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是一個地域稱謂,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自泰伯奔吳,黃河流域的先民一路往南,于太湖之畔繁衍生息,并與充滿生命力的越文化逐漸融合。吳越崛起為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帶,并不斷向周邊開拓交融,這是一種兼收并蓄的文化鍛造過程,使得江南文脈得以千年流淌。在中古之后,江南文化愈發代表著中國的富庶和多彩,以及西方人對古老文明的美好想象。
從近代至今,江南又成為中國對接世界的前沿,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很大程度地塑造著百年以來的中國變革。如今,江南更是中國經濟版圖當之無愧的龍頭。上海、浙江、江蘇、安徽這三省一市,面積僅為全國的1/26,卻創造了這個國家近1/4的經濟總量。
實際上,中國的歷史上并不缺乏人文薈萃之地,比如齊魯巴蜀,也不缺少商業文化興盛的沃土,比如三晉閩粵。但最終,江南地區成為這個國家人文和商業領域的集大成者或者說“最終贏家”。這是否是歷史選擇的必然?
按照經濟地理學的解釋,一個地區的繁盛歸根到底是源于自然稟賦、人口密度等物質和社會條件。但回溯歷史,我們更愿意認為人是一切的根本,江南的千古繁盛,植根于它獨特的人文傳統。這種傳統之中,至少包含著三個比同時代其他地區更加突出的特征。
一是市鎮文明。從宋朝的“城市革命”開始,江南一直都是中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城市、城鎮成為了人文集聚的空間載體。和傳統的耕讀文明相比,市鎮文明更加具有現代性的某些特征,諸如契約精神以及人的解放。這些特征催生了文化繁榮,并使得江南在近代以來,往往更加容易融入世界變革的大潮,得風氣之先。
二是海洋性格。千年以來,蘇浙兩地因太湖的潤澤而富甲天下。而整個江南更可以說是一塊“三水交匯”的寶地:東臨大洋,并分別有長江和大運河從東西和南北貫通。“江河大海湖”的地利促進了工商貿易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讓這里的精英具有了“海洋性格”,他們開放而包容,對世界變革更加虛懷以待,并具有更加強大的進取心和開拓精神。
三是家國情懷。中國古代文明的繁盛長期以大一統的國家框架為根基,而江南一直都與政治中心密切相連,并在經濟上成為中央政府的倚重之地。在科舉時代,江南仕子沿大運河北上,無論國都在關中、中原還是華北,他們都充當著國家治理的棟梁。這種傳統深刻地影響了江南的精英,千年以來,家國情懷融入了所有人的血液。
因此,在某種意義講,江南除了是一個地域稱謂和文化符號之外,它更代表著一種價值。這種價值屬于全體的中國人,它濃縮著鄉土與家國,更面向世界和未來。
繼2018年首屆江南文脈論壇之后,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將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再次在無錫舉辦,“文脈傳承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本屆論壇的主題。文脈需要守護與傳承,也需要不斷發展,并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推進,正是文脈傳承與發展的良好契機。與此同時,區域長期的文化認同也必將推動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從而帶動中國新一輪的現代化轉型。
千古文脈,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