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飛 楊巧
摘 要:在交通事故處理工作中,運用運動學、痕跡學、力學、邏輯學、交通心理學以及痕跡物證檢驗鑒定技術等學科的多視角綜合分析法,充分挖掘交通事故案件的信息,通過分析交通事故現場痕跡、道路交通環境、車輛行駛軌跡、視頻監控信息、以及受害者人體損傷特征,從而判斷是否存在肇事逃逸車輛、逃逸車輛受損局部特征,再分析駕駛人逃逸行為和心理,進一步排查、確定嫌疑車輛、逃逸方向,發現、偵破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已成為偵破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重要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關鍵詞:事故逃逸;痕跡物證;多視角;綜合分析
傳統的走訪調查、大量摸排等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偵破模式,在車輛保有量大幅增長、交通事故頻發、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依然時有發生的情況下,已不能滿足當前案件快速發現、偵破的實際需要。運用運動學、痕跡學、力學、邏輯學、交通心理學以及痕跡物證檢驗鑒定技術等多視角綜合分析法充分挖掘交通事故案件的信息,通過分析交通事故現場痕跡、道路交通環境、車輛行駛軌跡、視頻監控信息、以及受害者人體損傷特征,從而判斷是否存在肇事逃逸車輛、逃逸車輛受損局部特征,再分析駕駛人逃逸行為和心理,進一步排查、確定嫌疑車輛、逃逸方向,發現、偵破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已成為偵破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重要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一、事故案例:初步運用多視角綜合分析法,通過痕跡物證、人體損傷傷情綜合分析,發現的一起交通事故逃逸案件。
2018年06月13日20時21分,110指揮中心接到報警稱:“我開車在老明路東廬金三角東邊過去點路上撞了個騎電動車的。”案件偵辦單位接警后,經現場勘查、現場詢問,獲得以下線索:一是報警人兼駕駛人劉某稱其以40碼左右的速度駕車沿老明線由西向東行駛至事發地點前約十幾米處時,被對向車道行駛車輛的車燈晃了眼睛,剎車、避讓不及碰撞到了其前方的一輛電動自行車,待其將車靠邊停車,下車后發現道路中間躺有一人后報警;二是經現場勘查未發現其他嫌疑車輛的散落物,現場道路中心線南側附近位置有重型倉柵式貨車留下的長約1000CM的剎車痕跡;三是傷者王某倒在電動自行車正東側,現場血跡中心點距電動自行車西側約200CM;四是在重型倉柵式貨車車頭部位未發現明顯碰撞痕跡,疑是保險杠部位將電動自行車向前推行的痕跡;五是道路為東西走向、雙向兩車道,事故中心現場所在地不在路面監控視頻覆蓋范圍內。
(一)痕跡物證的綜合分析。交通事故中常見的痕跡有事故車輛間、車輛與人體間以及車輛與現場其它物體間的碰擦痕、車輛剎車痕、輪胎輾壓痕、車輛與地面的刮擦痕等車體、地面、其他痕跡。事故發生過程是不會改變的,碰撞的過程時間往往很短,但遺留的痕跡證據涵蓋的內容卻很多,通過對造痕體與承痕體互相碰撞、刮擦所形成的痕跡物證,經過研究分析可以正確認識事故的性質,從而判斷事故過程中與事故相關的人、車之間的運動狀態,因此,通過痕跡物證的分析是確定是否存在肇事逃逸車輛的關鍵環節。上述案件中痕跡物證的綜合分析如下:
1.重型倉柵式貨車車體痕跡:前保險杠右側距地高約54-60CM處表面見有多處紅色漆表碰擦減層痕、灰土擦拭痕及白色物質碰擦痕跡(如圖-1所示)。車輛前保險杠后下方距地高約40CM處黑色飾板右側表面見有由前向后形成的近似等距離分布條狀灰土減層碰擦痕跡且痕跡右側黑色飾板表面見有疑似與輪胎肩處接觸所形成的花紋狀的灰塵減層碰擦痕跡(如圖-2所示)。反映出的變形量較小,說明雙方的接觸力度不大,該車前部未發現其他碰撞痕跡。
2.電動自行車車體痕跡:左前角處車身防護杠局部碰撞受損凹陷變形,見有多處不規則狀碰擦痕,且見有多處藍色物質碰擦附著,距地高約47-52CM。
車輛左側車身構件(左護板、左護板處車身防護杠、后乘坐左側扶手、前面板左側、前面圍左側及前面圍左側車身防護杠等)表面見有多處符合倒地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挫劃痕跡,車輛左護板及左后平叉護板均受損破裂且左護板處車身防護杠距地高約26-52CM處表面見有疑似黑色橡膠物質碰擦附著。
