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摘 要: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國家也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而中等職業教育,則主要注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上各個行業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烹飪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具備足夠的專業技能水平,而且還需要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而這里的職業道德,就是廚德,這是體現一名廚師的素質、修養以及人格魅力的標準。在本文中,就針對這部分的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烹飪教學;廚德培養;重要性
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不僅要強調對學生的技能教學,而且還要加強學生和職業道德教育,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從而為之后走上實際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中,對于烹飪專業的學生來說,職業道德培養其實就是廚德的培養。因為廚師做的菜是供大眾食用的,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所以廚德的培養,也十分重要。
一、在烹飪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廚德培養的重要性
(一)具有良好的廚德是整個烹飪行業的需求
近年來,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餐飲行業也在大力發展。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餐飲行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而這也就代表著烹飪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烹飪專業的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就會進入到烹飪行業工作。而在如今的時代中,餐飲市場不僅要求烹飪專業的學生具有良好的烹飪能力,而且還需要具備較高的廚德。而這,也是整個烹飪行業的需求。
(二)具有良好的廚德是烹飪專業學生的就業需要
從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剛畢業的烹飪專業學生,通常都是先在廚房內打雜,然后再逐漸地過渡到其他的崗位當中。在實際工作中,打雜是一個十分繁瑣的職位,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且還很容易受氣。但是,在烹飪行業中,這個崗位又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廚德,才能夠對待自己的工作任勞任怨、埋頭苦干,并且始終充滿工作熱情和干勁。
(三)具有良好的廚德是烹飪專業學生的自我發展需要
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所開展的教育就是職業技術教育。這里的“職業技術教育”,其實就是需要教師向學生傳授一些“職業技術”,即與職業密切相關的技術[2]。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指導,很多教師就會將技術教學看作是教學的主要工作。但是,在21世紀,餐飲行業對于從業者的要求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要求從業者不僅需要具備足夠的技術水平,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廚德。因此,在烹飪教學中,加強廚德培養,才是促進烹飪專業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
二、在烹飪教學中加強學生廚德培養的對策
(一)引進一些優秀廚師的事跡來滲透廚德
作為烹飪行業未來的從業者,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對這一行業產生由衷的熱愛。只有熱愛,才能夠潛心地干好廚師這一行。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夠激發學生對這一行業的熱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是專業教師都十分關注的問題。首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一理念,教師應該在開學之初就讓學生領會。并且,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畢業生的事跡,或者用當代名廚的事跡去感召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可以從內心去愛上這個行業,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形成良好的廚德。
(二)注重廚德教育與實訓的有效結合
從本質上來說,所謂的職業道德,其實是整個行業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不斷總結出來的一種行為準則。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與崗位的實訓也是密切相關的。而在烹飪行業中,職業道德就是指廚德。要想對學生進行廚德的培養,教師不僅要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廚德教育,還應該讓學生進入到企業中進行實訓,在實訓中去踐行廚德。實訓,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技能,而且還是廚德養成的重要途徑。學生只有在實踐中去感受和體驗,才能夠養成良好的廚德。
(三)在實訓期間應該精選德藝雙馨的師傅
對于中職技術學校的烹飪教學而言,其只是在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在某些學校中,也會帶領學生深入到企業當中去學習。而在這個時候,師傅廚德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因為,在學生學習期間,會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吃飯、工作也都會與師傅在一起。所以,師傅的個人榜樣力量也就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廚德,就需要認真地篩選學生的帶教師傅。與此同時,還應該要建立起完善科學的考評制度,并且將學生的評價得分與師傅的獎懲聯系在一起,從而以這種方式來讓師傅可以認真地教學生。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優秀師傅的道德情感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以師傅的標準來檢驗自己的行為,從而不斷完善自己,調整自己。
總而言之,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針對烹飪專業學生的教學,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應該強調對學生廚德的培養。因為,只有具備良好的廚德,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契合餐飲行業的實際需求,才能夠在未來得到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佟新章.淺談在烹飪教學中對學生廚德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04):19.
[2] 吳敏,黃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野下廚師職業道德建設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1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