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小寧
1.山西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學院,山西太原 030619;2.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太原 030001
2 型糖尿病為常見的高發內分泌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至今尚未完全明確。近年來,大量研究證實[1],2 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存在以巨噬細胞浸潤增加為主要特征的胰島炎癥,且對胰島β 細胞正常功能造成極大影響,進而參與2 型糖尿病的發病及發展,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臨床研究發現[2-3],活性維生素D 可作為內分泌激素有效調節骨代謝和鈣磷平衡,同時還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延緩和防治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疾病進展,同時對胰島組織的炎癥反應水平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改善胰島組織損傷及淋巴細胞浸潤進展;為進一步闡明活性維生素D 拮抗糖尿病炎癥反應作用及其作用機制,本研究采用活性維生素D 在體外作用于大鼠胰島β 細胞RINm 細胞株,觀察其對細胞因子引起的胰島β 細胞凋亡及其受損的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并探討可能的作用機制。
大鼠胰島β 細胞RINm 細胞株購自美國ATCC 公司;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均購自美國Thermo 公司,活性維生素 D 購自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批號:J20100056);青鏈霉素混合液、高糖改良杜氏伊格爾培養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DMEM)培養基、磷酸緩沖鹽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胰蛋白酶消化液、胎牛血清(CAS:10099-141)購自美國Gibco 公司,4,5-二甲基噻唑-2(MTT)試劑、二甲基亞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購自碧云天生物有限公司;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FN-γ 酶聯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試劑盒均購置美國R&D 公司,一氧化氮(NO)測定試劑盒(酶法)購置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
(1)細胞培養:RINm 細胞培養于1%青鏈霉素、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 培養液,在37℃、5% CO2培養箱培養,24h 換液1 次;待細胞增殖至80%融合時,采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液消化3min 后,以1mL DMEM 完全培養基終止胰酶消化,并用移液器輕吹打使其解離懸浮,以1 ∶3 比例進行傳代。將穩定傳代至第4 ~8 代的RINm 細胞接種于96 孔板和6 孔板,培養24h 后,分為4 組,每個樣本設3 個復孔;對照組:僅使用10%胎牛血清的DMEM溶液進行培養;在對照組培養基礎上,按給藥不同分成3 組,VD 組:給予8mol/L 活性維生素D 培養;IL-1β+IFN-γ 組:給予50pg/mL 的IL-1β 和5ng/mL 的LIFN-γ 培養;IL-1β+IFN-γ+VD 組:給予8mol/L 活性維生素D、IL-1β 和5ng/m 的LIFN-γ 培養;各組CO2培養箱避光培養24h 后,進行以下實驗。(2) MTT檢測:96 孔板培養的RINm 細胞用于MTT 檢測細胞增殖抑制率,于各組細胞中加 MTT 試劑 20μL,繼續培養4h 后,用移液器吸去培養液,再加DMSO 試劑100μL,低速振蕩10min,采用多功能酶標儀于490nm 處檢測吸光度,并計算細胞增殖抑制率,細胞增殖抑制率(%)=(1- 實驗孔平均OD 值/對照孔平均OD 值)×100%。(3)相關指標檢測 吸取6 孔板培養的RINm 細胞培養液,高速離心取上清液,應用ELISA 法檢測上清液中IL-6、TNF-α、IFN-γ 含量,同時以NO 測定試劑盒采用酶法測定上清液中NO 含量,于530nm 處進行檢測OD 值,并計算NO 含量(μmol/L)=測定管OD/標準管OD×100μmol/L;所有檢測操作嚴格按試劑說明書執行;(4) 胰島素水平檢測。同上方法得上清液,運用化學發光法,采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德國西門子拜耳公司,型號:ADVIA Centaur)進行含量檢測,批間CV 4.1%,批內CV 3.0%。