(二)人體損傷的綜合分析。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時常伴有當事人損傷,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辦理中,通過對人體損傷的分析研究能夠對案件的偵查和處理發揮重要作用。一是通過分析損傷成因來確定當事人的交通行為方式,判斷當事人在事故中的過錯程度;二是能夠判斷交通參與者的身份(駕與乘、自行車以及摩托車等騎行類車輛的騎與推等)及其運動方向;三是通過損傷分析來判斷人、車碰撞時相對車輛的車速、撞擊的力度;四是通過對受害人衣著及體表輪胎花紋形態等來判斷輪胎類型,進而推斷車輛類型。也可以根據損傷部位、損傷形態特點,結合當事人受傷時的姿勢、形態,分析車輛特征,推斷碰撞時的形態。
本案中王某受傷形態為左鎖骨骨折,閉合性胸外傷(肺挫裂傷),急性特重型顱腦損傷。上述傷勢特征反映王某被強外力碰撞或帶倒,且其左上肢和顱腦所受撞擊力較大。而在重型倉柵式貨車車體上,未發現與之相符的車輛碰撞痕跡及與身體碰撞痕跡。
通過上述痕跡形態、人體損傷傷情分析,結論是重型倉柵式貨車正面及側面未與電動自行車發生較大碰撞,前保險杠右側及前保險杠后下方黑色飾板與電動自行車底部右側中間位置(右邊條)及前輪右側發生接觸碰撞;王某身體左側及頭部被其它車輛強力碰撞或帶倒,電動自行車左側發生過較大碰撞。
據此分析研判,該起事故中一定存在第三輛車(肇事逃逸車輛),且重型倉柵式貨車碰撞電動自行車之前,肇事逃逸車輛碰撞到了王某駕駛的電動自行車,造成電動自行車倒地,且在二次事故發生前王某與電動自行車已分離。
二、多視角綜合分析法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偵破工作中的運用
(一)肇事時間的統合分析。交通肇事時間范圍的準確界定,能夠節約大量的警力、時間和工作量,對于快速查找肇事逃逸車輛、防止證據滅失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對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偵破更是起著重要性作用。上述案件中,肇事時間的綜合分析如下:
1.經查詢警情信息,110接警時間是當日20時22分,調查報警人得知,他在碰撞到電動自行車,停車后就報警了,事故發生時間為20時20分左右。
2.根據路面視頻監控畫面顯示,電動自行車過事發地前一監控點位時間為當日20時10分。
3.根據重型倉柵式貨車司機劉某反映其事發時事發路段車流量較大。
根據上述調查情況可以初步推斷,逃逸車輛發案時間應在當日20時12分至22分之間。
(二)逃逸者心理的綜合分析。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中,駕駛人的心理活動一般表現為以下幾種情形:一是駕駛人產生畏罪心理,害怕造成重大事故后受到法律追究,促使其產生盡快逃離事故現場的想法;二是可能涉及酒駕、醉駕、保險不在有效期內,發生交通事故之后產生恐慌心理,駕駛人害怕承擔巨額經濟賠償責任;三是發生事故后不久接著發生二次事故,現場痕跡被破壞,駕駛人產生僥幸心理,從而逃離現場;四是事發地點偏僻、時間較晚的交通事故,特別是發生在雨、霧天道路能見度低的路段,會想當然地認為沒有目擊,而選擇逃逸;五是車輛本身是套牌車、盜搶車或走私車,車輛手續不合法,駕駛人懼怕暴露其他罪行,而鋌而走險選擇逃逸。通過上述心理的排查,能夠為交通事故性質的認定發揮重要作用。
(三)事故現場環境的綜合分析。道路交通環境作為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對交通事故的發生和性質有重要影響,霧天、雨天、沙塵等惡劣天氣以及能見度低、夜間車輛燈光刺眼等視野存在障礙、事故現場人員稀少等因素均會誘發一些交通事故駕駛人萌生逃逸念頭,淹沒逃逸行為。通過對肇事道路交通環境的統合分析,不僅能夠查明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發生原因,還對有效預防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發生起著積極作用。
上述案件中,由于事發路段僅為雙向兩車道,且無路燈照明,道路來往車輛較多,路面車輛燈光相互交錯,造成視線受限,同時事發時間在夜間20時左右,對其心理活動進行分析,肇事逃逸駕駛人可能涉嫌酒后駕駛,發生交通事故后,一是可能其認為沒有被他人發覺到發生事故,害怕承擔巨額經濟賠償責任,駕車逃逸現場;二是可能在交通事故發生后,在其停車過程中,發現接著又發生了二次事故,產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選擇逃逸。
