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昱含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開放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家為了更好的發展自身的開放型經濟,使其進入到更加深層面的發展中,因此國家對于開放型經濟進行了更加全面的布置,逐步完善了具有新內涵特征的開放型經濟新體系。進入新時代,我們將加快建設開放的世界經濟,同時繼續推進高標準的相關改革,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在新的時代中,有著新的要求,與之前的發展不同,在如今的時代中,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布置和完善,在世界上引導和全方位的部署開放型經濟建設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的兩個主要的任務和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它們,以便它們能夠相互促進和補充。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開放型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
一、逐步健全: 對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回顧
(一)新形勢: 我國對外開放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
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深化,中國傳統的增長勢頭已經減弱。高層次的知識和更加系統的管理方式等等因素占據了國際產業鏈的頂端,國際的分工更加的詳細,向著產品內部的進行深層次的發展。而我們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與之競爭的優勢卻十分不足,如簡單的勞動力、土地資源等因素,降低了它們對產品價值的貢獻。 [1]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限,中國的商業環境仍需改善。城鄉市場壁壘、區域行政區劃等問題依然存在。市場準入的“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尚未消除。稅收、融資和物流成本仍然很高。國際經濟貿易規則趨于高標準,中國對外開放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TPP、TTIP等由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投資貿易協定暫時擱置,但它們倡導的高標準經貿規則,如“競爭中立”、“國有企業”、“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客觀上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成為大勢所趨。從長遠來看,更高的標準和更廣泛的投資和貿易規則將逐漸成為主流。如果處理不當,他們將在規則重建中被邊緣化。[2]
(二)新成效: 我國開放型經濟發生體制性變革
開放發展的新概念已經確立。開放已被確立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其在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已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和水平。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加快大海關體系改革,加大通關便利化。從2015年到2018年,中國連續三年保持世界最大商品貿易國的地位。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2014年的15.8%上升至2018年的24%。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服務貿易國和服務外包國。2018年,中國在國際市場的出口份額升至約26.8%,創歷史新高。外貿結構調整也取得積極成果,外貿發展新勢頭正在積聚。
建設積極的全方位的世界經濟管理新制度。“一帶一路”是我國的經濟政策,“一帶一路”的建設更好的幫助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通過構建和完善二十個國家的經濟貿易平臺,使得亞太自由貿易區在亞太經濟組織的幫助下形成,我國和其余的金磚國家在經濟上不斷達成交易,合作不斷向著更加深層次發展,我國在國際經濟貿易體系規則的制定和完善中不斷的表現,努力的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經濟貿易平臺,在治理世界經濟規則制度中努力的爭取更大的權利,為我國的開放型經濟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3]
(三)新特征: 我國開放型經濟蘊含新的體制性內涵
全新的市場資源分配制度的構建。我國的市場在統一和開放上形成了主要的矛盾,其不統一表現在國內市場不統一和國外市場的不統一,就目前而言,世界經濟貿易的核心規則在于經濟市場的規則,它的本質就是決定市場的資源走向,在配置方面,擁有著決定大權,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的經濟運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近年來,國家積極探索和努力建立符合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的管理模式,形成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推動國際經濟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索和界定政府和市場的角色界限,強調政府不僅要盡量減少企業的行政干預,還要發揮更好的引導和服務作用。國際合作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國際合作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加速形成。
(四)新目標: 我國開放型經濟仍需深化體制性構建
改革可以解決很多關鍵性的問題,充分的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就目前而言,對我國進行經濟改革造成影響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在一些領域中還是會出現壟斷的現象,其中壟斷主要包括主動壟斷和被動壟斷,而主動壟斷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第二就是一些稀有的商品價格完全違背了市場的走向。
