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
創新的影響因素是近年來學者的研究熱點,眾多學者從企業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多角度對創新的影響進行研究。外部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補貼、財稅政策、金融市場、融資約束等。孫早等(2019)認為與企業的創新活動能夠匹配的人力資本具有重要作用,從政府培訓補貼的角度進行研究,發現政府補貼能夠提高高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存量,進而提高企業使用先進技術和機器設備的能力,增強企業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意愿,從而有助于企業技術創新; Waegenacre等(2012)研究發現,企業將生產活動由高稅率的國家轉移到低稅率的國家,對企業創新活動產生了正面影響。Paul等(1992)認為資本市場能夠從多個途徑獲取資金以分散和分擔風險,能夠投資一些信息不對稱和高風險的技術創新項目,從而獲取高回報率。張璇等(2017)認為信貸尋租和融資約束都能顯著抑制企業創新,當企業遭遇信貸尋租時,融資約束對企業創新的制約作用更強。
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管理層特征、融資約束等, 李文貴等(2015)重點研究股權結構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非國有股權比例與民營化企業的創新活動顯著正相關,其中個人和法人的持股比例更高的企業比外資和集體持股比例高的企業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更強。尹美群等(2018)研究高管激勵對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指出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中,較大的薪酬激勵正向調節企業的創新投入和公司價值的關系。姚立杰等(2018)研究管理層能力對創新水平和創新效率的影響,結果顯示管理層能力顯著正向影響企業的創新水平和創新效率。
2、債務融資對創新的影響
(1)債務融資與技術創新是負向關系
Himmelberg和Petersen(1991)研究發現,企業股東及債權人由于相關信息傳導和接收中帶來的信息不完全、不準確和不及時導致企業的創新投資與財務杠巧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Hall(1992)則發現在企業財務杠桿率與R&D支出之間,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Hadlock和Pierce(2009)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的負債率越高,則意味著其再融資的成本越高,融資約束也就越嚴重,繼而影響到企業的創新。孫早(2016)等基于戰略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了融資結構與企業自主創新存在關系,其中債權融資企業的自主創新具有抑制作用 。鞠曉生(2013)等認為,企業的融資約束越強,資產負債率則越高,嚴重抑制著企業的創新活動,營運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企業創新的投資波動。王宇峰(2014)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的研發投入由于面臨債務的融資約束,使得債務融資比例與企業創新呈負相關關系,其中長期借款與短期借款相比,對研發投入的抑制作用更強。
(2)債務融資與技術創新是正向關系
Rose(1977)指出具有較高價值的企業會采取高杠桿戰略來傳遞積極的信號,從而緩解外在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Grossman和Hart(1982)認為,資產負債比例較高的企業,其經營管理者為減輕企業破產的壓力格外勤勉付出,這會給企業提供相對優異的投資判斷。Aaboen et al.(2006)基于對瑞典的小型高興技術企業的研究,發現大多企業融資主要來源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債務融資,進一步表明了增加企業債務融資,會促進其創新投入的增加,且創新投入是能夠提高企業長期贏利能力的。呂民樂等(2010)基于汽車與機械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究發現由于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不同,得出了與主流理論不同的結論,企業負債率與研發投入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鞠曉生(2013)等研究企業不同的融資來源對企業創新的影響,認為銀行貸款對企業的創新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對中央級國有上市公司的創新的長期投資水平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3)債務融資與技術創新是非線性關系
Sungcheon Kang(2004)研究發現資產負債率與研發強度呈U型關系。債權人與股東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研發失敗了,債權人承擔大部分損失,股東則承擔有限的損失;研發成功了,股東會得到遠遠超過負債的其余受益。Casson,Martin,Nisar(2008)發現資產負債率與研發存在著倒U型關系,研發強度較高的企業比研發強度低的企業擁有更低的資產負債率。Wang,Thornhill(2010)則對37家石油企業進行研究發現可轉換證券的使用和關系債券的使用均成倒U型影響。趙自強等(2008)從高科技產業和非高科技產業兩個方面進行研究發現公司負債與其研發投資存在非線性關系。結果顯示,在非高科技產業中,公司負債與研發投入呈U型關系,而在高科技產業中,這種顯著關系并不存在。高艷慧和萬迪防(2011)研究發現金融貸款比例與研發效率呈倒U型關系。王玉澤等(2019)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及創新風險三個維度研究企業杠桿率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發現企業杠桿率與創新投入、創新產出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與創新風險的影響則呈"U型";且由于存在企業異質性,杠桿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有所不同。
3、產權性質與技術創新
董曉慶等(2014)認為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由于存在尋租活動導致出現創新效率損失問題,通過遏制國企尋租活動可以提高國有企業的創新效率。溫軍等(2012)基于中國制度背景下,研究機構投資者對企業性質與技術創新關系的調節作用。研究表明,由于國有企業經理人市場不具有競爭性且經營目標多元化,作為公司外部治理監督機,機構投資者制的話語權有限,其創新其創新效應難以有效發揮。肖興志等(2011)等通過SFA模型測算出企業的創新效率來研究不同的產權結構對創新效率的影響不同,結果表明非國有產權結構對企業的創新效率具有促進作用,國有產權結構對企業創新效率具有抑制作用。肖興志等(2014)構建了企業社會資本投資和研發創新投資決策模型,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資本投資的多少取決于政府干預能力,而非市場競爭程度,政府補貼扭曲了企業投資行為;企業社會資本投資減弱了政府補貼鼓勵創新的效果。申小林(2001)認為國企的經理層大多缺乏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及風險意識,研發創新能力不足。
參考文獻:
[1]Waegenacre,A. ,R. Sansing and J. Wielhouwer (2012):“Multinational Taxation and R&D Investments”,Accounting Review,87,1197-1217
[2]孫早,肖利平.融資結構與企業自主創新——來自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03):45-58.
[3]張璇,劉貝貝,汪婷,李春濤.信貸尋租、融資約束與企業創新[J].經濟研究,2017,52(05):161-174.
[4]李文貴,余明桂.民營化企業的股權結構與企業創新[J].管理世界,2015(04):112-125.
[5]尹美群,盛磊,李文博.高管激勵、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基于內生性視角的分行業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8,21(01):109-117.
作者簡介:
王文娟(1993年1月),女,漢族,山西省應縣 ,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財務理論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