給予不同試劑培養后,經MTT 試驗檢測結果顯示,VD 組細胞無明顯抑制作用(t=1.242,P=0.716);而IL-1β+IFN-γ 組和IL-1β+IFN-γ+VD 組RINm細胞增殖均受到明顯影響(P <0.05);同時,IL-1β+ IFN-γ 組和IL-1β+IFN-γ+VD 組抑制率與VD 組比較均存在顯著差異(P <0.05);且IL-1β+IFN-γ 組抑制率較IL-1β+IFN-γ+VD 組顯著增高(P <0.05),見表1。
VD 組RINm 細胞IL-6、TNF-α 及IFN-γ水平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IL-1β+IFN-γ 組及IL-1β+IFN-γ+VD 組炎癥因子水平均顯著增高(P <0.05);而IL-1β+IFN-γ+VD組IL-6、TNF-α 及IFN-γ 水平較IL-1β+IFN-γ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各組RINm細胞增殖抑制率比較()

表1 各組RINm細胞增殖抑制率比較()
注:t1,P1 為IL-1β+IFN-γ 組 與 對 照 組 比 較;t2,P2 為IL-1β+IFN-γ+VD 組與對照組比較;t3,P3 為IL-1β+IFN-γ 組與VD 組比較;t4,P4 為IL-1β+IFN-γ+VD 組與VD 組比較;t5,P5 為IL-1β+IFN-γ+VD 組與IL-1β+IFN-γ 組比較
組別 OD值 抑制率(%)IL-1β+ IFN-γ組 1.536±0.534abc 47.27±6.84bc IL-1β+IFN-γ+VD組 2.814±0.246ab 23.45±2.15b VD組 3.105±0.084 0.21±0.02對照組 3.338±0.153 -t1 4.351 -P1 0.034 -t2 6.354 -P2 0.027 -t3 5.135 -P3 0.041 -t4 6.075 -P4 0.030 -t5 9.316 -P5 0.010 -
表2 各組RINm細胞IL-6、TNF-α及IFN-γ表達水平比較(

表2 各組RINm細胞IL-6、TNF-α及IFN-γ表達水平比較(
注:t1,P1 為IL-1β+IFN-γ 組 與 對 照 組 比 較;t2,P2 為IL-1β+IFN-γ+VD 組與對照組比較;t3,P3 為IL-1β+IFN-γ 組與IL-1β+IFN-γ+VD 組比較
組別 IL-6(ng/L)TNF-α(ng/L)IFN-γ(pg/mL)IL-1β+IFN-γ組 122.02±18.34 93.79±6.03 49.81±4.47 IL-1β+IFN-γ+VD組 93.07±24.14 68.57±5.98 25.10±2.25 VD組 91.03±25.15 29.86±2.02 18.20±2.05對照組 90.24±26.86 29.84±1.95 15.68±2.29 t1 12.541 23.654 9.648 P1 <0.01 <0.01 <0.01 t2 8.654 15.671 6.514 P2 0.031 <0.01 0.042 t3 5.625 7.854 4.954 P3 0.034 0.026 0.042
VD 組RINm 細胞NO 及胰島素水平無明顯變化(P >0.05);IL-1β+IFN-γ 組 及IL-1β+IFN-γ+VD組NO 水平顯著增高,胰島素顯著降低(P <0.05);IL-1β+IFN-γ+VD 組NO 水平明顯低于,胰島素水平明顯高于IL-1β+IFN-γ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各組RINm細胞一氧化氮、胰島素水平比較()

表3 各組RINm細胞一氧化氮、胰島素水平比較()
注:t1,P1 為IL-1β+IFN-γ 組 與 對 照 組 比 較;t2,P2 為IL-1β+IFN-γ+VD 組與對照組比較;t3,P3 為IL-1β+IFN-γ 組與IL-1β+IFN-γ+VD 組比較
組別 NO(μmol/L) 胰島素(mU/L)IL-1β+IFN-γ組 31.25±2.75 1.17±0.07 IL-1β+IFN-γ+VD組 20.37±1.63 1.54±0.13 VD組 14.54±1.54 1.87±0.14對照組 13.86±2.12 1.82±0.12 t1 15.624 9.561 P1 <0.01 <0.01 t2 5.627 4.856 P2 0.034 0.041 t3 4.957 6.624 P3 0.034 0.027
統計顯示[4],2 型糖尿病發病率近年來急速上增高,發病年齡亦趨于年輕化。隨著糖尿病的發病,易引發腎和心器官、神經血管系統、視網膜等諸多系統并發癥的發生,導致器官正常功能損傷和衰竭,甚至致殘或致死[5]。目前,大量研究認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低度炎癥疾病,糖尿病患者細胞因子及趨化因子水平增高、免疫細胞浸潤數量增加、胰島組織淀粉樣蛋白沉積等均證實炎癥反應與其發病密切相關[6-9]。胰島β 細胞是引發2 型糖尿病病變的重要細胞,本研究以胰島β 細胞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其炎癥機制。