(四)視頻監控的綜合分析。視頻監控信息包括公安內部的路面電子警察監控信息、治安探頭信息和社會面的收費站、商場、小區監控設備記錄的信息以及事發現場過往車輛行駛記錄儀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交叉、碰撞、比對進行分析,能夠大幅提高案件偵查的效率。
上述案件根據事發地點省道東、西兩端視頻監控圖偵分析:毛園村卡口監控顯示由西向東在電動自行車后的車輛為17輛,而下一個路口則為16輛,出現異常情況的一輛車是由西向東方向行駛的號牌號碼為蘇AXXL7的白色越野車,在當日晚20:19分經過毛園村卡口監控(如圖-13所示)后往東經過事發路段后沒有出現在下一個岱山路路口監控畫面,而后21:08分又從東往西經過岱山路路口、毛園村卡口監控(如圖-14所示),但是因視頻監控角度問題,未發現車體有碰撞痕跡。
(五)行駛軌跡的綜合分析。通過對視頻監控記錄的信息來確定事故發生的時間、判定車輛的類型顏色、推斷車輛的使用性質,利用監控信息搜尋車輛行駛的線路和行駛范圍,利用監控信息準確確定逃逸車輛的號牌、事發前的車輛狀態及事發后的狀態,能夠為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偵破提供精確指導。
上述案件中將號牌號碼為蘇AXXL7的車輛當天的行駛軌跡中照片調出后,監控畫面顯示第一次通過是事發前車輛完好無損的圖像,第二次是事發后再次經過事發路段后,因視頻監控角度問題未發現車體有碰撞痕跡,沿行駛軌跡調取多張圖像,在當晚21:27在體育公園路與金龍路路口畫面中該車車身右側后輪擋泥板處有缺損、右后輪眉護罩缺失,可能是事故碰撞導致。
公安交通管理綜合應用平臺顯示蘇AXXL7的車輛信息為“LH”牌豪華越野車,而調取兩日來事故報警記錄,并未發現涉及此車的報警警情,因而判斷此車存在重大肇事嫌疑,于是案件偵辦民警立刻在平臺查到車主趙某電話并進行電話聯系,趙某稱車子一直是其前夫嚴某開的,其前夫嚴某與車子都在小區,車子有兩天沒開了。確認車輛停放地點后,案件偵辦單位派員迅速驅車前往永陽街道某小區停車場,將嫌疑車輛查獲。
案件偵辦單位對肇事逃逸車輛損壞部位的情況,進行勘驗檢查,一是該車右前門距地高約92CM處表面見有整體近似水平方向的線狀碰撞受損凹陷痕,且該處漆表整體近似完好(如圖-15所示);二是右后輪外胎側表面局部見破損(距地高約0-70CM);三是右側后輪擋泥板處有缺損、右后輪輪眉護罩缺失(如圖-16所示)。經比對,該車右前門及右后輪外胎側所見受損痕跡與電動自行車左護板處車身防護杠及左側車把在痕跡形成的痕跡特征、事故形態及距地高度上對應相符。
公安機關將犯罪嫌疑人嚴某抓獲,嚴某交代事發當晚其駕駛號牌號碼為蘇AXXL7的車輛行駛至事發路段時,遇同向左轉的電動自行車時,其向左打方向避讓不及后與之發生碰撞,車讓到左側小路停下,其下車后發現電動自行車接著發生了二次事故,于是其趁人不注意,將發生事故碰撞后掉下的輪眉護罩撿拾放在車上后,駕車從事發道路邊的左側小路逃離現場,又由小路繞至老明線(原341省道)事發地東面后從東向西返回城區。
綜合證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認定交通肇事逃逸者嚴某對碰撞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及其車輛的后果承擔主要責任,并立即將嚴某采取刑事強制措施。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現場缺少目擊證人、現場證據不足甚至一方當事人(另一方當事人重傷不能表達,后因醫治無效死亡)都認為是雙方事故的情況下,經過案件偵辦單位運用多視角綜合分析法進行周密的研判分析,判定為二次事故,存在逃逸車輛,并在案發后2日內得以順利偵破,有效地威懾了交通肇事逃逸犯罪行為。
三、多視角綜合分析法的作用和意義
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件往往由于其突發性、復雜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隱蔽性等突出特點,存在目擊證人少、痕跡物證消失快、痕跡物證比對難、調查取證難、排查工作量大等問題,運用傳統的走訪調查、逐人摸排等偵破方法往往耗費巨大的警力成本,在時間、警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投入巨大。上述實際案例中,案件偵辦單位根據事故案件實際情況對多視角綜合分析法進行了組合運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多視角綜合分析法打破了傳統偵查手段的局限性,特別在偵查時間上和警力投入方面效果顯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傳統方法相比有著明顯的優越性。
