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旺 趙戰勇
摘 要:通過對法定數字貨幣本質、技術架構選擇、發行框架和監管體系等的研究分析,并從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模型對M0使用數字貨幣替換后,如果從當前時間開始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經過15-20年的時間,法定數字貨幣在流通領域中可能占據半壁江山;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5-20年的時間,法定數字貨幣在流動領域中將有可能占據三分之二;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定數字貨幣在未來將成為主流的貨幣形式。
關鍵詞:數字貨幣;傳統貨幣;大數據融合
一、什么是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信用社會和信用體現的建立和完善的時代,產生的一種貨幣表現形式,具有貨幣的一切屬性,是對傳統貨幣形式的繼承和發展,是具有一串加密、防篡改、可發行、可追溯、可回收、可銷毀、可進行數字簽名等操作的數字串。
數字貨幣從廣義上來分,可以包含電子貨幣、私有數字貨幣、法定數字貨幣。電子貨幣不是完全的數字貨幣,私有數字貨幣,不是國家統一發行,不具有國家信用創造。從狹義上來說,數字貨幣只能包含法定數字貨幣。那就是由國家央行統一發行的數字貨幣,由國家信用創造。
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
(一)法定數字貨幣發行體系設想
作為法定數字貨幣必須由國家主權保障,國家信用創造。數字貨幣在設計時必須由央行主導,在保持傳統貨幣發行的同時發行以加密算法為基礎的數字貨幣,可以對我國M0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由數字貨幣構成替換,M2中除去M0的部分可以根據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一次性替換和分步驟替換,或者保持現有的商業銀行賬戶模式[3]。為充分保障數字貨幣的安全性,發行者可采用安全芯片為載體來保護密鑰和算法運算過程的安全。
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總體框架可以描述如下:根據現行人民幣管理原則,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和回籠基于“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二元體系來完成,中央銀行負責數字貨幣的發行與驗證監測,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申請到數字貨幣后,直接面向社會,負責提供數字貨幣流通服務與應用生態體系構建服務。最終構建由央行、商業銀行、第三方機構、消費者參與的完整的數字貨幣生態體系,保證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回收全生命周期閉環可控[1][3]。
央行數字貨幣體系的核心要素為一種幣、兩個庫、三個中心[11]。數字貨幣:由央行擔保并簽名發行的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數字貨幣發行庫:人民銀行在央行數字貨幣私有云上存放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基金的數據庫。數字貨幣商業銀行庫:商業銀行存放央行數字貨幣的數據庫,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在央行數字貨幣私有云上。數字貨幣數字錢包:指在流通市場上個人或單位用戶使用央行數字貨幣的客戶端,此錢包可以基于硬件也可以基于軟件[3][11]。認證中心:央行對央行數字貨幣機構及用戶身份信息進行集中管理,它是系統安全的基礎組件,也是可控匿名設計的重要環節。登記中心:記錄央行數字貨幣及對應用戶身份,完成權屬登記;記錄流水,完成央行數字貨幣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登記[1][2]。大數據分析中心:反洗錢、支付行為分析、監管調控指標分析等[3]。
