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涵迪
摘 要:利己性、利他性作為行為經濟學中的重要理論,也是對心理學的重要反映。探討社會中的利己性、利他性和幸福感有利于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基于此,本文擬探討利己、利他和幸福感的關系,梳理了相關研究論述,結論認為構建合理的利己利他主義觀,培養低利己、高利他的個體,能夠幫助其獲得更高的幸福感,緩解由此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心理學;利己性;利他性;幸福感
行為經濟學作為實用經濟學理論,其對行為分析的理論與經濟科學、經濟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有機的結合起來,以發現經濟學研究中存在的疏漏和錯誤,是基于客觀經濟學外的補充。利己性、利他性作為行為經濟學中的重要理論,也是對心理學的重要反映。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開展,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是新時期我國發展的基礎。貫徹落實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僅僅要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更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基于人性本身來探索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新路徑。因此,論文基于行為經濟學視角下,探討心理學范疇下利己性、利他性及其與幸福感的關系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理論基礎
(一)利己性
所謂利己性是基于自身因素的利益考量下,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利益作為行為準則的基礎。
對利己性的探討源遠流長,古希臘時期著名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觀點。認為人是衡量萬物的基礎,其是非真假由個體論斷,是典型的個人中心主義。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將個體的利己性帶入經濟學中,利己性便成為經濟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其對人性的觀點認知是個體的考量標準是利己的,經濟發展的供需矛盾均是供給方和需求方在利己性的博弈中不斷發展,人的利己性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西方對利己性的研究已形成了相對豐碩的研究理論體系,我國對利己性的思考同樣也由來已久。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均主張克己復禮。戰國時期哲學家楊朱是我國歷史上首個提出的利己主義的學者,尊崇個人利益為行為準則,反對為他人利益而犧牲自身的利益。此后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理論和韓非子法學思想亦屬于利己主義范疇。
(二)利他性
利他主義相較于利己主義概念,提出的時間相對較晚,但萌芽時間較早。在我國的上古傳說中不乏利他主義者,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均屬于典型的利他主義。法國哲學家孔德于十九世紀提出利他,其意旨社會中存在的無私行為。從目前的主流觀點來看,普遍認為利他性是基于自愿原則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的特性。此后不論社會發生變化,社會的主流思想仍是利他性,強調集體主義,強調助人為樂,并對利他主義者以正能量的積極報道。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利他性包括如下四個特點:一是其行為主體出于自愿原則,而非被強迫做出決定;二是主體做出的行為有益于他人的利益;三是在主體對他人實施幫助行為發生時,主觀上無獲取相關利益的意圖;四是主觀上有明確幫助人的意向去幫助他人。[1]
利他性屬于一種出于自愿原則、幫助他人并不求他人回報的行為。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行為,其受到了社會氛圍、社會道德以及個體的先天、后天特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培養利他主義者時,應充分考慮利他主義的相關影響因素。
(三)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在主觀上產生的一種積極愉悅的心理活動和外在表現。
幸福感是心理學范疇研究的重點內容,哲學家、心理學家對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行為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行為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逐漸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制度建構和社會發展方面,這無疑體現了社會研究的趨勢。[2]現代化的發展給民眾帶來了物質生活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但是現代化的發展又存在復雜的悖論因素,民眾主觀上的幸福感并未因客觀物質的發展呈現出與之相應的提升,這無疑又構成了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困境。
基于個體的利己性和利他性研究更多是從主觀上探討主體對利益的追求,試圖從主觀層面去發掘個體對幸福感追求的內在動力。
二、利己性、利他性及其與幸福感相關性分析
(一)利己性與幸福感
利己性的重要代表馬基雅維利主義認為個體主義為達到個體的需求而充分利用他人來實現目的,利己主義者缺乏道德約束、缺乏對人情社會的情感約束。簡言之,馬基雅維利主義是提倡自我為中心而不顧及他人利益。因此本部分將用馬基雅維利主義來衡量利己性的強弱。