我們需要進一步積累發展勢頭,加快建設強大的貿易國。有必要通過進一步的制度和機制建設來培育新的外貿競爭優勢。第一,在企業成本過高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貿易的自由化上下功夫,比如說提高經濟貿易的自由化,降低企業的貿易成本。第二就是在新的優勢培育上要注重發揚良好的方面和拋棄不好的方面,處理好之間的關系紐帶,進一步發展新的貿易方式,制定新的,更有效率的模式來實現價值鏈的重組和攀升。
二、水到渠成: 我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內在邏輯
(一)提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歷史與時代背景
在人類不斷進步的歷史上符合其發展趨勢,開放在世界的經濟發展潮流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經濟的不斷發展體現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從1500年到1800年間,世界的貿易在一年中增長率僅僅只有百分之一,然而,在18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貿易的年增長率已經有所增長,從百分之一增長到了百分之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迎來了經濟貿易的春天,由于關稅壁壘的大幅減少,世界貿易的年增長率超過了10%。
以滿足經濟全球化的新的客觀需要。最近幾年,世界的經濟進入了疲倦期,開放型經濟的提出解決了全球經濟的曲折發展,引導世界經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新的經濟領域中,符合我們人類不斷進化的歷史。第一,世界基本的經濟特征是全球化,但增長動力的缺乏使經濟增長長期“低迷”。自1961年以來,世界經濟平均年增長率每十年下降5.3%、3.8%、3.1%、2.8%和2.5%。特別是過去五年,經濟增長率一直徘徊在2%-3%的低速區間,傳統的方式逐漸的對經濟影響越來越弱,拉不動經濟的發展。第二,雖然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的經濟不斷增長,讓經濟處于一種蒸蒸日上的現象,但也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如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擴大。
(二) 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內涵和特征
自2018年以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理念的提出,其內容強調開放、寬容、普遍利益、平衡和雙贏的理念。這是開放世界經濟的核心理念。一是中國在世界經濟理念的實踐,是一種在中國流行哲學的體現,命運共同體意識體現了“和而不同”、“堅持兩個目的并加以利用”的哲學。堅持“和諧最珍貴”、“寬容最偉大”的模式,和“天道和諧”相呼應的境界。第二,是國際經濟理論的一次重要的發展,與之前不同的一次創新,基于國家比較優勢的自由貿易將促進本國和世界經濟的增長。
三、一脈相連: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依存關系
(一) 兩者各有側重,有所區別、有所不同
構建以中國為基礎的新型開放經濟體系是促進中國對外開放和國內市場開放的制度安排,進一步的形成自身的優勢,在保證其自身的傳統優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后,培養新的優勢,保證開放型經濟的質量、效率和創新,促進中國從開放經濟向新經濟發展。開放的力量走向開放的力量。
推進以全球經濟為基礎的開放世界經濟建設,促進更廣泛的全球共同開放。所有國家的經濟在共同的時候都會前進,但在封閉的時候會后退。只有建立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我們才能突破各國在大小、經濟之間的差距,在國際上為所有的國家提供發展的機會,提高自身的經濟水平,努力的維護國際上的關系,使其保持民主化。
(二)兩者緊密相聯,互為依存、互相促進
開放的世界經濟是開放經濟新體系的延伸。從某種意義上說,開放的世界經濟是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新的開放經濟體系。我國的經濟立場就是對于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保持著反對態度,提倡合作共贏理念,維護自由、開放和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系,探索和完善全領域投資規則,也是為了推動世界建設。國家間共同發展和增長聯系的新體系。
開放的世界經濟是新的開放經濟體系的外部支撐。中國是開放型經濟,如果所有國家都對保護主義關上大門,中國對外開放的有效性將會大大降低。只有在共同開放的環境下,世界開放型經濟體制才能不斷的成長,實現合作共贏的局面。
開放經濟和開放世界經濟的新體系有助于建立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新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目的是通過開放促進改革、發展和創新。開放的世界經濟可以更好的解決目前世界經濟中比較嚴重的問題,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建設新型國際關系,保持良好的國際關系,以合作共贏為標準,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友好發展。
四、總結
在過去的五年里,中國新的開放經濟體系逐步完善。在新的時代中,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參與到開放型經濟的建設,同時,還要保持世界經濟在一個開放的局面,推動人類經濟發展。建設新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進中國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是發展的兩個重要命題,也是時代的要求。與此同時,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以進一步相互促進和補充。
參考文獻:
[1]閻學通,楊原著. 國際關系學分析.[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張向晨主編. 全球價值鏈理論與實踐[J].中國商務出版社,2016.6.8.
[3]羅伯特?艾倫. 全球經濟史[J].譯林出版社,2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