數字貨幣的發行與流通在央行數字貨幣體系中,有央行的數字貨幣發行庫、商業銀行的數字貨幣銀行庫和用戶端(如手機)的數字錢包組成,三者關系如下:根據數字貨幣發行總量,央行統一生成數字貨幣(即生產數字貨幣基金),存放在央行發行庫中;根據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的需求申請,將數字貨幣發送到相應商業銀行存放數字貨幣的數據庫,即數字貨幣從發行庫到銀行庫;用戶申請提取數字貨幣時,數字貨幣從銀行庫到流通環節,進入用戶客戶端的存儲介質中,即從銀行庫到用戶的數字錢包;在流通環節,數字貨幣實質是在兩個用戶各自數字錢包間進行轉移來完成支付,此時支付分為在線交易和離線交易[1][2]。
(二)法定數字貨幣替代傳統貨幣
由于央行數字貨幣在流通領域中主要是對M0進行替代工作,所以也應遵守現行所有關于現鈔管理和反洗錢、反恐融資等的規定。為配合反洗錢等相關工作,可要求相關機構就央行數字貨幣的大額及可疑交易向央行報告。同時,為引導央行數字貨幣應用于小額零售業務場景、不對存款產生擠出效應,避免套利和壓力環境下的順周期效應,可對其設置每日及每年累計交易限額,并規定大額預約兌換。現階段,M1和M2基于商業銀行賬戶,已實現電子化或數字化,可以一次性完成或者分布實施對M2中除去M0的部分替代工作。
當今時代,非現金支付發展繼續高歌猛進,2017年,國內商業銀行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375多億筆、金額202多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06%和28.80%。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2390多億筆、金額105多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6.53%和106.06%[7]。2017年非銀行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業務金額占網絡支付總業務金額的比重分別為26.9%和73.1%,這項數據2016年為51.6%和48.4%。2017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600多億筆,金額3750多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59%和1.97%。2017年票據業務下降趨勢趨緩,全國共發生票據業務2.56億筆,金額170多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2.79%和8.21%[7]。上海票據交易所建設在參與主體和票據交易電子化方面進展明顯,票交所新業態模式初步形成和發展。銀行卡業務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全年發生銀行卡交易1490多億筆,金額760多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41%和2.67%,全國銀行卡滲透率持續上升,達到48.71%[7]。移動互聯網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等非現金支付工具安全性提高、快速普及。
由于非現金支付業務迅速發展,金融科技的普及,終端受眾用戶的用戶習慣大規模改變,給法定數字貨幣發行帶來了便利。法定數字貨幣設計不僅注重M0替代,也可以對M1、M2進行替代,同時,根據近幾年非現金交易對傳統貨幣的影響,設計以下模式對傳統貨幣進行替換。
1.法定數字貨幣是對傳統貨幣M0的替代的靜態分析。即在以后的發展中M0 總量不變,每年5%的傳統貨幣被法定數字貨幣替換,傳統貨幣不可能完全消亡,在傳統貨幣數量為法定數字貨幣數量10%的情況下動態平衡。現階段在M0總量約為8-9萬億,討論預測方便M0以10萬億為例,初始年份為2020年。
到2067年,47年的時間替換基本完成。大概需要半個世紀,法定數字貨幣具有占主體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2035年左右,也就是15年的時間,法定數字貨幣已經占據半壁江山。
2. 法定數字貨幣是對傳統貨幣M0的替代的動態分析。即在社會的發展中M0 總量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傳統貨幣每年以1%的速度減少,M0每年增長的部分全部投放法定數字貨幣,傳統貨幣減少部分被法定數字貨幣替換,傳統貨幣不可能完全消亡,在傳統貨幣數量為法定數字貨幣數量10%的情況下動態平衡。現階段M0總量約為8-9萬億,討論預測方便M0以10萬億為例,初始年份為2020年。
