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詠春
摘 要:貨幣政策以及金融穩定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當前的貨幣政策與金融環境,在此基礎上對全球經濟發展特點以及我國貨幣政策與金融風險進行了重點論述。
關鍵詞:貨幣政策;金融穩定;風險研究
1我國貨幣政策與金融環境分析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我國貨幣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貨幣政策核心內容是價格穩定,所有貨幣政策基本上是以價格穩定作為總出發點;二是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中央銀行具有獨立地位,不受其他部門的干涉;三是在市場流通交流的基礎上來保持通貨膨脹的穩定;四是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信貸指標以及貨幣指標的影響;五是對于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短期需求,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起到促進作用;六是貨幣政策的制定只是針對資產價格破裂,而不考慮資產價格上漲。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國積極調整貨幣政策。這些調整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從長期發展角度來說為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容易造成金融結構的失衡以及波動。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可以對通貨膨脹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如果長期采用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容易給信貸及資產都帶來巨大的風險。貨幣政策對于信貸以及資產的重大影響,也是貨幣政策導致金融失衡的主要原因。這就要求國家政府在貨幣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需要充分全面考慮可能引發的金融失衡問題,針對可能出現的金融失衡問題,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降低金融結構失衡發生的概率[1]。之所以對金融失衡問題進行提前預防,主要是由于貨幣政策所導致的金融失衡問題在后續的處理過程中無法通過宏觀審慎監管進行彌補,這也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給我國貨幣政策所帶來的重要啟示。在經濟繁榮時期,應該對貨幣政策逐漸收緊,進而對金融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起到保障作用。雖然貨幣政策的收緊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但是貨幣政策收緊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因此貨幣政策收緊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對于金融行業發展來說,央行也應該提前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有效防止金融行業的發展偏離正常的軌道。在金融干預的過程中,央行應該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綜合干預,并且應該基于金融行業的發展形勢以及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采取相應的手段,保障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全球經濟發展特點分析
現階段全球經濟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難以準確衡量市場價格;二是通貨膨脹具體表現為價格逐漸上漲,采用核心居民價格消費指數對貨幣政策進行衡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進而導致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容易引發金融風險;三是金融市場投機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及生產者物價指數具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初級產品的投機行為容易引發金融危機。目前在國際范圍內,核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對通貨膨脹進行衡量的主要指標,但是由于核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衡量的滯后性,導致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中可能同時存在價格穩定與金融失衡,背離了金融穩定與價格失衡之間的關系,對傳統的價格穩定保障金融穩定理論提出了嚴峻的考驗[2]。多年以來國際上普遍認為穩定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及核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具有沉錨效應。但是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之后,相應的貨幣政策來不及及時進行調整,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隱性通貨膨脹以及資產價格的泡沫,進而造成了金融結構失衡。在金融結構失衡的大背景下,產出結構、信貸總量以及資產價格之間又可能同時存在。
金融行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因此金融行業的穩定對于我國經濟各個行業的發展均具有積極的保障作用。而如果金融結構發生失衡,將會對我國各個行業領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近些年我國經濟以及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已經滲透到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方方面面和各個角落。因此金融結構失衡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將會造成巨大的打擊,甚至導致經濟發展的停滯以及倒退,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經濟的發展起到抑制作用。除此之外,金融結構失衡與貨幣不穩定之間也存在密切關系,這就要求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金融結構失衡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金融結構失衡所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之后,我國已經逐漸意識到宏觀審慎監管對于金融穩定的重要意義,并不斷加強對宏觀審慎監管的力度。國家貨幣政策的優化調整可以對金融整體進行引導規范,但是對于局部發展領域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宏觀審慎監管可以有效彌補貨幣政策的不足。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之后,我國陸續采取了一系列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對策,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穩定作用,可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的重要性。國家貨幣政策對于金融行業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而宏觀實現監管也能夠有效降低金融行業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此通過對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的有機組合,共同作用于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有助于保障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性。
3我國貨幣政策與金融風險分析
通過貨幣政策制造短期的經濟繁榮,往往要付出長遠的金融穩定作為代價。比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以及臺灣等地區為了保持經濟在短期內的繁榮穩定,在較長時間內采取了低利率政策。低利率政策對于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不久之后導致了日本和臺灣的經濟崩潰,日本以及臺灣經濟在長時間范圍內均處于停滯狀態。對美國經濟發展史進行分析也可以看到,低利率政策總是與經濟泡沫相伴,低利率政策或者帶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或者帶來股票價格的泡沫,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低利率與金融風險之間的特殊關系。基于上述分析,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低利率現象可能會導致金融失衡,成為引導金融風險爆發的導火線[3]。但是當前人們對于利率的影響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出現一些偏頗。整體來說,低利率政策會導致金融行為的過度發展,金融機構為了不斷提高收益水平,積極尋求高風險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以歐美等世界發達國家為例,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前,這些國家一直保持著相對較低的利率政策,歐盟國家和地區實際利率水平基本上為零,而美國的實際利率水平已經成為負值,這些因素導致了歐美資產價格的過度上漲房以及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最終導致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
所以正是由于人們對低利率政策風險的忽視,才導致了利率政策的偏頗。低利率貨幣政策引發金融風險的渠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估值效應和低利率收入,會增加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二是低利率會促使金融結構過度追求經濟效益,進而容易導致金融風險。除此之外,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與人們的投資消費和預期偏好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傳統貨幣政策基本不考慮利率的重要性,主要考慮價格的穩定,因此忽略了利率對于金融穩定性的影響。而事實證明,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低利率貨幣政策與資產泡沫化之間具有密切關系,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低利率貨幣政策下,金融機構往往會不顧金融投資風險而過度追求金融投資收益,這樣增加了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在歐元區國家同樣如此,銀行利率與金融風險發生概率之間存在負向相關關系。如果長期采用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貸標準,進而導致金融產品收益下降,進而會讓社會投資者錯誤的意識到金融市場的風險較低以及經濟發展樂觀。
3我國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內涵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理解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對于金融失衡出臺貨幣政策,不如宏觀審慎監管效果更為顯著,這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為了保持金融結構的穩定,需要犧牲部分產出作為代價。但是從本質上來講,金融穩定與產出穩定之間并沒有根本性的沖突,不同機制下的金融結構失衡需要采取不同的糾正措施,金融系統中的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產生,都會對產出穩定帶來巨大影響,包括產出的規模以及產出的水平,可見產出穩定和金融穩定都需要貨幣政策的穩定。
整體來說金融穩定、貨幣穩定以及產出穩定資金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三者之中任何一方保持穩定都會對其他兩方的穩定產生積極的影響。而貨幣政策的穩定性以及宏觀審慎監管的實施均有助于保障金融行業的穩定性。而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之間具有各自的作用,不能進行代替,如果僅利用貨幣政策對金融結構失衡進行調解,通常來說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并且會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產生誤導。
參考文獻:
[1] 張偉, 董偉, 張豐麒.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對支付、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J]. 上海金融, 2019, 462(01):61-65.
[2] 吳迪. 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基于異質性商業銀行的宏觀經濟模型研究[J]. 江蘇社會科學, 2018(1):95-103.
[3] 趙恒. 基于金融穩定的貨幣政策框架:理論與實證分析[J]. 現代營銷(下旬刊), 2017(7):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