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經濟的長效增長對于整個國家的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我國不斷發展壯大的情況下,三農作為保障,萬不能出現任何問題。因此,本文從財政支農、農業技術創新等兩大方面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和效應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關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三農;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經濟增長
1.引言
民為國之根本,食為民之大計。一直以來,農業、農民、農村等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歷朝歷代政府所關注的首要問題,這對于新中國也是如此。盡管我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三農問題依然影響國家穩定的頭等大事,連續多年以來的新年第一號文件,都是在關注三農問題,這都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該戰略指出,我國要在本世紀中葉,即2050年以前,全面完成我國廣大鄉村的振興任務,要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強大、美麗、富裕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傊覈鉀Q三農問題的關鍵就是在于黨和政府要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財政投入,以雄厚的財力提升鄉村農業技術的提高,促進農村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進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最終全面提高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
2.國內外對于農業經濟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對于農業經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第一,政府制度可以影響農業經濟的增長。國內外學者從政府財政制約、制度管轄、稅收、稅費改革等多個角度,全面分析了政府現行制度對于廣大農業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最終發現制度的不同對于農業經濟的影響差異較大。有學者提出,我國近年來之所以一直持續保持糧食不斷增產,主要是因為制度的不斷改進。因此,制度是農業增長的源動力,我國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以及財政投入制度,這是提升農業經濟的關鍵。第二,財政、金融可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學者辛沖沖、陳志勇通過21世紀以來,我國各個地方的第一產業的總收入和當地政府對于第一產業的財政支出進行了對比,發現不同的效應對農業經濟增長不同。此外,還有學者發現財政支出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效用也是有所不同。國外學者皮特認為,只有不斷加大對農業方面的投入,才有可能提高農業產業的效率。第三,要素投入也可以影響農業經濟的增長。學者通過我國耕地的利用效率、農業勞動力價值、農村基建現狀、農業教育資源投入、農業化學產品的投入等多個不同的要素角度,分析了各個要素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第四,技術可以推動農業經濟增長。國外學者格蘭特等人認為技術的發展完全可以提高諸如糧食等農業產品的根本產量,依靠天氣、自然資源來確保糧食安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只有把糧食生產時刻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一個國家穩定的根本。
3.財政支農、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3.1農業技術創新方面
本文所采取的農業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產業的生產總值除所有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進而衡量出來的。這是因為農業生產還是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勞動力的影響非常大。在農業技術創新方面,主要通過我國農業方面的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又或者是新產品的銷售收入等因素,來分析農業技術創新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影響。但作者通過研究發現,全國性的農林牧漁等專利申請、專利授權容易獲取,但各省市的數據不容易取得。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以及科技部所提供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選取農業植物新品種專利申請數作為衡量指標。此外,全國各個地方節水灌溉等相關機器的數量,也可以衡量農業技術創新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3.2財政支出方面
在財政支出方面,主要是通過全國各地對于農業基建、農民救濟、農業援助以及其他農業支出等指標進行分析。總之我國31個省市地區在不同年代,其農業經濟水平都在呈現上升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個地方的上升趨勢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東北三省的遼寧、吉林、黑龍江、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上海,沿海省份浙江、福建等地的人均農林牧漁產值的增幅就明顯很高,而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北以及蘇中地區的江蘇,還有西北五省等的人均農林牧漁總產值漲幅較慢,這主要是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和當地政府的農業扶持政策有所不同而導致的。
4.財政支農、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
盡管農業技術技術創新對于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作用,但這種農業技術創新的覆蓋周邊功能不高,對于其他周邊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有效阻礙。這主要是如果一個地方因為農業技術創新而導致發展較快,勢必就會吸引周邊地區的農業資源、財政資源向該地區流動,這樣一來,周邊地區所能夠獲得的農業資源和財政資源就會有所下降。如果當地財政支出固定,但發達地區財政投入的增加勢必就會導致周邊地區所能夠獲得的財政支出減少,這對于當地農業發展有著直接作用,但對于周邊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有阻礙作用。
5.結語
針對我國財政支出、農業技術創新對于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來看,政府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統籌全局,在高效的制度環境構建、農村基礎實施完善、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方面著力,不斷提高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整體助推效應。二是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制定、落實財政支農方案,進一步加大農業發展較為落后地區的財政支農的力度,同時,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專款專用,提高財政支農效率。三是因時因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效控制農村環境污染,著力打造農業經濟增長新動能。
參考文獻:
[1]劉二文.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J].種子科技,2018(10),12-13.
[2]張偉成,殷宏元.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9(08),45-46.
作者簡介:
劉愛茹,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