到2080年,60年的時間替換基本完成。大概需要60年時間,法定數字貨幣具有占主體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概需要20年的時間,也就是2040年左右前,法定數字貨幣占比已經超過傳統貨幣,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無論從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模型對M0使用數字貨幣替換后,經過15-20年的時間貨幣數字化,也就是在2035年左右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候,法定數字貨幣已經在流通領域中占據半壁江山;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5-20年的時間,也就是在2050年左右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候,法定數字貨幣在流動領域中是三分天下有其二;隨著時代的發展,本世紀末也就是2200年左右,法定數字貨幣將成為絕對的主流。
三、法定數字貨幣技術選擇
數字貨幣作為具有法定地位的貨幣并有效替代現金,需實現代表國家信用、可以安全存儲、能夠安全交易、進行匿名流通等目標[1],因此數字貨幣應具備可流通性、可存儲性、可離線交易性、可控匿名性、不可偽造性、不可重復交易性、不可抵賴性七個特性[1],可依托安全技術、交易技術、可信保障技術這三個方面的11項技術構建數字貨幣的核心技術體系[1]。
基于數字貨幣交易規模十分龐大,交易實時性,安全性等特征,建議數字貨幣系統采用分布式的系統架構,結合云計算的技術優勢部署業務系統[9]。
(一)區塊鏈與數字貨幣融合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將傳統加密技術與互聯網分布式技術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網絡賬務處理技術[5],重點是用于對各個設定區塊(block)的成員的身份驗證及其價值(資產)與交易的確認,以及對不同區塊之間成員的價值交換進行連續不斷的認證和記錄[5],由此形成區塊之間相互勾連的區塊鏈(blockchain),通過全網加密、全網分布式記錄,形成全網一本賬,確保交易真實性和記錄完整性,以及信息傳遞和資金流動的高效、安全與可追溯,嚴防人為干預和弄虛作假[5]。到2015年底,已有數十家全球頂尖的金融機構開始積極探索在金融層面特別是在支付領域應用區塊鏈技術,英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也開始高度關注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問題。
(二)大數據與數字貨幣融合
從宏觀上看,一旦數字貨幣走進央行供應量序列,運用大數據分析貨幣政策實施、金融穩定等問題將變得更加簡便和精準。從微觀上看,央行形成的數字貨幣大數據系統將使經濟交易活動更加便利和透明,減少偷稅漏稅、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為。
1.大數據分析會對貨幣政策實施造成影響
大數據分析有助于更精確地了解國民經濟活動,從而為測定貨幣需求、增加貨幣供給提供測度基礎。從貨幣供應來看,迄今為止,貨幣的發行與大數據分析關聯度較弱,相關數據多是通過事后統計估算得來。數字貨幣的引入則會解決這一難題,數字貨幣依托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發行、流通和儲藏都會被隨時觀測并強制留痕。當大數據進入貨幣供應序列,貨幣在各個環節的流通情況、不同場景的應用狀況將被實時獲取并實現數據可視化,從而能夠準確及時地洞察經濟運行與貨幣供應的關聯,總結貨幣供應的變化規律,以保證實時投放和回收貨幣。從貨幣需求來看,持有貨幣的預防動機、交易動機和投機動機及不同動機的權重變化將能夠精準捕捉與測量,持有貨幣的時間、地域和規模將做到實時監控,貨幣的需求更加清晰可控,從而進一步增加貨幣投放的精準性和靈活性。
2.大數據分析有利于傳統貨幣體系向法定數字貨幣體系的國度
對于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央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數字貨幣和現金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是并行的,逐步替代的。在傳統貨幣體系向法定數字貨幣體系的轉軌過程中,大數據分析可以應用于分析數字貨幣的發行對當前貨幣體系的沖擊和影響。對于發行體系,大數據分析可以洞悉基礎貨幣、貨幣乘數、流通速度、利率等重要變量的變化。對于支付結算體系,大數據分析能夠檢測到數字貨幣對支付結算系統和支付結算主體的改變。因此,大數據分析將為央行把控轉軌進程和貨幣體系順利過渡提供有力支撐。
