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男
摘 要:如今,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無論是對社會發展,還是對個人生活,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政府應做好充分的準備,給予足夠的重視,個人也要意識到人口老齡化問題。老年癡呆癥多發于老年群體,是一種發病率高的常見疾病。目前,臨床上并沒有真正的特效藥用于治療老年癡呆癥。為此,文章對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心理及社會支持需求進行了分析,以此明確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在心理和社會方面表現出的需求與特征,結合被調查者的共性需求,提出適當的策略與建議,可利用相應的護理工具和托管老人等方式,滿足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的支持與需求,給予患有該病的家庭及家庭成員適當的關注。
關鍵詞: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社會支持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龐大,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人口老齡化不僅是國家性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自進入21世紀以來,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口老齡化給中國家庭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使得各個家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據調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2018年年底已經達到總人口的17.9%,老年人口總數為24949萬人。當老年人口數量達到總人口的10%后,就代表我們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是世界范圍內衡量老齡化社會的重要指標。人口老齡化與每個人及每個家庭之間息息相關,因此,針對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心理進行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此明確其心理需求與社會支持。
一、老年癡呆癥的概念與表現
老年人是老年癡呆癥的高發群體,因此,老年癡呆癥也是多發于老年時期的常見病。因大腦皮質廣泛萎縮,老年人的功能逐漸減退,出現多種行為性的障礙,性格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年齡與老年癡呆癥患病率之間為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在年齡不斷升高的同時,患病率也會有所增加。據調查顯示,我國患有老年癡呆癥的人群已經達到500萬,每年有30萬的新增群體,到達2050年,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病人將達到2000萬人[1]。
二、研究過程及方法
(一)明確研究框架
應激事件會沖擊有機體的負荷能力,因此,應激也作為一種反應模式,直接影響有機體的平衡,當應激帶來的影響超出個體的能力范圍后,就會表現為我們熟知的壓力。無論是來自外界,還是來自內部,所有的應激事件均屬于應激源。所謂的認知評估就是對應激源進行評估,并形成認知解釋。按照拉扎斯的理論,可將認知評價分為初級評估及二級評估兩個階段。要想判斷需求的嚴重性,需利用初級評估。要想開始二級評估,必須決定應激源,這也是順利開始二級評估的基礎。評估時應以壓力情景為基礎,適當考慮個人及社會兩種資源,判斷其是否可以正常的狀態應對壓力情景,注意做好備選行動方案的制定,適當斟酌。
(二)研究方法
為明確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我們以個案研究法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對象為家庭中有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成員。訪談前應做好訪談準備,明確詢問的問題,以理論框架為前提,進行科學的訪談,訪談完成后,結合相關文獻,整理出調查結果。
(三)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共選取5個社區,每個社區隨機抽取100位老年人,這些老年人均≥60歲,無任何溝通障礙,保有知情權,并主動配合本次調查。不同年齡段的老人面臨的問題有所差異,突出表現為老伴照顧體力較差及子女難以平衡工作經濟及孝順之間的問題。
研究對象均符合以下特征:首先,家庭中有老年癡呆癥患者,并與老年癡呆癥患者共同居住超過一定的時限,一般情況下,居住時限為三個月。其次,經專業醫院判斷,患者確實患有老年癡呆癥,患病時間超過一年。最后,訪談對象與老年癡呆癥患者之間必須有三代以內的血緣關系。調查時,并沒有對老年癡呆癥患者及研究對象的性別、籍貫等因素進行明確的限制。
三、老年癡呆癥患者家庭成員的組成與現狀
照顧老年癡呆癥患者的家庭成員并不是固定的,大多數老年癡呆患者由老伴兒或者子女照顧,也有家庭會選擇將老人交給保姆照顧,少數家庭還會將老人直接送至敬老院。無論是直系親屬、伴侶或者保姆看管等,照顧效果都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我們以對老年癡呆癥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照護技能培訓及護理知識知曉度等作為指標,對上述被調查者的家庭照顧者角色勝任現狀進行了分析。
四、家庭成員面對的問題
(一)身體健康出現問題
經調查發現,長期照顧患者的家庭成員在身體健康方面,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據權威調查顯示,相對于非家庭照顧者來說,家庭照顧者在生活中面臨更大的壓力,死亡率更高[2]。所有被調查對象均表示,照顧老年癡呆的患者已經成為他們最大的問題。