從諸多的研究中可知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在近十年的學術研究中,工作滿意度和馬基雅維利主義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在銀行業、大型制造業的管理者和從業人員中表現尤為顯著。馬基雅維利主義越高,對個體幸福感的消極影響就越大,同時也會影響到整個組織中。在霍步曼等人的研究中發現管理人員如果存在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則會損害員工的正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員工的幸福感。[3]此外,亦有相關研究者從激勵措施、選拔機制、員工福利等方面探討了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均認為馬基雅維利主義有損員工的幸福感。
從現有的文獻中可知馬基雅維利主義對幸福感的影響主要集中于工作和經濟組織框架領域,亦存在少量實證研究探討了利己性和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奧利佛研究認為利己性與幸福感之間呈現出負相關的關系,利己主義越嚴重,民眾的幸福感會越低。[4]
基于上述研究,論文認為利己性與幸福感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
(二)利己性和利他性
利他性具備自愿原則、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的特性,理論上與利己性存在相悖關系,利他性水平與利己性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具備高社會責任感、擁有正確三觀的利他主義者與從極端自私的個人目的出發的高利己主義者呈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群體態勢,尤其表現在二者在人際關系和社會責任方面。利他主義者呈現出正相關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際關系;利己主義者呈現出負相關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際關系。
基于上述研究,論文認為利己性與利他性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
(三)利他性對利己性和幸福感關系的中介作用
利他性盡管具備自愿原則和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的特性,但是獲得利他行為幫助的個體往往能夠收到愉悅,而利他主義者往往也收獲到自我價值的肯定。在主流的研究理論中可知,利他性與主觀幸福感的獲取存在明顯的相關性。2016年王艷輝等學者對39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研究顯示利他性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即為利他主義者在幫助他人過程中能獲取幸福感,受到幫助的個體也能收獲到幸福感。[5]
從目前的研究論述中,學者們多從社會責任和提高人際信任程度作為研究重點。研究主流結果認為社會責任感高的利他主義者往往幸福感更加強烈,而這種幸福感的獲得往往與個人的經濟地位無關;徐映梅和夏倫發現,在人際關系中認為大部分人是可以信任的群體幸福感較強,而認為要多多提防他人的人幸福感較弱。[6]
因此,論文認為利他性與幸福感呈正相關關系。
本文認為利他性與幸福感呈正相關,且從上述學者研究中可知,利己性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可能存在利他性進行傳導,因此基于這部分分析,利他性對利己性和幸福感關系起到了中介作用。
三、結語
目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轉型過程中諸多社會問題表現出的利己和利他關系很容易通過網絡渠道擴散。經濟資源約束條件和網絡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效用最大化的思想往往能夠帶來更多的外部物質條件,但當公平、正義、利他等非物質追求放置在效用最大化的范疇中,甚至為了效用最大化將其棄之不顧,“精致的利己主義”隨之出現,在網絡信息時代,這類“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往往通過看似有理有據的說辭贏得部分民眾認可,使“利己主義”更加泛濫。但是對于絕大部分個體而言,幸福感的獲取絕非來源于單一的物質世界,更多的是來源于內心世界,諸多的研究已經表明利他者獲取幸福感比利己者獲取幸福更加容易。對于利益的狂熱追求不僅不會讓個體獲得幸福,而且還會損害他人的幸福感。不著重個體利益,更加注重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利他主義者更容易獲得幸福。這或許是目前存在的“收入——幸福”悖論窘境的合理解釋。
每一個個體都希望獲得幸福,論文基于此探討了利己、利他和幸福感的關系,梳理了相關研究論述,結論認為構建合理的利己利他主義觀,培養低利己、高利他的個體,幫助其獲得更高的幸福感,緩解由此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因此,從個人角度而言,個人應克制自身益發膨脹的利己性,著重發展利他性;從政府和社會角度而言,應加強相關監管和宣傳,弘揚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胡石清,烏家培;從利他性到社會理性——利他主義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綜合觀點[J];財經問題研究;2009年第6期
[2]田國強,楊立巖;對“幸福——收入之謎”的一個解答[J];經濟研究;2016年第11期
[3]陳真;霍步曼心理學利己主義和倫理學利己主義探析[J];求是學刊;2015年第3期
[4]張紅鳳;社會行為的進化:個體與群體選擇——演進經濟學對“人的利己性”的反思[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5]王艷輝;校園氛圍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6年第8期
[6]徐映梅,夏倫.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一個綜合分析框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