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宜默
【摘 要】在高校短期志愿者活動受到大力支持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我國的青年志愿者活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送溫暖,幫助照顧老人等,而是開始關注到偏遠地區的兒童教育問題。本文通過數據分析法和調查問卷法對高校生支教目的進行探究,從而分析高校生在短期支教選拔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短期支教;選拔;志愿者;支教目的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2
一、高校學生參與短期支教現狀
1.高校學生短期支教的起源
1993年12月19日,兩萬多名鐵路青年響應共青團中央發起的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隨后,共青團中央在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1998年8月,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正式成立。到2000年,我國的志愿者服務組織管理網絡已經初步形成了。
2.短期支教在高校的發展趨勢
以我校“山人行”2012—2016的支教數據為例。山人行貴州公益團隊(簡稱“山人行”)主要致力于暑期山區支教,還圍繞山區助學開展了一系列其他公益項目,包括一塊錢募捐、三校聯合愛心義賣、寒冬送暖、以筆逐夢書信往來、一對一資助短期支教、愛心圖書館創建、探尋設計支教課程等。
12年7月,山人行第一次赴貴州支教,團隊報名73人,最終規模37人,成員分別來自六所高校。13年7月,開展了第二次赴貴州支教活動,團隊報名188人,最終規模65人,此次團隊成員來自9所高校。14年7月,開展了第三次赴貴州支教活動,團隊報名329人,最終規模80人,此次團隊成員來自12所高校。15年7月,開展了第四次赴貴州支教活動,團隊報名368人,最終規模80人。團隊成員來自19所高校。16年7月,開展了第五次赴貴州支教活動,團隊報名372人,最終規模80人。團隊成員來自18所高校。
由此可見,短期支教在高校中基本仍呈現火熱的上漲趨勢,愿意參與進來的高校和高校學生的人數每年遞增。
二、高校生短期支教目的(動機)探究
1.調查問卷設計
該調查問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究參加短期支教的高校學生的參與動機。針對前期資料的了解和整理,設置了簡單的調查問卷,分別從參加支教的次數;相關的培訓和技能的掌握;參加支教的初衷;支教對雙方的影響等方面出發進行問卷的設計。
問卷的調查對象為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的學生。采用的是隨機調查法。去除掉無效調查問卷和沒有參加過支教活動的調查問卷,最終的有效樣本為60份。
2.調查結果分析
(1)支教者動機問題
既然是志愿要參加支教活動,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志愿者都是有愛心的人,大家都是真心想要給偏遠地區和山區的孩子帶去更多的知識和新的思想,其次才是想要鍛煉自己和豐富自己。然而,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個事實是,許多學校社團僅僅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一些缺乏責任心的大學生參與支教的初衷可能只是想在找工作的時候獲得更多的機會,擁有更多的籌碼。
(2)支教必要性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對于支教團體的到來都表示歡迎,甚至對大學生支教的態度比較淡漠。
3.高校支教機構選拔過程分析
(1)高校機構選拔過程
在進行支教隊員選拔中,一般社團會通過簡歷篩選、一輪面試、二輪團隊合作、三輪試講這四個過程。
簡歷篩選:囊括基本的個人信息,學歷及學校,曾參加過何種社會實踐活動等。
一輪面試:一輪面試主要是面試者與考核者面對面交流,會簡單聊聊“為什么想去參加支教”“你想象中的支教生活是什么樣的”“如果支教過程中覺得太辛苦難以承受怎么解決”“你認為這種短期支教對你和被支教的孩子誰的影響更大”這種類似的問題。
二輪團隊合作:因為支教不是一個人去完成一件事,而是一個團隊,所以團隊合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團隊合作的考核中,通常會事先隨機分組,分組過后不給考題。在所有隊員入場后,當場給出考題。觀察所有隊員的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的合作能力,和部分人的領導能力。考核試題諸如:10分鐘的時間用給定材料搭建出承重2公斤的紙橋;5分鐘內用場內的所有報紙做成無敵風火輪,并且所有隊員在風火輪中一起前進5米;8分鐘內將盒子內三個混合的拼圖跳出一副拼完,等等。
三輪試講:在前兩輪通過后,會通知面試者準備什么科目的試講(數學/語文/英語/科學/地理/音樂/美術等)。在試講過程中考核面試者的語言、肢體、備課的邏輯等。
