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念
摘 要: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藝術形式各不相同,其中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就是兩種有著明顯不同特征的藝術形式。中西方因為文化、思維方式、思想與信仰、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以至于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繪畫上是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繪畫形式。中國畫善用水墨表現人文情懷,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運用散點透視畫法而且特別注重寫意。西方運用焦點透視作畫,尤其注重寫實,在理性思維主導下有著嚴格而程序化的作畫方法。雖然中西繪畫存在較大的差異,但都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兩者在相互借鑒與交流中不斷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中國繪畫;西方繪畫;差異
一、中西方不同的背景環境
中西方因為在文化、思維方式、思想與信仰、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以至于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地處亞洲大陸,曾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中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生活方式是主流,再加上中國古代交通不發達所以很少進行航海行動,以至于中國古人在文化和思維結構上更傾向于追求穩定,具有單一性和統一性。因此中國古人非常重視自身與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國古人們推崇“以和為貴”而不是追求征服感。而西方不同,他們地處歐洲大陸,面向海洋,因為河湖眾多所以航海也較為發達,這使他們之間在經濟和文化上有著頻繁的交流,顯得更多元化一些。西方人在文化和思維結構上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實踐活動的,尤其是以“個體”為中心執著追求理性的他們在行動上更傾向于大膽和外向,認為人類是可以征服自然的,所以重視向外擴展和探索。
二、中西方繪畫作品的各自特點
中西方繪畫在各自文化和思想的影響下,有著截然不同的繪畫特點。中國繪畫注重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表達自己對事物的感受和感悟,以寫意為主,尤其是文人畫中畫家筆下的寫意山水和花鳥追求意境和傳神。還有,中國古人在表達思想和情感時比較含蓄,不會直接表露出來,所以中國繪畫常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來表達。如李唐的《采薇圖》是以商周朝更迭時期的史實為歷史背景,畫中描畫了殷商的貴族叔齊、伯夷等人在商亡國之后不肯歸降,逃到山中以采薇食樹皮度日最后餓死的故事,他們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畫家用繪畫的方式借古言今,用隱喻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忠君愛國和剛正不阿堅定的立場,也在暗示當時社會人士要保持骨風和氣節,不能投敵叛國。中國畫在工具上是運用毛筆、墨、宣紙來作畫,主張“詩書畫印相結合”,畫面傾向多樣化和綜合性,而且特別重視筆墨,中國畫家善于運用筆墨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與理想,極具人文情懷,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西方繪畫在理性思維的指導下注重寫實和求真。
西方人在表達方式上和中國人不同,他們注重寫實而且會直接地把自己真實情感和意圖顯現出來,會利用素描和色彩等各種表現手段來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西方的畫家們將自己親眼所見的世界真實地表現在畫面上,是“實在而求真”的作畫態度。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是以法國一起海上遇難事實為背景,畫家用寫實的手法直接刻畫出遇難時那悲慘的畫面,描繪了遇難者的絕望、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景,畫面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西方繪畫在工具上是運用水彩、丙烯等顏料在畫布上進行作畫,非常重視素描的作用,更有著嚴格的作畫步驟,力求畫面達到真實的表現效果,還有就是相較于中國“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豐富畫面而言,西方的畫面顯得較為單一。
三、中西方繪畫作品表現形式的差異
中西方繪畫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和造型語言上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表現方式上西方繪畫注重再現法則,他們在“模仿論”的指導下主張客觀真實地還原自然世界,為達到這個目的,在眾多畫家的研究下產生了很多如“透視學”“解剖學”等繪畫理論,并在理性思維的引導下探索出一套嚴格的作畫步驟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造型語言。在造型語言上西方繪畫運用色彩關系和素描明暗畫法來進行造型,具有很強的幾何意味,而且追求畫面的立體感、真實感和節奏感,通過光線來營造明暗的虛實空間,再運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和冷暖變化來強化畫面的真實性,在西方的眾多油畫作品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些特點。西方繪畫特別注重透視關系,尤其是構圖上多運用焦點透視,他們主張畫出在同一角度下產生的透視關系,使畫面有視覺中心點,而且有著明顯的主次關系和空間關系。如拉菲爾的作品《雅典學院》就是焦點透視構圖,按照焦點透視法來營造畫面的視覺中心,畫面中描繪了眾多思想家和哲學家集聚于一堂,洋溢著濃厚的學術辯論氛圍,而畫中是以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為視覺中心,畫面在焦點透視的作用下有著明顯的層次和強烈縱深感,宏大的場面下顯得無比的崇高。
