利亞進行了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工作。在關稅方面,哈薩克斯坦,白羅斯以及俄羅斯三方勢力也建立了同盟關系,逐步的推動了歐亞經濟共同體的發展。印度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國家,也和南非,巴西,歐盟以及東盟等勢力,針對于自由貿易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針對雙邊貿易進行了談判。區域協定和國際協定共存,區域組織和國際組織并在,最終使得全球經濟發展趨向復雜化,經濟治理存在碎片化狀況。
(二)特朗普政府遏制中國產業升級
在針對于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沖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后能夠發現,其摩擦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中國目前的生產能力以及貿易能力的發展對美國的經濟產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威脅。通常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能力較低,在與其他國家往來的過程當中其生產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雙方的共同發展。然而,假如低收入國家的生產力達到一個特別高的高度,對于高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威脅,此時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將會進入到一個沖突期,由于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存在著各種貿易保護壁壘,對于一些技術含量較高、具有巨大規模經濟以及成本較高的行業來說,低收入國家就無法進入到高收入國家的市場當中去,所以,低收入國家在進行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技術含量不高,沒有較大規模經濟的產業上。然而,中國在進行發展的過程當中并沒有遵循這一規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一些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初始投資成本較高的產業來說,與普通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情況不同,中國由于其在各種方面的優勢,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世界市場的爭奪。而中國在進入到這些技術含量高,同時規模經濟高的產業當中后,由于其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就迫使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進行該產業發展的過程當中面臨很大的壓力,雖然中國在進行發展的過程當中并沒有過多的產業對于美國的產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壓力,但是就目前這種情況,美國也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對于中國的優勢進行抑制,最終會導致一系列的貿易摩擦問題的產生。
三、結論
綜上,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超級經濟體,其貿易政策對國際貿易體系影響格局相對較大,特朗普全球貿易政策幾乎涵蓋了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特朗普鮮明的個人特色使其貿易政策相較于以往的美國總統更加激進和廣泛,對提升美國經濟活力,推動美國經濟增長帶來了短暫的利好,但不利于中美長期經貿合作的穩定性,對全球經濟發展也蒙上了陰影。
參考文獻:
[1]張梅.美對華政策演變及中美關系前瞻[J].中國社會科報,2018-01-11(002).
[2]王緝思.特朗普的對外政策與中美關系[J].當代美國評論,2017,1(01):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