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澤偉

在線課程是針對于全民開設的課程,它是綜合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等多種手段,為學員提供的專業化及個性化學習的平臺。近年來,在線課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得到了快讀的發展,這也促進了高等教育教學內容、模式、方法及管理機制的變革,這也使得高等教育改革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因此,本文對《會計學》在線課程的現狀進行分析,得出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建設對策。
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需要。在線課程建設是國家以教學規律為前提,加大教學改革,適應學習者多樣化與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的融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交互共享,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展示教育資源、提高學校影響力的需要。截至2015年6月底,“愛課程”網中國大學MOOC已與國內多所重點高校合作,推出不同領域和專業的在線課程,各高校都正在積極展示優秀的教學資源,以期提高學校的聲譽。
信息化環境下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優質在線課程的建設為翻轉課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課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學習模式。
《會計學》是非經管類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架起了基礎會計和中級會計的“橋梁”。然而不管是金融行業,還是服務業,乃至制造業,它們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會計這個職位,因此,如何在多樣復雜的行業背景下進行《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就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今《會計學》在線課程有發展的如何尼?
知識體系不合理。《會計學》課程主要是面向于非會計專業人群會計知識傳授的課程,但目前,該課程的內容只是依托傳統的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從中進行簡單的拆分、整合而來的,缺乏創新,沒有針對《會計學》課程學習人群的多樣化與復雜化,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學內容,不能體現非會計專業的學科特點, 影響了教學效果,并不能使學習者將所學知識與自身專業特點相結合以達到在行業中有效運用的效果。
學習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會計學》在線課程的學員涵蓋了各層次學歷的人員,他們對于學習內容、方法和目標都有所不同,例如,中職的學生高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對于大專學生,他們更希望名校的精品課程以彌補自己的專業知識缺陷,對于本科生乃至研究生而言,他們更想學習到更加核心的知識點,以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未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會計學》在線課程沒有將社會實用性充分考慮到教學計劃的制定過程中,沒有充分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崗位設置和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這也導致了教學計劃和內容不能完全效力于實際的工作中,使得學習者很難學以致用。
彌補了傳統面授課的缺陷。《會計學》開放課程要求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以“學”為中心,而以教師的“教”為輔助,學生必在興趣的前提下獨立自主地學習課程,這樣以興趣作為前提,用獨立自主地學習方法學習新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開放課程一般用10分鐘的課程講解這門課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知識點,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這門學科的核心知識,留給他們充足的思考時間,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交互平臺發展有待提高。當前《會計學》在線課程教學中,還未能實現線上24小時實時交流,學生的問題不能第一時間得到教師的解答,學生之間也很難互相交流學習問題及心得。再者,平臺也不能及時將學生產生的共性問題及教師認為的重點問題進行分類與總結,這就使得師生之間不能高效地進行交流以影響了學習效果的最佳化。
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會計學》課程主要是面向于非會計專業人群會計知識傳授的課程,但目前,該課程的內容只是依托傳統的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從中進行簡單的拆分、整合而來的,缺乏創新,沒有針對《會計學》課程學習人群的多樣化與復雜化,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有待改進。開放課程開設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高效優質資源的展示,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養成自主學習與思考的習慣;其次,教師們在傳授只是的同時,忽略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給學生留有了較少的時間進行核心知識點的獨立思考;再者,教師們面向社會學習者并沒有形成定期更新教育資源、線上答疑的習慣。
缺乏校內、校際間的交流。《會計學》開放課程的發展沒有很好的與各個學校的線下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學校之間對于這門課程的交流也少之甚少,這樣一來,校內的面授課程不能很好地汲取開放課程的寶貴經驗來提升自身的教學效果,校際間缺乏交流,也不能從宏觀的角度指導開放課程如何更好地在不同學校內去使用。
未針對不同層次學習者因材施教。《會計學》在線課程的學習者有著不同層次的學習背景,這種學歷上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學習能力、方法與習慣的不同,而年齡分布、職業分布、區域分布所造成的這種差異更加地凸顯了他們在這方面以及對于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差異,因此,該課程的授課內容并不能滿足各學習層次學習者的學習要求,不能達到他們預想的學習效果。
教師課程建設積極性不高。現如今,青年教師承擔了學校過多的科研壓力,部分教師也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思想,所以較多的老師認為在線課程的建設過程中,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所以很多教師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在線課程的建設中,更多的只是敷衍了事。
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會計學》課程主要是面向于非會計專業人群會計知識傳授的課程,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中,不能僅僅依托傳統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從中進行簡單的拆分、整合而來的,而是要依據課程學習者多層次、多角度的特點,合理設置教學內容,以期學習者能夠達到自己的學習目的,并利用所學知識更好地為其專業和工作而服務,這既體現了《會計學》的核心知識,又能使得學習者學以致用,提升綜合素質。
改進現有的教學模式。《會計學》在線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在線教育中的“三環互動”教學模式,在教育平臺遠程進行課程教授。“三環互動”教學模式,即“自學—導學—考核”教學模式。自學環節是教師通過在線平臺及QQ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在導學環節中,教師可借助在線平臺進行教學直播,教師還可通過課堂實時交流,課后答疑等方式實行師生線上互動;考核包括聽課的完成情況、期中考核與期末考核等方式對學生的在線課程成績進行考核。所以在線課程應當根據學生學習背景及需求,通過社會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并采用“三環互動”的教學模式。
對不同層次學生應因材施教。《會計學》在線課程的社會學習者因年齡、職業、區域及學歷的差異而導致其學習能力、方法與習慣的差異。因此,《會計學》在線課程,應當兼顧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地進行教學。首先,基礎知識或較深入的知識更加針對于基礎較差的學院;其次,和會計有關的案例能幫助學有余力的學員更好地理解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做到實踐與理論結合。再次,實務會計中的案例,能夠讓高層次學習者通過實務會計的實例,更好地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與運用。總的來說,我們應當通過有差別的課程設計,滿足在線課程各層次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會計學》在線課程應當充分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應當設置能夠完全效力于實際的工作的教學計劃和內容。比如在線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實時更新最新的會計準則,以便學習者能更好的進行實際工作;再比如該課程應將對會計理論知識的教學與對實務操作技能的培養相結合,這將會使得學習者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
加強校內、校際間的交流。《會計學》開放課程的發展應當與各個學校的線下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能夠從各自的教學中吸取經驗教訓,汲之所長,避之所短。各學校之間也應對開放課程進行經驗交流,這樣一來,各學校可以從宏觀的角度指導開放課程如何更好地在不同學校內去使用。
《會計學》開放課程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主要課程,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穩步發展,在該課程的建設中,也存在了諸如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有待改進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開放教育“三環互動”教學模式、根據學習者多層次、多角度下的差異而因材施教并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會計學》開放課程的建設才能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