3.大數據分析有助于維護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
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使交易信息更加完整透明,貨幣起源、支付原因和流通路徑等信息都將被完整記錄和存儲,形成大數據庫。大數據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抑制偷稅漏稅行為、追蹤洗錢等非法交易、打擊金融犯罪,從而維護經濟安全和金融秩序,確保金融和經濟體系穩定運行。此外,央行可以通過開展大數據體系頂層設計和基礎設施構建來發揮引領和監管左右,提升對經濟運行的調控能力。姚前和李連三從虛擬經濟的監管闡述了大數據的應用,即隨著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央行可以借助大數據更好地了解虛擬經濟的運行狀況,分析貨幣在虛擬領域的應用,實現貨幣服務對經濟交易領域的全覆蓋。
(三)云計算與數字貨幣融合
1. 與區塊鏈技術結合作為數字貨幣的基礎設施
云計算為區塊鏈技術和應用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降低平臺部署的時間及人力成本[6]。區塊鏈技術的開發、研究和測試工作涉及多個系統,時間和資金等成本問題制約了區塊鏈的發展[6]。如果利用云計算已有的基礎服務設施搭建測試環境,將加速區塊鏈技術的開發應用流程,并按需分配,滿足不同機構對區塊鏈的需求。區塊鏈技術則為云計算提供了安全可信的運行環境。在數字貨幣發行的相關研究中,央行也提出深入研究數字貨幣涉及的“可信可控云計算”。
2. 用于數字貨幣的發行、存儲和交易
中國人民銀行在央行數字貨幣系統構想中提出“用戶+移動終端+基于云計算的可信服務管理模塊”運行框架由數字貨幣發行庫、認證中心、登記中心和大數據分析中心構成。云可以作為支撐數字貨幣運行的底層基礎設施,用于存放央行和商業銀行的數字貨幣數據庫。認證中心是對機構及用戶身份信息的集中管理,登記中心用于記錄貨幣從產生到消亡的完整周期,大數據中心用來進行數據分析,三者協調共同保證交易安全[1][3]。
3. 與大數據結合進行大規模計算和分析
首先,數字貨幣集中的海量信息和云計算具備的超高速運算能力相結合,將極大提高數字貨幣大規模交易的速度和效率。其次,計算資源按需供應的特點使云計算能夠隨時滿足特定領域的數據計算和分析需求。最后,云計算和大數據結合,微觀上可以應用于分析客戶行為、規避交易風險,宏觀上能夠監控各個重要經濟指標的變化,及時發現異常或漏洞,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四、非法定數字貨幣的監管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就金融改革與發展、金融機構監管、數字貨幣以及金融科技創新風險等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時,對虛擬貨幣有了明確的表態:“我們不太喜歡創造投機的產品”,一夜暴富的幻想不是好事。不慎重的產品要停一下,不要和現行的金融穩定、金融秩序相沖突,而是應該服務于實體經濟。
現在市場上看到的數字貨幣本質并不是法定數字貨幣,而是虛擬貨幣或代幣,或者說是一種商品和游戲。在某些方面引起很多議論,也出現很多風險,價格出現很多的波動。主要是有一些技術應用沒有專注于數字貨幣在零售支付方面的應用,而跑到了虛擬資產交易方面。虛擬資產交易這個方向需要更加慎重[8],虛擬資產交易從中國的角度來講,也不太符合央行金融產品、金融服務要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方向[8]。所以在整個過程中,要穩步的研發,有序的進行測試,把握住方向,要強調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變成過度投機的一種產品。
(一)進一步強化加密代幣監督管理
繼續按照《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以及《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相關要求,對于以“幣”為名進行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的[10],堅決禁止并提交公安等部門依據相關法律對其予以嚴厲打擊;對于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去中心化加密代幣,保持持續高度關注,嚴防ICO和場內交易行為死灰復燃,深入研判變相發幣行為,一旦發現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及時會同有關部門嚴厲打擊。
