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偉 劉國強
(中交一航局三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0)
建筑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是決定施工企業利潤的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國建筑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對于未來企業的規模性發展離不開精細化管理的指導,只有摒棄粗放式的管理才可能提高施工企業的利潤,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實際的施工管理過程中,現場的項目經理團隊和企業的管理階層都會參與到工程的管理中,導致成本管理的職責不明確。企業對管理體系的建設缺乏重視,對一些不良事件沒有從制度層面考慮和改進,無法建立完善和高效的運營管理體系[1]。
施工材料的成本約占施工成本的一半以上,施工材料的購買、存儲、使用都直接決定了整個項目的盈虧。大多數項目在材料管理上缺少定期核算分析,沒有對剩余材料進行充分的利用,盜竊和損壞嚴重,材料成本遠高于實際的需要量。
機械設備是施工過程中較大的支出項目,絕大多數的設備使用都是按天收費,項目設備的使用如果無法做到合理安排、統一調配會導致部分設備利用率較低,施工成本無謂增高。另外,有些自有設備的維護和保養不規范導致長期帶病工作,直到因故障耽誤施工進度才維修,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
勞務的分包管理制度,由于管理人員的疏忽和業務水平的不足,很難落實,經常會出現對勞務分包管理不到位、勞務結算不規范等現象,因此無法實現對勞務成本的有效控制。
項目成本的精細化管理以完成項目的經濟效益為核心,以成本的管理清單為主線,遵循全面管理、目標導向、實時管理的原則,實現施工項目的精密化管理,實現項目成本管理的目標。
其中,全面管理涉及了成本的各個方面:施工材料、設備、工期安排、勞務管理等[2];目標導向是以成本的目標管理為導向克服與該目標有沖突的程序、制度和不良傾向;實時管理是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實時跟蹤項目的進展情況,對進展中發生的偏差做到及時發現、分析原因,及時糾偏。
施工企業要提高利潤,必須盡最大可能降低物質的使用成本,所以需要通過物質精細化管理合理降低材料損耗,將施工材料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物質的管理首先要從采購開始,物質采購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項目開始前針對圖紙的量單來制定相應的采購計劃,另一個是針對施工前或施工過程中的圖紙變更進行物質采購的管理。
1)確定供貨商和材料單價
施工企業可以通過公開招標、詢價采購、競爭性談判采購等方式采購,在采購過程中選擇的備選供貨商不少于3個,分別對比各供應商的價格、質量、行業信譽等方面,綜合考慮采購單價和合作供應商。
2)物質的采購合同管理
采購合同是供求雙方責任和權利的最重要依據,合同的簽訂應該嚴格按照流程辦理,禁止未審批就簽訂,未簽訂先供貨的現象。
3)物質的驗收入庫和結算管理
物質的庫管人員是物質驗收的直接負責人,所有物資的入庫都需要嚴格地根據采購合同上的名稱、材質和尺寸進行驗貨,對于質量不能達到標準的材料,應堅決不能入庫。物質結算時,施工單位根據自己的情況,每月或每季度確定結算日期,在結算日當天雙方簽字確認物質的數量和單價。
4)進場物質入賬管理
施工項目的物質部收到并核實供貨商的發票后,項目物資部要及時做物質收據單,并在項目經理審核后到財務部報賬。
物質的倉儲管理影響到物質的損耗量,所以,倉儲管理的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施工成本。在選用物質倉庫時,要考慮到物質的使用期限、周轉頻次、進場的進度等方面。庫房應該具有防盜、防洪、防漏的功能,須配有必要的消防和安全設備、設施,確保物質不出現腐蝕、生銹、斷裂等問題。要根據材料屬性、保存條件來合理地劃分物質的存儲區域。要對施工材料定期巡檢并登記備案,對物質的丟失、損壞要及時報告,對物質的使用量和計劃量出現大幅偏差時要分析原因并根據施工的實際情況及時地調整計劃。
施工項目物質的發放,要根據“材料使用數目計劃表”、各分包單位的材料消耗計劃量制定“施工材料限額賬目表”,按計劃、分批次地進行發放。對于無工號、超計劃、無計劃的材料使用要求,應不予發放,對于超額使用材料的情況,在項目經理部確定原因之后可以繼續領取材料,如果確定施工隊伍材料使用超耗,那么需要根據合同的約定罰款。
施工項目經理部應該建立材料校核制度,定期核算材料的使用情況。例如,每周項目部需要核算混凝土和大堆料的使用情況,每月核算勞務隊伍的主材使用量,每季度核算施工各個物質的成本并編撰“每季度物質成本盈虧分析報告”。物質核算過程應該根據材料收發單據、材料明細表等材料,分析材料使用的盈虧情況,分析具體原因并能提出改進的措施和獎懲辦法,繼而能為下一步成本管理的制度完善提出可靠的依據。
甲市外環線立交橋工程A項目通過構建并落實“成本精細化管理制度”,在施工物質、機械設備的使用、勞務和施工進度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
在A項目的準備階段,項目經理部就成立了質量檢查小組,根據工程圖紙和項目進度,制定了該工程的項目圖表。以焊接作業為例,質量管理小組對焊接裝置和焊接效果進行了質量檢查,并對工人的水平進行測試,對所有工人的工作質量進行登記,并且展開質量的評比,防止因質量問題出現的返工和誤工,實現了施工工序、進度和質量的可控。
將A項目的經濟效益、生產安全數據與項目體量類似的B項目對比如下。
通過表1可以發現未采用精細化管理的項目利潤率在2%左右,采取精細化管理后利潤率上升到3%,企業的效益明顯增高。

表1 A、B項目的產值和利潤表
施工企業在施工前加強了和勞務分包單位的安全和技術管理,對所有參與本項目的員工進行了技術和安全培訓,灌輸安全生產意識,每月對施工現場進行安全檢查和評測,對危險性作業和特種設備的使用需加強人員和設備的管理。
對比百萬工時事故率和傷害率如表2所示。

表2 安全效益對比表
從表2可以明顯看出安全效益的3個主要指標均有所下降,施工的安全效益明顯提升,對項目的穩定發展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精細化管理是施工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精細化管理設計到施工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工程質量、物質管理、機械設備、施工進度等。
本文主要研究施工物質的精細化管理方法,明確了物質管理的關鍵環節和具體的細節,經過實際的案例數據得出精細化管理給施工企業帶來了明顯的經濟和安全效益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