(一)能夠判定交通事故案件是否涉及存在交通肇事逃逸車輛以及肇事逃逸車輛類型和損壞部位。在現場勘查工作中,要在事故接觸部位、受傷人體、事故地面及周圍物體、事故車輛底部等與事故相關部位尋找、發現交通事故現場痕跡物證,注意收集受傷人員損傷、現場車輛損壞特點,同時考慮人體與車體特定部件碰撞可能會造成的特征性損傷,如引擎蓋、擋風玻璃、保險杠、車體側面等所致損傷,結合現場勘查、痕跡物證和案情調查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上述案件偵查過程中,案件偵辦單位運用上述方法,在錯綜復雜的因素中找出關鍵因素和內在規律,在痕跡、物證、損傷之間找到證據鏈再現事故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確定了存在涉及交通肇事逃逸車輛及逃逸車輛損壞部位。
(二)能夠進一步發揮發散思維在實際偵查逃逸案件工作中的運用。在上述案件偵查過程中,案件偵辦單位通過對駕駛人的心理、行為和道路交通環境進行分析,在偵查空間上實施大范圍的跳躍,在確定案發時間、地點、嫌疑車輛案發前行駛路線及案發后逃離方向等線索后,利用案發地道路兩端視頻監控系統對案發后某一時間段內通行的車輛照片進行篩查甄別,同時對案發后視頻監控系統反方向通行的車輛數據再排查篩選甄別,發現嫌疑車號牌及嫌疑人員的特征等重要信息,為快速破案奠定基礎。
(三)能夠充分發揮各類視頻監控信息、數據平臺等科技應用的作用。通過路面卡口視頻監控系統查詢的過車信息,進行數據碰撞,運用數據的切割碰撞快速篩選過車信息,提高車輛篩查甄別的效率,特別是對于重特大交通肇事逃逸案的車輛排查工作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述案件偵查工作中正是利用“大數據實戰平臺”監控系統,確定嫌疑車輛及號牌,再以車牌查找其行駛軌跡,在行駛軌跡中調取其車輛特征,進一步判定和取證,并利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綜合平臺信息庫獲得嫌疑車輛的詳細情況,提高查緝的精確性和偵查辦案的效率。
結語:
道路交通事故多視角綜合分析法,是組合、綜合運用運動學、痕跡學、力學、邏輯學、交通心理學以及痕跡物證檢驗鑒定技術等方式方法來充分挖掘交通事故案件的信息,對交通事故現場痕跡、道路交通環境、車輛行駛軌跡、視頻監控信息、以及受害者人體損傷特征進行分析,來判斷是否存在肇事逃逸車輛、逃逸車輛受損局部特征,進而再分析駕駛人逃逸行為和心理,進一步排查、確定嫌疑車輛、逃逸方向,從而發現、偵破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在當前公安現代化科技裝備設施日新月異、公安科技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大景下,對于解決傳統的走訪調查、逐人摸排等偵破方法中耗費大量的時間、警力、財力和物力成本問題,道路交通事故多視角綜合分析法的運用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現場遺留的痕跡物證、人體狀態和相關信息準確地判定事故發生的時間及肇事逃逸車輛類型、碰撞損壞部位,排除嫌疑車輛、分析判斷肇事逃逸車輛的逃逸方向,確定偵查的范圍、重點和方法,從而為快速偵破案件奠定基礎、打開局面。同時,道路交通事故多視角綜合分析法的運用,需要根據實際案件情況將不同的分析方式、方法進行組合、綜合運用,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新海. 交通事故動態分析法的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06)
[2]張殿業. 道路交通事故預防研究體系探討[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07)
[3]謝潤紅. 摩托車駕乘人員損傷特點的法醫學分析[J]. 中國法醫學雜志,2007,(10)
[4]徐益飛. 交通事故現場痕跡物證的運用研究[J]. 社會科學(全文版),2018,(9)
[5]謝華為,江濤. 基于痕跡物證動態分析的交通事故駕駛人識別研究[J].中國司法鑒定,2018,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