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理論視角看,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實現人用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是追求人之發展的最終目標,這一觀點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推進高校教育的過程中發揮了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深入研究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將其在高?!叭恕蹦J郊軜嬂砟畹靡陨羁腆w現,有助于更好地推進高校教育,落實立德樹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高校教育;育人模式
[作者簡介]史佳玲(1992-),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圖分類號] A8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10-0019-02
“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要實現這一價值目的,根本上即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此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核心觀點。習近平強調:“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高校教育作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化育人的關鍵領域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引領,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健康長效發展。
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下人的異化,希望通過無產階級的解放、異化的消除和人的本質的復歸來實現人的解放和共產主義,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旗幟鮮明的提出“共產主義社會以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
(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基礎上形成的。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研究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家不勝枚舉:從古希臘開始意識到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到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提倡人的全能教育;從蘇格拉底將人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體、到柏拉圖所提出“人達到的全面發展應是達到美、智、仁、勇”、到康德強調人的自由發展、到黑格爾“社會和國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類的潛能以及一切個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上都可以得到發展和表現”,都為人的發展描繪了美好愿景;從歐文首次明確提出“希望人們能得到德、智、體、行等方面的教育”、到圣西門將自己終身勞動的目的定為“為一切社會成員創造最廣泛的可能來發展他們的全部才能”,都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提供了理論鋪墊。
馬克思提出這一理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問題最先出現在他的博士論文中,1844年《神圣家族》中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并對“人的全部發展與教育和外部環境的關系”作了論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與勞動的關系,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來實現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證,標志著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初步形成?!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了實踐在人的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人的本質教育分析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則從社會分工、唯物史觀的角度來剖析人的全面發展,尤其在《共產黨宣言》中更是寫道“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從中分析得出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也從發展生產力,消滅私有制和分工,發展教育等多方面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途徑和條件,進一步完善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而代表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科學理論最終確立的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出發,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歷程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得出了“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偉大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和歷史必然性,論證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途徑和條件,確立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科學體系。
(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人的全面發展界定為“基于人的獨立性與物的依賴性形成的人的多面需求、物質交換與全方位關系和基于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共同生產能力形成的人的自由個性”。人,是實現全面發展的主體,是生活在市民社會中的現實的人;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所涉及的范圍和要實現的程度,包括勞動、個人素質、社會關系都得到全面的發展,主要指人的體力和智力相結合。
具體而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包含:第一,人的勞動、人的需要及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在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表述中曾將人的勞動劃定在任意范圍、任何部門及任何時間段內,即人的勞動在時間、空間、內容、形式及目的上和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人的需要與人的自我能力提升上都具有自由且全面性。第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指個人與個人、群體及整個社會擺脫血緣、地域、分工的局限性而形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關系的自由且全面的關聯。第三,人的素質的提高及個性的全面發展。基于前兩者,人在全面的社會關系中由于勞動、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性,其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均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人的個性也將得到自由且充分的發揮。
立德樹人、德行為先是高校教育在培養人才時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人要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學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高校要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必須要將全面發展作為育人模式選擇的核心目標,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來培育新時代的青年。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構建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理論價值。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確立高校育人模式選擇提供了理論基礎。高校構建育人模式必須始終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理論水平與實踐水平、學習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均衡發展作為其終極目標;將對學生全面實施理論教育、技能教育、素質教育、身體心理教育、實踐教育等作為其主要內容;將高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推進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作為其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高校構建育人模式要將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作為其實施原則。高校育人模式必須因人而異,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差異因材施教,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每個人相同層次、相同程度的發展,而是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也體現了教育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的教育理念。
(二)構建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助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強調:在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勞動異化之后,“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途徑。高校教育,是肩負培養人才、奉獻社會的神圣使命的事業,高校在落實推進三全育人與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真正體現了重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江澤民指出:“一流大學應該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斷為祖國、為人民培養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教育應培養具有強健體魄、豐富知識、創新精神、健全品格和人文情懷的社會型人才;應培養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的心態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育人目標的高校教育勢必能夠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高校全員化、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即強調樹立人人助其成才、人人成才及方方面面成才理念。強調育人主體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在理論教育、素質教育、實踐教育、技能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培育受教育者,營造良好育人氛圍,培育新時代知識型、技能型人才。
(一)高?!叭恕蹦J揭匀说娜姘l展理論為指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高校教育育人的終極目標。構建高?!叭恕蹦J奖仨殢娬{對學生的多維能力培養。填鴨式教育、書本式教育、單邊課堂都不是合理的教育模式,應強調對學生知識、興趣、價值觀、實踐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強調師生互動、對分課堂,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真正融入高校教育的過程當中。
(二)高?!叭恕蹦J揭茸裱逃幝捎植缓鲆暼说膫€性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每個人同等條件下同等水平的發展,而是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構建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必須既遵循教育規律,又重視因材施教,結合大學生現階段所面臨的獨特問題,營造一種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推動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三)高?!叭恕蹦J揭牙碚撝R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人的全面發展之主體是實踐的人。高?!叭恕蹦J綍r刻強調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教育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與企業鍛煉中,同時也要將實踐經驗轉化為實踐報告等成為知識體系重回理論。社會實踐教育與實習實訓教育正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構建的配合課堂教育的補充式教育,高校也要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作為其持續發展需秉承的核心理念。
(四)高校“三全”育人模式要注重教育者的能力培養和全面發展。高?!叭恕蹦J街P鍵主體即為全員育人。全員育人既包括思想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也包括輔導員、班主任、組織員等學生工作者,還包括社會實踐指導教師、企業技術工作者等服務型教師,組織構建學生工作隊伍體系,真正體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實踐育人、技術育人、服務育人。新時代的高校教育要辦好,教育者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包括教育教學的能力和組織社會實踐的能力,同時也要注重自身思想理論素養、知識水平、身體素質、創新能力、服務社會能力等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教育必須堅持在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引導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長時期的展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推行理論教育、技術技能教育、素質教育、實踐教育、身體心理教育等,鼓勵、倡導高校學生樹立終身教育理念,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3.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59.
[4]包天強.人的發展理論視域下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2):52-53.
[5]王巖,馮愛玲.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組成要素解析[J].高教學刊,2018(16):163-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