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剛
摘 要:本文分析了徽州建筑裝飾文化藝術,包括徽州建筑組成部分的典型裝飾特征,比如馬頭墻、粉墻等;徽州建筑裝飾技藝與工藝特征。
關鍵詞:建筑;裝飾;文化藝術
徽州建筑中有很多特色的精美裝飾藝術,其建筑裝飾細節包含著很多特定的審美情趣,其中從屋外到屋內,從地面到屋頂,在不同的空間內,徽派建筑裝飾藝術集木雕、磚雕、石雕、彩繪于一體,其精致程度令人為觀止,無與倫比。徽州建筑中的每個建筑的每一部分都被工匠們充分運用,盡善盡美地設汁和制作,從而創造出自身獨特的經濟、文化基礎。
1.徽州建筑組成部分的典型裝飾特征
1.1馬頭墻
在徽州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就是馬頭墻,其不僅是徽州建筑藝術的代表,更反映了徽州建筑的特征。由于徽州山多地少的地理條件限制,徽州的建筑多向空中發展,徽州民居以兩層建筑為多,呈立體式結構且多采用磚木結構。雖然這樣取材自然,有效提高了房屋的承重性和穩定性,但是磚木結構的防火性較差,再加上居民房屋之間緊密相連,密度較大,所以防火是很迫切的需要。因此徽州樓房四周專門砲以高過屋頂的磚墻,俗稱“封火墻”,其墻角略有翹起,呈可以讓相鄰的房屋在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到防火的作用,因其形狀為馬頭狀,故又稱“馬頭墻”。
馬頭墻為階梯狀山墻,構造大都超出屋面而遮蔽屋頂,由墻體、建筑的拔檐、朵板、操頭部分以及馬頭墻脊三部分組成,輪廓作階梯狀,脊檐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馬頭墻的構造隨著建筑屋面的坡度而設,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墻頂挑三線排檐磚,上覆小青瓦,并在每只躲頭頂端安裝搏風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種蘇樣“座頭”(“馬頭”,有“鶴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數種。“鶴尾式”,如圖所示,即雕鑿一似喜鶴尾巴的磚做為座頭;“印斗式”,即由奮燒制有“田”字紋的形似方斗之磚,但在印斗托的處理上又有“坐斗”與“挑斗”兩種做法;“坐吻式”,如圖所示,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鰲魚、天狗等獸類。也有“金印式”或“朝筋式”。多檐變化的馬頭墻高低錯落,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通常三階、四階更常見,而疊數最多的可以達到五疊,這種類型被稱為“五岳朝天”,是馬頭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徽州建筑的磚墻墻面都以白灰粉刷,墻頭用青瓦兩坡墻檐加以覆蓋,白色的墻青色的瓦,更顯得明朗而雅素。其中,在較為聚集的民居村落中,馬頭墻錯落有致,與靜態的房屋產生鮮明的對比,一靜一動,長短相間、高低起伏的馬頭墻遠遠望去就像萬馬奔騰,充滿生氣。
1.2粉墻
“粉墻”也是徽州古民居建筑組成部分的重要裝飾特征,其“粉墻黛瓦”通常就是被用來形容徽州建筑的特色。眾所周知,中國的封建社會有著很嚴格的階級等級制度,在服裝的穿著上和民宅上,都不能采用豐富的色彩,特別是黃色,因為徽州地區根據當時的傳統審美文化的要求,其村落的建筑都是呈現出灰白的基調,相較于金碧輝煌的裝修,徽州建筑素雅的氣質更能體現出徽州地區不同的文化和審美內涵。徽州建筑的墻壁封閉而高大,并且采用“雙墻”,正是這雙墻使室內和室外形成了一個空間的過度,使居民房屋冬暖夏涼,具有很好的保溫效果。由于院南地區多雨潮濕,出于防潮功能的需要。抹生石灰可以使墻壁大量吸收空氣里的水分,從而保持建筑物墻體的干燥,避免因雨水沖刷導致墻體坊塌。素雅的灰白墻面、墻體的設計髙低錯落有致、張池有度,頗有一番人與自然和諧相容的境界。
2.徽州建筑裝飾技藝與工藝特征
徽州建筑從外部到內部,從地面到屋頂,無一不是融合著磚雕、石雕、木雕、彩繪,其精致程度只能用“無與倫比”來形容。工匠充分運用建筑的每一個部件,完美的設計和制作徽州建筑細部——三雕及彩繪,體現人們的山水情懷和對耕讀文化的解讀以及對吉祥如意的美好追求,從而借此傳達儒家文化精神,創造出包含特定審美情趣的徽州建筑裝飾藝術特色。