IL-6 和TNF-α 為重要的炎癥因子,并與糖尿病的發病密切相關[10-11]。IL-6 可有效促進超敏C-反應蛋白(hs-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C-反應球蛋白等多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合成,誘導炎癥及胰島素抵抗發生[12];同時,IL-6 對胰島β 細胞具有一定的細胞毒性,IL-6 水平增高可抑制胰島β 細胞增殖速度,并誘導凋亡[13]。TNF-α 則可通過抑制胰島素受體底物-1 表達水平,從而抑制其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導致胰島素合成功能降低[14];另外,TNF-α 還可降低葡萄糖轉運4 蛋白的表達水平,直接引發胰島素抵抗,同時可促進脂質水解,增高游離脂肪酸含量,降低肌細胞糖代謝水平,促進肝糖原合成,間接導致促進胰島素抵抗的發生;閆鏞等[16]發現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6 等炎癥因子水平較正常大鼠顯著增高,且給予藥物治療后,TNF-α、IL-6 水平呈顯著降低。臨床研究發現[17],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α水平與糖化血紅蛋白呈正相關,而血清IL-6 水平與空腹血糖值呈正相關,二者對2 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及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并且有大量研究發現[18],糖尿病及胰島素抵抗患者血清TNF-α、IL-6 水平較正常人群顯著增高,而通過糖尿病治療和改善胰島素抵抗后,血清TNF-α、IL-6 水平則呈明顯降低。活性維生素D 為2 型糖尿病臨床治療的常用藥物,取得了顯著療效,但其作用機制研究報道較少。IFN-γ 為導致β 細胞破壞的代表性Th1 細胞因子,同時本研究聯合IL-1β 刺激胰島β 細胞,在體外建立胰島炎細胞模型,觀察活性維生素D 對大鼠胰島β 細胞RINm 細胞株的抗炎作用。
本 研 究 結 果 顯 示,VD 組RINm 細 胞IL-6、TNF-α 及IFN-γ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IL-1β+IFN-γ 組 及IL-1β+IFNγ+VD 組炎癥因子水平均顯著增高(P <0.05);而IL-1β+IFN-γ+VD 組IL-6、TNF-α 及IFN-γ 水平較IL-1β+IFN-γ 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IL-1β+IFN-γ 所致的炎癥細胞模型成立,活性維生素D 可有效降低胰島β 細胞IL-6、TNF-α 及IFN-γ 的表達,從而改善細胞炎癥水平;同時,對細胞增殖檢測結果顯示,VD 組細胞無明顯抑制作用;而IL-1β+ IFN-γ 組和IL-1β+IFN-γ+VD組RINm 細胞增殖均受到明顯影響(P <0.05);同時,IL-1β+IFN-γ 組和IL-1β+IFN-γ+VD 組抑制率與VD 組比較均存在顯著差異(P <0.05);且IL-1β+IFN-γ 組抑制率較IL-1β+IFN-γ+VD 組顯著增高(P <0.05),提示活性維生素D 可有效促進炎癥胰島β 細胞增殖,且對細胞的增殖無抑制作用,安全性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活性維生素D 作為生理調節劑,可能通過抑制細胞IL-6、TNF-α 等炎癥因子的表達,降低炎癥因子對胰島β 細胞的刺激,使細胞增殖不受影響,進而保護胰島β 細胞正常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胰島β 細胞正常組亦可檢測低水平的IL-6、TNF-α,研究報道顯示[19],低水平IL-6 能有效刺激胰島β 細胞產生和合成胰島素,而高濃度IL-6 則會導致胰島β 細胞產生形態變化和功能障礙。由此推測,低水平炎癥因子是維持胰島β 細胞正常功能的生理需求,而炎癥因子水平的增高可抑制其增殖,影響其正常功能。
另外,本研究對胰島β 細胞的一氧化氮、胰島素水平檢測結果顯示,VD 組RINm 細胞NO 及胰島素水平無明顯變化(P >0.05);IL-1β+IFN-γ 組及IL-1β+IFN-γ+VD 組NO 水平顯著增高,胰島素顯著降低(P <0.05);IL-1β+IFN-γ+VD 組NO 水平明顯低于,胰島素水平明顯高于IL-1β+IFN-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證實,活性維生素D 可有效改善胰島β 細胞炎癥水平,恢復其正常胰島素分泌功能;研究發現[20],活性維生素D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抑制T 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IL-6 等Th1 細胞因子協同IL-1β 等單核巨噬細胞因子可誘導胰島細胞產生炎癥過程的級聯反應,促進NO 合酶合成過量的NO 及氧自由基,導致胰島β 細胞內DNA 斷裂,進而影響其結構及功能破壞;同時,IL-6、TNF-α 等炎癥因子可引起胰島素抵抗,刺激導致各種細胞因子分泌,降低胰島素受體的活性,最終導致胰島素量合成降低;活性維生素D可有效降低IL-6、TNF-α等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從而改善胰島β 細胞正常分泌功能。
綜上所述,活性維生素D 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胰島β 細胞炎癥反應水平,保護胰島β 細胞正常分泌功能,為活性維生素D 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