目前,市場中出現不法人員在境外發行加密代幣,吸引境內人員參與集資和交易的行為。這類行為繞過境內監管開展離岸交易和非法集資,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應采取措施及時予以遏制。一是應在明確加密代幣管理相關法律適用性的基礎上,盡快制定加密代幣管理法律法規,提高處罰標準和懲戒力度,強化震懾作用。二是借助技術手段,加強信息監測,組織大型社交軟件提供商開展監測工作,排查、發現、清理和解散加密代幣交易群組和公眾號等,并將相關線索移交公安機關處置。三是加強跨境支付監測,排查、發現可疑商戶、可疑交易、可疑虛擬貨幣交易場所,一旦發現可疑行為,有針對性地進行清退商戶、攔截交易、停止轉賬服務。四是強化風險提示和公眾教育,將正確看待虛擬貨幣、理性投資、控制風險等觀念納入反假貨幣宣傳中,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提示,引導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五是推動加強國際政策協調。加密貨幣的運營主體可以快速地從一個司法管轄區轉移到另一個司法管轄區,各國監管政策的較大差異,只會使虛擬貨幣的運營主體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針對加密代幣的跨境使用和ICO等跨境違法行為,應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加強國際政策協調,評估采取多邊應對措施[10][12]。
(二)抓緊建立互聯網積分管理框架
互聯網積分有商家增強客戶粘性的合理因素,但管理仍存在較大空白,社會上出現了個別跨平臺、跨行業、普遍認同、廣泛使用的互聯網積分產品,如果任其發展,將對人民幣流通秩序造成較大影響。鑒于此,應積極研究建立管理框架,開展監測監管工作。
1.明確互聯網積分管理的“三條底線”。一是禁止掛鉤人民幣,絕不能和人民幣進行雙向兌換;二是控制使用范圍,互聯網積分的使用范圍須在平臺內部,一些平臺上參與交易的不同法人主體之間不能通用,消費者之間不能相互轉讓;三是限制持有收益,虛擬貨幣自身不可附加任何利息。
2.建立持續監測框架。對于互聯網積分產品,相關部門應以“嚴密監測、鑒定屬性、分類指導、穿透監管”為原則,密切跟蹤發展態勢,對互聯網積分運行進行有效監控。應在摸底調研基礎上,合理設計監測指標,制定動態監測方案,建立監測管理體系。
3.探索制定管理規范。相關部門應結合互聯網積分發放企業所屬行業特點,建立監管指標,對積分規模和使用范圍進行合理限定。應明確互聯網積分的價值基礎和資金來源,杜絕相關企業和互聯網平臺不以實有營銷費用為錨,虛發、超發互聯網積分,杜絕同一集團以跨企業補貼為手段發放互聯網積分。應明確互聯網積分的交易對象,將其限定在客戶、商戶與平臺的單向交易當中,避免商戶以互聯網積分結算,限制客戶之間的互聯網積分轉讓行為。相關部門應盡快研究建立互聯網積分管理制度并嚴格落實,對存在個別違規行為的,應會同有關部門停止其業務,責成盡快整改;對于突破底線、違規發行的,要堅決禁止。
參考文獻:
[1] 王永紅 數字貨幣技術實現框架[J] 中國金融,2016(17) : 15-17
[2] 王永紅 數字貨幣技術實現框架構想[J] 中國金融,2016(8):14-16
[3] 姚前 中國法定數字貨幣原型構想[J] 中國金融,2016(17):13-15
[4] 虛擬貨幣和貨幣虛擬化之辯[J] 中國總會計師,2017(2) :147-149
[5] 王永利 央行數字貨幣的意義[J] 中國金融, 2016(8):19-20
[6] 劉楠 區塊鏈與云計算融合發展BaaS成大勢所趨[J] 通訊世界, 2017(17) :61-62
[7] 王素珍. 移動支付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J] 金融電子化, 2016(10):28-29.
[8]郭娟 區塊鏈技術及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前景分析[J] 中國商論 2018(11)
[9]劉向民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法律問題[J] 中國金融, 2016(17):17-19
[10]陸穎 ICO代幣融資的穿透式監管:現狀、困境與對策[J], 武漢金融 2018(3)
[11]翟海濤 分省區搭建央行數字貨幣私有云可行性研究[J] 金融科技時代 , 2018 (4)
[12] 宋亞瓊 王新軍 數字貨幣的發行機制與監管模式[J] 經濟學研究,2016(7):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