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李合勝
談到文學,《詩經》首當其沖,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是古人對它的評價,“情之起,思無邪”是詩經中的愛情。再說音樂,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是后人對它的定義,美妙的旋律、豐富的情感是音樂的本質屬性。當音樂遇到文學,外在表現為歌詞,內在表現為藝術風格,二者的在藝術表現上有著多樣的聯系和區別,但對于藝術的普遍性而言,唯獨“熱愛”是熱愛藝術的人最終歸宿,你可以看不懂簡譜,不懂那些跳動在五線譜上蝌蚪般的音符如何成為一首悠揚的曲子,但這份熱愛卻常伴左右,你縱然沒有錙銖必較的去研究文字,但對文學的熱愛卻始終沒有消減半分。當音樂遇到文學,它們都不再孤單,成為人們內心共同的情感表達。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現實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你致命一擊,而藝術總能給你前進的希望,把浮名換做淺吟低唱,用文學照亮前進的道路。“我們都是這美麗世界的孤兒”,是音樂的光環還是文學的力量,不,都不是,它是人們內心沉默而有力吶喊。
一、風格性
音樂與文學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相通的地方,文字深沉而有力,樂譜簡單中不乏深刻,兩者的藝術風格都體現出創作者的藝術造詣。同時,音樂與文學的風格又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音樂訴諸于心靈,文學存在于思想,當音樂遇到文學,在風格上,無疑是一場感性與理性的交織和邂逅。
音樂風格是指在音樂范疇中各種音樂要素--曲調、節奏、音色、力度、和聲、織體和曲式等富有個性的結合方式,它的風格有很多種,諸如搖滾、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形式,每種風格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而所謂文學風格,是作家創作個性與具體話語情境造成的相對穩定的整體話語特色,其中,創作者的風格是是文學風格的核心和基礎,但其中也受到時代、民族等因素的影響,從這點意義上來看,文學風格既是作家獨特的藝術創造力穩定的標志,又是其語言和文體成熟的體現,由此可見,音樂與文學風格上的交融性集中在時代性和民族性上,講到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國古典音樂和古典文學,你可以感受到眼前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而中國古典文學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一種語言藝術,有著詩歌、散文、詞等多種表現形式,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結晶,可想而知,藝術作品的風格在時代性和民族性上保持著一致,讓“琴棋書畫”成為古人的雅興。除此之外,創作者不同的創作傾向和個性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也成就了音樂和文學各自的輝煌,文學重思想,音樂重心靈,風格上的不同也注定了它們之間的相遇是一場浪漫的邂逅。
二、隱喻性
隱喻性是所有藝術形式的共性,文學與音樂也不例外,一本好書或一首動聽的音樂總是能勾起人們心中無限的回憶,引發人的共鳴。因此,在文學與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之間,隱喻性是聯結二者的重要因素,不僅體現在創作者的情感上,更多的是關于藝術本質和審美的探索。
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任何音樂中的聲音,它本身絕不會有確定的含義,是非語義性的,換句話說,音樂的隱喻性體現在聲音中,主要表現為節奏、情感、旋律等形式,與文學作品的隱喻性既有著情感上的相通性,也存在著表達上的差異性。先談節奏,音樂節奏讓人產生想象和聯想,是人們心靈節奏虛化的一種存在,這使得音樂節奏表現出某種意義上的神秘性質,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性質。在這點上,文學作品的節奏往往來得更加直接,它的隱喻性也不僅僅體現在節奏上。而旋律往往包含著節奏,但又不同于節奏,旋律往往是情感的外觀,也是音樂隱喻性更為深刻的體現,旋律靠隱喻來深化和擴展真理,它既是可釋義的,也是不可釋義的,從隱喻成立的條件來看,它可釋義,但從音樂本質上來看,它是心靈的符號,具有無限的深廣性,它能傳遞出語言“范圍之外的意義”。最后,再看情感性,著名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音樂是人精神狀態的映像符號,他強調音樂藝術表達的并不是具體的情感,而是隱喻性的情感,從這個角度來看音樂和文學,它們都是情感的符號化,音樂是私人的,文學是大眾的,但情感都是真實的,只是表達不同罷了。
三、戲劇性
戲劇性不是戲劇和電影藝術的所獨有的,音樂中也具有一定的戲劇元素,而任何文學作品都有著潛在的戲劇張力,當音樂遇到文學,從外在表現形式來看,兩種藝術的有機融合是“戲劇性”的結合,從內在形式來看,戲劇性提高了音樂文學的觀賞性和情感性,因此,挖掘音樂與文學中的戲劇元素,彰顯出音樂的美感。
戲劇性并不是文學作品所獨有的,戲劇作為文學形式的一種,它是通過對話描述行動,即表現人與人、事與事、人與事之間的沖突和張力。戲劇中不存在完全的平淡、完全的恒定不變,而是在充滿張力的沖突之間將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在漫長的藝術發展史中,那充滿了文化底蘊的藝術歌曲在歌德用接近一生三分之二的時間完成的《浮士德》之中由一位天才舒伯特演繹的淋漓盡致,著名樂劇家瓦格納用音樂的形式完美的詮釋了人物沖突,從廣泛意義上來講二者的關系,文學催化著戲劇,戲劇贊揚著音樂,音樂影響著文學……或許它們永遠找不到出路,又或許它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方向。
四、故事性
每個藝術作品的背后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往往能帶給人無盡的回味,當音樂遇到文學,故事也會變得更加精彩,動聽的旋律間潛藏著所有人的故事,對于熱愛音樂的人而言,音樂講述的是他們的故事,對于創作者來說,他們的故事就是一連串令人癡醉的音符。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有人是以創作者的身份,有人是以欣賞者的姿態,而音樂和文學都能夠將故事完整的表達出來,從聽眾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音樂訴說著不同的情感,能夠讓每個人從音樂中找到心靈的歸屬感,從而讓漂浮不定的情感或者無處釋放的壓力能夠在優美的旋律中得到釋放。對于創作者而言,指尖上的樂聲是他們內心情感的濃縮,是自己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故事,音樂不僅能夠給他們創作的快感,更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傾訴。在故事表達上,文學中藝術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情動而辭發”,充分展示出文學中強烈的故事性,與音樂不同的是,文學在于“言傳”,音樂貴在“意會”,雖然有著視覺和聽覺的差異,無可厚非的是,音樂能夠表達出文學之外的故事,而文學也能展示出音樂所觸摸不到的深度,但他們都能在恰當的時間給人們對生活、世界、自我最好的解釋。
綜上所述,當音樂遇到文學,就像兩個學識淵博的老者相遇,他們時而交流學問,時而陷入爭論,各自展現出自己獨特的一面,又恰如一對少男少女,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期待著一場浪漫的邂逅。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中,藝術總要向前發展,對于普羅大眾而言,哲學和宗教太過乏力,藝術無疑是最佳選擇,音樂和文學的未來,還需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小澤征爾,村上春樹,劉名揚.文學與音樂的關系[J].歌唱藝術,2018(10):1.
[2]北村香織.音樂與文學的邂逅[J].藝術研究,2019(01):68-69.
[3]單葉紅.插上文學的翅膀,在音樂中自由翱翔——音樂中的文學審美[J].北方音樂,2019,39(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