2.1三雕
徽州建筑三雕,即木雕、磚雕、石雕,是徽州古代建筑長期使用的一種裝飾手法,其分布范圍之廣,遍及徽州舊轄之款、休、黟、績、祁、婺縣;其歷時之久,由明而清直至民國,持續六、七百年。“無宅不雕花”,徽州城鄉凡有建筑處,都可看到匠師的三雕藝術。數以萬計的住宅、祠堂、牌坊、園林成為“三雕”藝術的載體,其將裝飾藝術與建筑結構融為一體,是徽州建筑裝飾藝術表現的重要形式。同時三雕藝術又使徽州建筑的風貌更具地方特色,它們是民間情趣與文人情趣的完美結合,既反映了新安理學的影響,強調了社會教化功能,同時也將審美中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倫理自然融合。徽州三雕中這種極富裝飾、稚拙天真的藝術造型,融匯了秦漢以來中原文化民間藝術的優秀傳統,同時又吸收了徽州地域文化豐富營養,因而產生了既玲瓏剔透,又清新雅致的獨特面貌,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朵奇跑。
2.2木雕
徽州山地叢奧,林木資源豐富,為木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材料,從而使木雕匠人的聰明才智得以淋滿盡致的發揮。木雕是徽州三雕中數量最多、應用最為廣泛、題材最為豐富的一種。徽州木雕,一般都采用名貴的木材,不施以色彩,旨在凸顯原木的原始色澤和紋理,從細節上使雕刻更為生動,這與徽州人注重內質、文化審美意識內斂息息相關,因此在建筑上更加重視室內裝飾,強調外樸內華。根據其木雕部位的不同,主要分為大木雕即建筑承重部位的木雕和非承重部位的木雕兩大類,其技法多有雕、琛、鏤、刻、易、嵌等。根據雕刻部位的不同,技法也不盡相同,如窗下欄板、天井周圍則多以浮雕為主,多雕刻花鳥、故事等;而在梁托、雀替、斗拱以及月梁上的靈獸蝙蝠等則以圓雕、透雕為主,更顯栩栩如生。如休寧縣陳霞村一座清代民居,月梁上刻“雙獅搶繡球”,四周雕花烏相襯托,左右對稱,盡用圓雕、透雕手法。又如龍川胡氏宗祠木雕之多,藝術之精、布局之妙、內涵之廣,為“木雕藝術廳堂”,可與北京故宮相娘美,精華之處比故宮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龍川胡祠有中國“古祠一絕”之譽。
徽州木雕的主要表現形式多以戲劇、傳說、花鳥等圖案表達。如歡縣斗山街許氏民宅,是二進三開間堂屋,建于清初,前堂廂房的窗欄木雕,刀工精細、形象逼真,且富于含蓄,窗欞上的“八仙圖”無八仙人物像出現,僅雕有鐵拐李的萌盧、漢鐘離的陰陽寶扇、張果老的漁鼓、何仙姑的荷花、藍采和的花籃、呂洞賓的寶劍、韓湘子的竹笛和曹國舅的檀板,乃用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并襯之以琴棋書畫,是謂之“暗八仙”。
用圓雕、透雕手法。又如龍川胡氏宗祠木雕之多,藝術之精、布局之妙、內涵之廣,為“木雕藝術廳堂”,可與北京故宮相娘美,精華之處比故宮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龍川胡祠有中國“古祠一絕”之譽。徽州木雕的主要表現形式多以戲劇、傳說、花鳥等圖案表達。如歡縣斗山街許氏民宅,是二進三開間堂屋,建于清初,前堂廂房的窗欄木雕,刀工精細、形象逼真,且富于含蓄,窗欞上的“八仙圖”無八仙人物像出現,僅雕有鐵拐李的萌盧、漢鐘離的陰陽寶扇、張果老的漁鼓、何仙姑的荷花、藍采和的花籃、呂洞賓的寶劍、韓湘子的竹笛和曹國舅的檀板,乃用物喻人的手法暗示八仙,并襯之以琴棋書畫,是謂之“暗八仙”。在對面的門雕上,有九只活撥的松鼠,乃“九松圖”,取“松”與“孫”的諧音,故實為“九孫圖”。從這些木雕的隱示暗喻中,可以領略到徽雕別樹一巾只的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董琪琚,詹凱麗南北古民居中馬頭墻的風格比較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2]朱生東.徵州古村落民居建筑的文化心理解析[J].華中建筑,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