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文文
摘要:文章基于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江蘇省工業企業能源消費碳排放量,通過空間自相關分析碳排放空間格局,并利用Tapio彈性脫鉤和Divisia因素分解法來具體分析碳排放脫鉤狀態。研究發現:江蘇省工業企業碳排放空間格局表現出明顯地域差異,并存在較強局部正向集聚性;2002~2016年碳排放脫鉤總體呈現出“M”型波動趨勢,人口增長和工業經濟增長有較穩定抑制作用,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具有促進作用,并且能源強度是碳排放脫鉤的主要貢獻者。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碳排放;空間格局;Tapio彈性脫鉤;Divisia因素分解法
一、引言
工業發展過分依賴資源能源,必然導致高投入與低產出、高污染與低附加值的矛盾,以及產能過剩現象。供給側改革新思路,不僅為工業企業低碳發展提供了改革側面,并提出更高要求——追求生態化和產業化同向發展。因此,在當今世界能源緊缺和大氣污染嚴重的大環境下,要以供給側改革為導向,正確處理好工業發展和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
江蘇省工業化長期發展,推動了能耗與排放量迅速增長。盡管“十二五”期間完成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8%的國家目標,但煤炭主導型的高耗能行業占比高達80%,導致其仍處于綠色化攻堅期,并沒能有效地降低碳排放水平。工業作為江蘇省的支柱產業,只有把低碳經濟和經濟環境相結合,才能為低碳發展提供可行的應對策略。雖然現有文獻對碳排放測算、影響因素等方面有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仍缺乏結合時代背景的探討分析。因此,本文立足于供給側改革背景,將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碳排放空間格局及脫鉤效應,提出具有江蘇特色的碳減排對策,為促進工業企業碳脫鉤做出重要貢獻。
二、碳排放分析相關模型設計
(一)碳排放測算模型
IPCC報告指出,CO2排放量的95%源于化石燃料,則CO2排放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二)空間自相關模型
空間自相關模型是將地理位置和屬性信息相結合進行可視化分析,這里選取Morans I指數作為測度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三)Tapio彈性脫鉤模型
碳排放脫鉤模型是衡量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之間關系的主要工具,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ε為第t年脫鉤指數,GDPt為第t年工業增加值,Δ為第t年與基準年差值。
三、碳排放空間格局及脫鉤效應實證分析
本文通過查閱江蘇省及各地市統計信息網,選取江蘇省2002~2016年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量及CO2排放量等相關指標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分析研究。除此之外,從全國1:400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中得到江蘇省市域行政界限矢量數據。
(一)碳排放核算及空間格局分析
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CO2排放量的增長幅度在減緩,但總量卻仍在逐年增加(見表1),這說明工業企業對于全省CO2排放仍然具有主導性。
通過GIS自然斷裂法將江蘇省各地市CO2排放量分為五類,得到碳排放空間分布圖(見圖1)。第一類和第二類地市主要位于蘇北地區(除工業較發達的徐州市之外)CO2排放量最低;第三類地市主要位于蘇中地區CO2排量較高;第四類和第五類地市主要位于蘇南地區CO2排量最高,尤其南京和蘇州市的CO2排放總量已占全省的45.3%。因此,江蘇省工業企業碳排放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總體呈現出蘇北<蘇中<蘇南的不均衡階梯特征。
對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碳排放空間格局進行更深入地探討,江蘇省工業企業碳排放分布的空間自相關指數,Global Morans I=0.0907(p=0.496≥0.05),Local Morans I=0.2857(p=0.013≤0.05)。由此發現江蘇省工業碳排放全局自相關不顯著,即全省沒有集聚現象,而在局部上存在較強正向空間集聚性。
(二)碳排放脫鉤效應分析
據上述測算方法和數據資料,以上一年為基期計算得到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碳排放的脫鉤指數,并將脫鉤彈性指數進行因素分解,其結果如下表2。
由結果可大致看出,江蘇省工業企業碳排放脫鉤狀態表現出明顯波動趨勢:2003~2004年由增長連結突然變為擴張性負脫鉤,這說明工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環境為代價;2005~2012年主要為弱脫鉤,并在2008年變為強脫鉤狀態,表明低碳發展取得一定的進步但效果并不顯著;2013年以來,脫鉤狀態在增長連結、弱脫鉤、強脫鉤之間反復波動,其不穩定性與地區發展不均衡有很強相關性。總的來看,江蘇省工業企業碳排放脫鉤呈現出“M”型波動趨勢,存在著較明顯的脫鉤趨勢,并且CO2排放增量總效應處于下降趨勢,這說明工業綠色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四、促進工業企業碳排放脫鉤的建議
本文基于江蘇省及各地市工業企業的終端能源消費數據,分析碳排放空間格局及脫鉤效應。結果表明,江蘇省工業企業碳排放存在著明顯地域差異,存在較強的局部正向集聚性;雖然表現出較明顯的脫鉤趨勢,但依然存在出現復鉤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結果,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給出相應建議。
對于全省工業企業來說,可以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結構來促進碳排放脫鉤。在如今共享經濟時代下,工業企業可以構建新型投資合作模式一是加強推進產學研新機制——鼓勵工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創新低碳技術;二是積極引進與推廣新型節能合作模式——鼓勵工業企業與節能服務公司合作分享節能效益,形成獨具企業特色的節能減排技術體系。除此之外,工業企業還需優化資源能源配置,提高供給體系質量。
針對工業企業碳排放分布的時空差異性,應深化制度改革,確定合理的工業發展規模、制定共享互贏的區域發展政策。首先,鼓勵蘇北、蘇中地區加快工業轉型,加強區域協調合作,改善地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其次,在局部范圍內加大碳排放調控力度,尤其將高碳排量集中地作為省級節能減排政策的重點,對工業發展較薄弱的蘇北地區起好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有效地減弱地域的局限性,推動工業碳脫鉤進程。
參考文獻:
[1]獨娟.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工業企業低碳發展模式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8).
[2]張明志,余東華.制造業低碳化導向的供給側改革研究[J].財經科學,2016(04).
[3]李建豹,黃賢金,吳常艷,等.中國省域碳排放的空間格局預測分析[J].生態經濟,2017(03).
[4]陳俊濱,林翊.福建省流通產業碳排放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Tapio彈性脫鉤理論和LMDI分解法[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5]劉洪濤,劉文佳.中國供給側改革發展情景與碳排放研究[J].生態經濟,2017(08).
*基金項目:20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673120)。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