(二)精神方面出現問題
相對于認知及行為來說,情緒更像是一個有效的載體,所有被調查者均表示,照顧老年癡呆癥患者后出現情緒不穩定的問題,相對于其他家庭成員來說,更急躁、易怒。2017年,我們對某醫院180名老年癡呆癥患者的主要照顧者進行了細致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80名照顧者當中,有120例表現為焦慮,占調查總人數的66.7%,而表現出抑郁的患者則占總人數的50%,共90例[3]。這項數據說明了長期照顧老年癡呆癥的家庭成員極易出現精神方面的問題。
(三)社會功能
在不同的環境和領域當中,每個人的社會角色均不相同。所有的社會關系都離不開人,人相當于一個總和,不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會被賦予不同的期望。老年癡呆癥患者功能、行為及性格都發生障礙,需要照顧者精心的看護,因此,照顧者的社會功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損害了照顧者的角色和權益。
(四)社會支持
要想評估受壓者,需要從各個方向入手,利用多維度的評估,明確受壓者的現狀,其中包括社會支持。從患者家庭角度而言,其成員無法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應對問題。為此,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希望獲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突出表現為朋友、同事及社區機構等,另外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會給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帶來一定的影響。
五、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與社會支持
需求主要體現在個體的不平衡狀態之間,這種不平衡狀態可能來自于個體的生理,也可能來自于個體的心理。除內部環境外,外部生活的條件也會引發個體需求。馬斯洛在其“人的需要層次”論中認為,人的需求大致分為五個層次,從低級到高級,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及得到尊重與自我實現等,另外,還有愛和歸屬感、安全感等。除老年癡呆癥患者自身以外,其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也越來越多。這不僅與被需求者的身心狀況之間密切相關,還會影響到家庭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和諧。
(一)心理需求
1、疏導家庭成員的情緒
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自理功能與生活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家庭成員長期、悉心的照顧。因此,老年癡呆癥已經成為應激源,影響著家庭成員的情緒和狀態。已經有調查證明,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在心理和精神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問題,突出表現為焦慮和抑郁等。為此,我們利用心理干預對照試驗的方式,對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的心理進行了分析與試驗,接受心理干預與情緒疏導后,SDS、HAMA等各項指標發生了明顯變化。要想減輕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的負面情緒,應對其進行適當的情緒疏導與預防干預,降低其不良情緒及精神問題出現的概率。
2、周圍人的理解
老年癡呆癥患者行為反復,情緒變化快,這給家庭成員帶來極大的困擾。因為要照顧家中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患者,使得一部分老年癡呆癥的家庭成員缺乏與其他人的互動,“一切以老人為中心”,很多家庭成員甚至不得不放棄與朋友的聚會和活動,甚至有些人因為要照顧家中患有老年癡呆癥的老人,而放棄職位的升遷和變動。這些都需要得到周圍人的理解與體諒,例如領導、朋友等。
(二)社會支持
如今,人們雖然已經提高對老年癡呆癥患者的重視,并給予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精神支持,但是對于老年癡呆癥家庭成員來說仍然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例如,定期不定期的開展培訓,對照顧者進行專業的培訓與鍛煉,并在社會福利上給予一定的支持,讓患有老年癡呆癥患者的家庭成員感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愛護。
綜上所述,老年癡呆癥患者家庭成員面臨極大的壓力,需求眾多,需要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關心與愛護。為此,我們應提高對老年癡呆癥患者的重視,并給予其家庭成員應有的照顧,從研發護理工具、培訓專業技能及給予定期的情緒疏導和心理干預幾方面入手,滿足老年癡呆癥患者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與社會支持。除此之外,還可在社區方面入手,開展托老服務,也可加大宣傳力度,呼吁全社會關注老年癡呆癥患者及家庭成員的心理與社會支持問題,提高社會各界的預防意識。此外,本次研究以初訪的形式進行,需要進一步整理和研究,遵循統計結果進行建設與改進。
參考文獻:
[1]熊英琪,高杰,張莎莎.自閉癥兒童的家庭需求與社會支持問題研究——基于合肥市春芽殘疾人互助協會的調查[J].中國集體經濟,2015(30):165-166.
[2]鐘于玲,謝立春,陳火星.孤獨癥兒童家長社會支持需求與現狀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6,24(1):24-27.
[3]傅蕾.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6(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