(2)選拔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在選拔的過程中經過了四輪的篩選設置,且每輪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仔細分析仍能發現,在一般的選拔過程中存在不少的問題:
簡歷篩選的過程中:經過查閱和咨詢,發現各個機構在篩選簡歷時更傾向于有過社會實踐經驗的學生,但卻很少有機構提出,有社會實踐經驗的需要將證明附在簡歷后面。這樣一來就無法判斷簡歷上的社會實踐經歷是否屬實。支教本來就是去獻愛心的活動,如果是通過撒謊和捏造的方式通過選拔未免本末倒置,也對支教對象不負責任。
一輪面試過程中:因為參與面試工作的人多為支教活動發起方的高校學生,盡管有支教的經驗,但受年齡和閱歷等所限,在面試問題的選擇上難免出現不專業、懵懂、重復率高、可準備性強等問題。經過查閱和咨詢,我發現在一輪面試中可以被問到的問題來來回回不過十幾二十個,面試者在面試前可以做好非常充足的準備。因而無法更準確的判斷面試者的支教初衷,真實的表達能力等。
在二輪的團隊合作考核中:大部分高校在這個環節的隨機組隊過程中隨機給出了一個隊長,目的是為了考察隊員的服從態度。這樣一來,在隊長的指揮下基本上各司其職,每個隊伍都會很快完成任務。因為在面試官的觀察中,所以基本不會有隊員提出異議,對隊員的服從和合作能力考察的不準確。
三、關于高校生短期支教選拔工作的幾點建議
在參考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
1.在簡歷的篩選中,要求有社會實踐經歷的附上證明材料;
2.面試過程準備中多請求老師的幫助和參與,可以請學校的心理老師來作為考核“面試者想參加支教活動的初衷”的參考面試官;
3.團隊合作的考察中,可以只給出分組,并在下發題目后讓團隊自己分出隊長等角色,以觀察隊伍中的反應;
4.選拔結束后,應對即將參與到支教工作的隊員進行培訓,包括樹立正確的觀念,擯棄功利心,真正將支教當做公益事業來看待;在支教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形象,為學生做榜樣。
5.更為科學合理地選擇支教地點,提高支教的有效性和高校學生的參與性。
6.增加對大學生支教活動的調查研究,總結歸納出有效的支教模式與方法。
7.制定嚴格的支教守則,使大學生支教規范化,保障支教大學生權益。
大學生支教作為我國支教事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為改善我國教育不公平的狀況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對于大學生支教的探索,能夠幫助其更好地完善自身建設,使這一群體不斷走向成熟,最終達到支教的制度化、規范化。
附錄:
高校生短期支教目的(動機)調查問卷
1.您已經參加的支教次數(含正在進行)()
A.1次B.2次C.3次D.4次及以上
2.您在支教前,參與過哪些培訓()
A.沒有培訓B.教育教學C.溝通交流D.安全E.支教目標F.后勤處理
3.您參加支教活動的初衷是?(可多選)
A.奉獻愛心,服務社會B.豐富個人閱歷,增加社會經驗
C.充實履歷,為升學求職增加砝碼D.感覺有趣,順便旅游
E.社會需求,結交朋友F.其他_______。
4.您認為參加支教活動對您幫助最大的是?
A.增長見識B.結交朋友C.鍛煉能力D.加學分E.其他_______。
5.在您在教學過程中,您認為()
A.我對學生的影響更大B.學生對我的影響更大
6.您認為您的支教所在地對支教的態度是()
A.非常支持B.支持C.無所謂D.不支持E.非常不支持
2.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支教選拔工作負責人心得
支教選拔心得
我們支教都是要經過3輪面試的,其實我們一直也在討論我們需要選拔什么樣的人才去支教,畢竟我們是要去那么偏遠的山區,要在陌生的環境共處半個月,一切都是未知的!
通過漫長的討論我們逐漸達成共識,首先是要對支教有深刻認識并愿意置身于這項事業中,其次要具備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還有就是要能夠吃苦耐勞。最后的放棄是最艱難的,甚至于我們為了素不相識的新人和最親密的小伙伴爭執到面紅耳赤,因為你無法拒絕真誠的心,更無法拒絕虔誠的人…可是我們真的能力有限,只能有這些名額…
3.大連海洋大學2017年支教選拔工作負責人心得
考核的框架
就是三點,第一個來的目的是否單純,是否真心想幫助孩子來的。
第二個就是性格,能否與他人和諧相處,聽從隊長指揮。
第三個就是基本的授課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
這三點其實說來沒有什么主次之分,每一點都非常重要,我們在考核的過程中雖然也會考慮到其他的因素,比如有沒有什么美術或者音樂的特長啊,會不會做飯啊,是不是這所高校第一次有人參與進來等等。但是無論有什么加分項,都必須先符合上面的三點要求。
參考文獻
[1]大學生扶貧支教現狀調查分析——以南京高校為例開題報告;卞玉晴;《互聯網論文庫》-2017.
[2]大學生支教的問題與對策;王瑞;《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
[3]志愿服務與當代青年成才;梁綠琦;《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
[4]大學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教學能力問題與對策研究;袁圓;《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