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明 耿宏斌 程意
摘 要: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目前采用的是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的雙軌模式,“兩條途徑、并行運作、優勢互補、司法終局”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這種模式存在很多缺陷,例如無法實現高效執法、保護力度相對較低、行政和司法之間的程序無法有效銜接,因此只有分析研究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協作機制,才可以有效的保護知識產權,并以此推動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從而給知識產權提供一個全方位的、良好的法律保護環境。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的雙軌模式,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體系的一大特色,“兩條途徑、并行運作、優勢互補、司法終局”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但在實踐中,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雙軌制”依然存在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的沖突,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兩者之間的協調性不足,行政執法行為缺乏依據等問題。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執法效率低,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工作陷入被動狀態;另一方面司法救濟維權周期長,司法資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訴訟需求,維權成本較高。因此,探尋可操作性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協作機制顯得尤為必要。
(1)理論意義
通過系統分析、實證分析,客觀反映2008年專利法修訂以來我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雙軌制”模式的發展現狀和特點,為知識產權“雙軌制”保護模式研究提供基礎支撐。
(2)現實意義
契合我國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的政策導向,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決策提供參考。
(3)社會效益
從宏觀上分析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模式,也在具體措施中提出問題和解決思路。以提升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保護概念的理解,加深對知識產權“雙軌制”這一保護模式的認知。
二、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協作機制現狀
(一)知識產權保護成效
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深入推進,我國的各類知識產權成果數量呈現爆發性增長的態勢。2017年全國發明專利申請量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5.1萬件,同比增長12.5%。量質的提升成為了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先決條件。過去5年,僅專利行政執法辦案總量就超過了19萬件,年均增長40%。2016年,人民法院收審的知識產權案件累計達到了17.7萬件,結案17.1萬件,相對于2015年,前者的上升幅度為19.07%,后者的上升幅度為20.86%,創新主體在市場競爭中涉及知識產權事務的數量持續增加,企業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的意識越來越強。
(二) 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銜接概況
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之間的協作主要依據《反不正當競爭競爭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和國務院關于《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等規定。
以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之間協作機制為例,專利法第六十條規定:在處理相關專利工作的過程中一旦確定確實存在侵權行為的時候可以立即責令其停止侵權行為,一般分為接收處置與對處置存在異議的情況,如果侵權當事人對該事件的處理存在不符的話可以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相關規定下在收到通知的15天時間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管理專利工作部門有權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如果遭到反抗的情況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強制執行的申請。
從著作權與商標等知識產權立法方面來看與專利法的相關規定沒有較大的差異性,基本趨同。前期行政處置、后期行政訴訟、司法確認以及司法強制等是目前我國現有法律法規關于專利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在協作方面的體現,司法強制和后期的行政訴訟上,在具體的協作渠道和協作方式上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規范。
三、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協作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 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設置分散
我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主體機構較多且分散,這種多元化管理方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初顯出管理效率降低、耗費成本高等問題。比如,在著作權方面,工商部門是按照假冒偽劣商品管理,而知識產權部門則是對知識產權侵權做出管理。所以對于同一個案件的發生,不同機構的管理方式及處罰方式等都會出現不一致的現象,容易造成重復性的審批。
(二) 兩者缺乏協作,效率低下
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保護機關在發展和管理知識產權工作中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阻礙了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開展。兩者執法程度和執法依據也不同,一方面導致了全國范圍內案件移交率較低;另一方面也導致知識產權案件和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明顯的區別。我國《專利法》、《著作權法》還是《商標法》都有統一的規定,暨基層人民法院是沒有對知識產權案件進行處理的權利,但并沒有對于行政部門實施的行政處罰的行政級別有明確的規定,使得這兩個部門在同一案件受理和審理很容易出現不一致的決定。
(三) 知識產權事前保護不足,行政管理工作被動
知識產權保護機構缺乏主動性,事前保護不足,行政執行力度較弱。一旦在處理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中,不但沒有威懾力,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導致部門發生爭訟的問題。
很多涉案主體對于產品的規范性以及立法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了解的程度較為淺薄,具有的共性問題在于重研發、輕保護、輕專利,還有對國際上的信息不夠了解,經常受到國際上的競爭對手的打擊。由于缺乏有效交流方式,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與創新主體間的信息交流受阻,出現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
(四) 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標準不一致
執法標準不一致的影響因素是立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在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時候,設置的法律層次比較多,內容繁多雜亂,這些法律內容之間的協調性不足,協調難度較大;
第二,缺乏知識產權法典,針對共性問題,并沒有制定統一化的規定和制度,并且在不同的職能部門,對于法律后果、法律責任等方面也不盡相同。
四、對策與建議
(一) 統一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標準
目前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包括了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適用不同的主體也會出現標準的差異化,進而導致出現結果沖突的現象。2008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明確了針對知識產權案件建立三審合一的審判庭。將涉及知識產權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全部集中到知識產權審判庭統一審理,以此提升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之間的協調性。此舉對于優化資源配置、簡化執行程序等方面有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對行政執法的審查力度,使司法救濟更加的方便有效。
(二) 構建協調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保護機制
構建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程序銜接,一是針對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案件移交建立相應的制度,明確案例移交過程中需要遵循的標準。二是建立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促使行政和司法機關積極主動的合作,以降低出現知識產權侵權的可能性。針對案件移交建立相應的制度,杜絕案件不移送等問題。三是設立知識產權上訴法院,對涉及知識產權的案件進行統一受理。案件處理時,如果當事人對處理結果表示不服,可以向具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如果當事人對于一審判卷的結果依然表示不服,還可以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知識產權上訴法院的建立能夠繼續實施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制度,并使行政保護的優勢繼續得以體現。
(三) 構建和完善網絡信息共享平臺
在行政機構和公檢法之間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以此來實現高效工作,最終使得行政機構和公檢法能夠依靠信息管理系統進行資源共享,便于各個機構之間的了解更加深入,相互之間形成一定的制約,以此來實現高效辦案,有機銜接。
參考文獻:
[1] 張妮. 知識產權糾紛訴調對接評析——基于地方實踐[J]. 知識產權, 2013(5):40-43.
[2] 周曉冰, 樊曉東. 專利行政執法與司法程序的銜接[J]. 人民司法, 2010(15):44-49.
[3] 何雅, 安雪梅. 專利行政執法與司法審查銜接機制研究[J]. 法治社會, 2016(4):85-91.
作者簡介:
郭曉明(1962年),男,湖北武漢市人,民族:漢,職稱:中級,學歷:大專,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