而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不同,比較注重表現法則。在造型語言上,中國繪畫以線造型,運用筆墨來作畫。中國畫利用線條的厚薄、粗細來造型,然后再運用墨色濃淡、深淺、焦潤的變化來組織畫面,追求自然而真實的感受,主張描繪人直覺體驗下世間萬物的色彩,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求,更講究“留白”,以營造出無限的空間效果。構圖上中國繪畫作品多運用散點透視,畫面不是一個焦點而是多視點。中國畫作品中可以允許多角度的存在,各種方向各種角度的事物都可以容納在同一個畫面之中。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一書中提出了“三遠法”,就是說在一幅畫里可以有多個透視點,大致可分為“高遠”“深遠”“平遠”三種,這是中國畫獨特的語言結構和特殊透視原則。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運用長卷形式描繪了聽樂、觀舞、歇息、清吹、送客5段夜宴場景,整個畫面由多個場景組合而成,但是每個場面中的每個人物動態又存在著多種不同角度,畫面運用散點透視把眾多場景組織在同一畫面中打破了時間、空間的概念。又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是運用了散點透視構圖來描繪北宋都城汴梁城清明時節的社會生活面貌,他將各種場景和事物都統一收納到極富變化的畫面之中,全畫大致描繪了城中街市、汴河場景、郊外春光三部分,人物眾多,繁而不亂,“平移式”的視覺無固定焦點,真實地展現了北宋繁榮的景象。
四、中西方繪畫作品中折射出不同審美方式
任何藝術形式都有思想根源可追溯,從美術作品中就能明顯地感受到中西方不同的審美方式。中國和西方在文化思想、思維習慣、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審美方式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繪畫以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為支撐,尤其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最深,所以中國繪畫特別注重“人本位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天人合一”“形神一體”“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國畫家在繪畫中很注重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也想追求超然豁達的思想境界,極力探索以人為出發點下的世間萬物,尤其是在文人畫里把這些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清初四僧石濤的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崇尚自然,一生游遍各大山川河海,長期扎根于大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的魅力,并且在深入的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素材。他運用“皴法”進行描繪,構圖上疏密得當,虛實相生,讓人感受到他對各種山川地貌了然于胸,感受到他畫中大自然的波瀾壯闊,更能感受到他精神世界里的思想情懷。
而西方自中世紀以來長期受宗教和神權的影響,所以西方繪畫一直在極力地突破宗教和神權的束縛,轉為關注現實生活,追求現實生活的真實。如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喜歡外出寫生直接面對真實的自然,用繪畫去表現優美的自然環境,而之后的印象派畫家更加癡迷于自然,執迷于寫生,如莫奈、雷諾阿等畫家的畫面都是在描繪身邊現實生活中的普通場景。另外西方人還崇尚自由,追求個人主義,繪畫有著很強的個性化和理想化傾向。從浪漫主義畫家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運用寫實的方式、熱烈而奔放的繪畫語言、極強的想象力和夸張手法來進行繪畫創作,用作品表達他們內心所追求的理想化世界。而且西方人在其文化的影響下多性格外向,善于表達,敢于想象,在繪畫上大多以直接直觀的方式進行表達,畫面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在理性思維主導下,作品中還顯現出西方人想要駕馭和征服自然的追求目標。
五、中西方繪畫發展現狀的不同
中西方繪畫發展到今天,不論在風格形式上還是在審美方式上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體來說西方繪畫的進程比較快,變革的幅度也比較大,在藝術表現形式、審美方式、精神追求上進入多元化的發展狀態,而且非常重視自身、世界、他人三者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極力追求個性,以求“新”為主,也力求在繪畫上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而中國繪畫在逐漸擺脫各方面的束縛后也進入高速發展的狀態,當下的中國繪畫正處于多種畫種、多種風格樣式相結合的共融多元時期,正以開放且接納的姿態向與時代、與世界接軌的方向努力。當然在這個結合和選擇的過程中也出現很多問題,比如繪畫的媚俗化、暴力血腥化、商品化等諸多問題,但是大體上是在快速的發展中,當下的中國繪畫更傾向于貼近人民百姓的現實生活,畫家們用繪畫這個方式表現當下中國人的生活與精神面貌。
六、結語
繪畫作品是滿足人們精神和文化追求的重要載體,是人們的思想情感的重要表現方式,繪畫作品可以傳播思想和文化,可以擴展人們的認識視野和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中西方因在地理條件、思想文化、歷史進程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繪畫上有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繪畫形式,從繪畫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到中西方繪畫在表現方法、構圖、造型言語、審美方式、發展程度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都各具特色。繪畫創作要因時因地適宜才具有生命力,中西方繪畫誕生在各自的文明土壤上,肩負著各自的歷史使命,只有為各自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做出自己的貢獻,才能真正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所在。中西方繪畫都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兩者雖然存在著較大差異但是應該相互借鑒和交流,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與壯大。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紀學艷,王冬炎.中西方美術作品比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3]魏光奇.中西文化觀念比較[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延邊大學