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思
摘 要:近些年來,以云計算及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而互聯網技術及信息技術的出現,催生了大規模的商業模式,互聯網新型業態層則是其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國對經濟新業態的研究時間并不長,基本處于初級階段。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國內外學者仍舊針對經濟新業態的理論爭論不休,其實踐與研究也是專家學者重點研究的問題,也就是說,經濟新業態始終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文章基于經濟新業態對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分析,借此明確經濟新業態的特征及性質,客觀分析其發展特點,以便系統的梳理與經濟新業態相關的內容,使其成為加快經濟及社會發展速度的內在動力,并為社會保障制度的貫徹與落實提供必要的支持。
關鍵詞:經濟新業態;勞動用工;社會保障制度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停止快速增長的狀態,開始進入漫長的恢復期。主要經濟體的生產總值不斷下降,經濟狀態雖然還在增長,但是增速緩慢,簡單地說,世界范圍內的經濟體都處于全面衰退的狀態。對于中國而言,也無法規避經濟全球化及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在經濟新業態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呈現出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這與社會保障制度及勞動用工之間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總之,在經濟新業態的影響下,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制度會面對諸多全新的問題。要想使其滿足社會發展的訴求,必須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針對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展開的探究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可以說為新業態下的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制度指明了路徑。
一、經濟新業態下勞動用工相關問題研究
(一)勞動用工現狀
2014年,某網站以人群特征、生存現狀及職業發展方向為指標分析了經濟新業態下從業者的狀態,并利用所得數據發布《2014年O2O自由職業者分析報告》。據權威調查顯示,在經濟新業態的背景下,勞動用工形式在傳統的勞動用工基礎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部分學者為細致的研究勞動者及勞動用工形式而借鑒了自由職業者、虛擬員工及零工經濟等多個概念。例如,有學者在2009年結合零工經濟對新業態下的經濟形態進行了描述,將其界定為全新的經濟領域,有較少的自由職業者構成,工作量并不固定,從業人員仍舊需要簽訂合同,合同簽訂對象主要為網站或者應用程序。還有學者認為,在經濟新業態下,工作與職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工作與雇傭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呈現出逐漸分離的狀態[1]。近些年來,平臺經濟的發展速度大幅提升,新型的自雇勞動者也是在此種背景下出現,增長速度迅猛。要想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必須充分了解并掌握自雇來重組的概念,維護其合法權益,明確其法律淵源,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管理支付勞動者上面的政策,經過一定的內化后,為我國的勞動用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豐富管理機制。
(二)經濟新業態給勞動用工帶來的影響
在經濟新業態的影響下,勞動用工形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不再沿用傳統的勞動用工形式,但是新的勞動用工也面臨諸多難題,突出表現為責任界定及政策監管等。從平臺企業角度而言,法律及責任界定不清的問題始終是其重點問題。但是對于從業者個體來說,無法明確的勞資關系及平臺征稅收繳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經濟新業態下,勞動用工的就業形式發生的重點變化,致使市場風險大幅增加,不穩定的收入、需求變動及價格變動的沖擊,給勞動用工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經調查發現,在平臺經濟發展的同時,勞動關系的穩定性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這也是引發勞動爭議問題的直接因素,嚴重時有可能出現群體性事件。簡單的說,在平臺經濟的背景下,勞動關系整體靈活化趨勢與傳統勞動關系之間的對比效應相當鮮明,這給績效評估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阻礙,致使勞動法規的落實難度不斷增加。即便是在處理異地服務的勞動爭議時,也會面臨諸多問題。有學者以專車服務企業為例對經濟新業態下的勞動用工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在新業態經濟的影響下,專車服務企業面臨的主要難題就是如何界定共享企業與專車司機之間的勞動關系,這會直接影響甚至左右配套模式與監管措施的制定[2]。
無論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著名的Uber司機平臺勞動糾紛案件,還是北京e代駕對勞動關系的確認,都可說明在新業態經濟下平臺與從業人員之間的復雜關系。很多研究者已得出如下結論,在新業態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并未明確的處理與從業人員之間的關系,給勞動用工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專車司機也存在用工關系過于模糊的問題,有學者從專車產生的影響及專車運營合法化兩個方面入手,分析了專車司機與平臺之間的勞動關系。當前,并沒有明確的律法用于規定專車勞動用工,這給相應案件的審理帶來了極大的難題,很多類似案件存在較大的爭議。一部分學者認為,現階段企業與從業者之間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關系,應對其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而合理判定平臺與從業者之間的勞動關系。還有學者認為,理應利用互聯網思維對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剖析,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決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判定從業者與勞動平臺之間的界限。
二、經濟新業態下社會保障制度相關問題研究
科學技術及信息技術的大力發展,給傳統意義上的市場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運行方式隨之發生改變,這對社會保障制度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僅要考慮到市場發展現狀,還要在技術及業態方面做好革新。當前,如何在新業態經濟下建立全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協調從業者與新業態企業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各界學者重點研究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傳統的框架模式已經無法用于新業態的社會保險制度當中,其用工模式將不會受到約束,必須要對社會保障體制進行創新與改革,打造現代化的社會保險體制,從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等多個方面共同入手,建立全新的制度框架,發揮制度的作用,約束社會保險制度,提升其兼容性[3]。分享經濟的平臺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做出適當的改變,突出表現為用工策略。部分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給予了勞動者越來越大的權限,一般情況下,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自行選擇所屬身份,而不是對其進行統一的規定。從屬供應商就是在此種背景下出現,該種類別的身份介于雇員與供應的之間,是全新的勞工類別,該種做法在以德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國家中已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當前,只有少數從業者參與到社會保險當中,這些人帶有一定的共性,均表現為受到職業傷害,醫療康復及社會養老問題突出。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結合經濟新業態的發展趨勢調整政策,簡化實務、做好參保方式的創新與改革。在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新型用工模式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受到傳統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各項制度都需要進行重新的構思,例如工資支付制度、加班管理制度,還有社會保險制度等。此外,在全新的發展背景下,各級管理部門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正視經濟新業態帶來的挑戰。近些年來,社會保險基金不斷變化,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部分企業已經無法承擔社會保險基金帶來的負擔。共享經濟的發展與建設離不開社會保障體制的支持,因此對社會保障體制進行的創新勢在必行[4]。我國并沒有明確的制度正式劃分彈性用工關系及合理區別對待,這是現行勞動法律的缺失。為此應建立自由職業就業統計監測體系,并在原有基礎上做好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強化社會保險制度,以便就業人員可以更加靈活的制度面對經濟新業態帶來的挑戰。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無論是勞動用工,還是社會保障制度,都在效率化及智能化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并朝向集約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在新經濟新業態下,社會保障制度及勞動用工仍舊處于初步階段,各項理論尚未成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雖然針對新業態下的勞動用工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但是受到單一的案例及傳統的模式影響還是有所欠缺,無法滿足經濟新業態提出的要求。要想全面了解并掌握新業態下的勞動用工,必須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問題進行細致的研究,掌握新業態的特點,明確經濟新業態給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制度帶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制定恰當的對策,加快勞動用工社會保障制度和經濟新業態的對接速度,更好地發揮新經濟的活力與優勢,縮短其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問清泓.共享經濟下社會保險制度創新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9,240(01):91-103.
[2]關博,朱小玉.新技術、新經濟和新業態勞動者平等參加社會保險的主要制約與建議:基于320名“三新”勞動者的典型調研[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35(12):90-96.
[3]徐春燕.經濟法視野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研究[J].稅務與經濟,2016(1):42-45.
[4]趙宇婷.現行法律制度下農民工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